查看原文
其他

SuDW | 从深双到设计周:一个设计之都的两张名片

SuDW 苏州国际设计周 2022-07-18


2004 年,基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UCCN)”项目,旨在推动创意成为城市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截至今天,全世界共有246个创意城市参与其中,而中国则以12座创意城市成为全球创意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当人类从工业时代逐步转型信息时代,如何最大程度实现创意和设计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作用?在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时空距离被高度压缩的当下,或许更多关于城市发展的未来启示也将从创意城市之间的互通有无中得到诞生。


深圳,一个代表着无穷可能性的名字。自1979年诞生以来,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40余年间里,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无数个值得铭记的瞬间,而在其中许多瞬间的背后,都有着“深圳设计”的影子。


相比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塑造的城市,深圳可称得上是一座真正与设计伴生成长的城市。深圳的诞生离不开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深圳的成长有设计对产业升级的驱动,而在2008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国第一座“设计之都”后,深圳的未来也开始以更为清晰的方式与设计交融。



一直以来,深圳的发展历程都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在国家经济增长驱动力大转型、大湾区一体化战略发展等重要趋势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将如何担起新的时代使命?


以深圳设计周、深港双城双年展等创意设计城市事件为媒介,人们也开始注意到这座年轻的“设计之都”在正在越来越多的维度上积极探索着设计与城市的共生共荣之道。



从“设计解决问题”

到“设计创造未来”


2021年12月25日,以“设计解决问题”为主题的第5届深圳设计周正式开幕,在十天的时间里,代表深圳的首字母“S”Logo悄然出现在了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


从设在深业上城、与现有商业空间穿插交织的主展场,到全市联动的星展场和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艺术装置,“设计”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低姿态走进了更多普罗大众的视野


 2021深圳设计周展览现场(©深圳设计周)


这种设计与城市的紧密交织,不仅是本次展览的表现形式,也同样贯穿于这届深圳设计周的内容和议题设置中在设计赋能城市治理、设计更新城市空间、设计溯源当代审美、设计探索前沿趋势、设计升维产品创新5大版块得到更多维度的进一步探讨。


相较于传统专业话语体系下各个设计领域的“闭门交流”,这样的版块设置让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跨领域交流更为突显,以此形成一股“融合设计”的合力。


而深圳需要藉由这一合力面对的,则是一个更为宏大且永无止境的议题:如何更好地建设一座“设计之都”。


 2021深圳设计周论坛现场(©深圳设计周)


从1982年深圳出现了第一家带有设计性质的企业,设计就一直是深圳城市基因中无法剥离的一部分。据2018年一项数据显示,深圳设计行业共有108910家企业,覆盖了几乎所有行业领域,形成了雄厚的本土设计力量。


深圳不仅是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萌生地和策源地,更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下持续扩大着深圳设计的版图。据资料,深圳每年新成立的设计企业的数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同时,作为增强城市吸引力、带动产业发展重要抓手的会展经济也在深圳蓬勃发展,如今,深圳更是每三天就有一场展览举行。


 2021深圳设计周(©深圳设计周)


如果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是对其设计产业实力的肯定,那么对于在成为“设计之都”后的深圳而言,更为重要的则是如何将这一实力转化为这座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以此吸引人才,激活和推动各项城市发展议题,打造城市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良性闭环。


于2017年诞生在这一背景下的深圳设计周,作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重点项目之一,将“设计创造未来”定为了永久主题。从首届主题“面向未来的设计”,到2018年的“设计的可能”、2019年的“设计可持续”,再到2020年回应防疫形势开展“云上设计周”,深圳设计周的年度主题一直都将眼光放在了对设计责任和边界的探索上。


 2021深圳设计周(©深圳设计周)


当时间来到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疫情状况阴晴不定的2021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深圳也在面临着城市发展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2021年的第五届深圳设计周将主题定为“设计解决问题”,既是从现实层面出发,回归对设计本质功能的关注,也延续了“设计创造未来”的永久主题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与探索跨越学科、产业和预设场景边界的“融合设计”在面向未来城市发展挑战时的创新价值。

 


设计融入城市

让未来成为现在进行时


在2021深圳设计周“设计解决问题”的主题下,既需要包含各个设计领域和产业前沿议题的针对性研讨,也要有基于融合设计、面对城市发展宏观议题的开放性探索。


如何平衡好设计周活动的针对性与开放性、专业性与公共性,关键在于要找到两者间的触点和重叠区域,而这样的重叠区域,往往就是我们城市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场景本身


 2021深圳设计周的主会场选在了即将开业的城市综合体深业上城(©曾天培@ArchDaily)


为此,2021深圳设计周通过全城联动,以多种城市场景为展场,让设计介入市民熟悉的生活日常,从而让大众在与“未经设计”的对比中直观感受不同领域的设计如何以各种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巧妙融入元旦假期,这届设计周活动也得以吸引到更多非专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2021深圳设计周深业上城主会场(©新华社@搜狐)


同时,2021深圳设计周自身也是一次对“设计解决问题”更多可能性的探讨。以呈现融合设计创新价值为目标,2021深圳设计周自身就需要在议题设置、框架搭建和内容组织上打破学科和专业的边界


通过首次实行联合策展人制度,在国内9位顶尖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30多位各设计行业专业人士的“智库”支持下,2021深圳设计周得以在保证学术高度和专业性的同时,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和粘合学科与学科间、产业与产业间、专业人士与普罗大众间的真空地带,从而激活更多融合设计、多方合作的可能性,为城市未来发展寻找有效的着力点。


 2021深圳设计周由跨界的4位设计师和专家:韩家英、刘晓都、张宇星、高少康联合策展(©深圳设计周)


将设计的未来与城市的未来纳入同一框架进行探讨,这也是城市设计周与专业设计展示交流活动的核心区别之一。在这一框架中,设计不仅要服务于产业的需求,更要服务于城市整体发展策略的需求


城市并非建筑和空间元素的简单叠加,在以城市空间构成的框架中,充满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以及作为其具像化的商品和服务。


以城市为展示空间,每一个展场将不再是单一设计品类的展区,而是一个由不同专业协力创造的,某种未来城市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的切面



从以城市发展问题为导向、以城市空间为展区和展示物的角度上看,深圳早在成为“设计之都”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践——首次举办于2005年的深港双城双年展(UABB)由深圳与香港这两个边界相连、互动密切的城市协作举办,是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建筑”为固定主题,以关注城市和城市化为使命的双年展。


在过去17年的时间里,深港双城双年展一直立足其所在的珠三角地区急剧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同时关注全球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每届都邀请了众多建筑与城市专家、设计师、实践者策划和参展,而深圳和珠三角的城市空间则不仅是每届深港双城双年展的议题对象,更是汇集诸多建筑和城市的长期和临时实践的展场,和呈现与探讨相关议题的现场。


 2017年深港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主会场现场,展览和空间被置入以激活未被高效利用的城市空间(©韩爽@ArchDaily)


有学者认为,相比起国际上众多的建筑双年展,深港双城双年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包含了许多正在实地发生的城市改造


比起模型、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观众可以直接置身于作为“展品”的空间和其所涉及的建筑和城市议题之中,成为城市发展、更新、解决问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公众通过这一经历收获的对于建筑和城市议题的认知增长,也将作为更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反哺到城市未来的更新和发展建设中。


 2017年深港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主会场现场,展览被设置在空置的建筑中(©张超@ArchDaily)


虽然深港双城双年展关注点主要在于建筑和城市议题,但城市场景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与由其衍生的议题早已超出了对物理空间的探讨范畴。


在深圳深化建设“设计之都”的背景下,以“城市为展场”的路径在包含深圳设计周在内越来越多的设计展示交流活动中得到延续,并且在纳入更多设计产业、更广设计议题的过程中,“深圳设计”与深圳这座城市也在形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城市成就设计

设计与“设计之都”共同成长


在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深圳,又被进一步赋予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的任务。


在深圳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创新一直是这座城市实现不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深圳要在未来走好创新之路,离不开深圳设计的强劲动力,而深圳设计要持续壮大,同样离不开深圳在城市品牌塑造、人才持续引进、政策法规完善等方面的助力。



在2020由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组委会发起的“深圳设计40年”回顾活动中,来自包括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珠宝设计、时尚设计等众多设计产业,分处不同年龄段和职业阶段的54位代表人物各自回顾了自己与深圳共同成长的经历。


伴随着一座从“0”开始建设,时刻经历着日新月异发展的城市,“深圳设计”也形成了以实践为主、重视效率和结果的特点。作为深圳过去40年持续创新发展、引领改革开放步伐的不二法门,这样的特点也成为了许多设计从业者眼中的“行业惯性”。



如果说这种惯性在深圳过去的高速发展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挑战的未来,与经验和习惯同样重要的,还要有超越单一学科和跳脱出常规框架的融合创新思维。


为此,深圳不仅需要进一步吸引更多样化的设计人才,更要为能够不断培养出多样化设计人才提供适宜的土壤。这就要求深圳进一步挖掘作为“设计之都”的文化内涵


 深圳青年人在打卡平面设计展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确定了文化产业在深圳发展战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建设“设计之都”的设想——2005年的首届深港城市双年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


而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既有深圳的决策者们对于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远见和深思,也有对“深圳速度”下城市剧变的反思。



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座城市口号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深圳对人才的渴望,也让人从中感受到了深圳对人文关怀的逐渐重视。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虽然无法在历史积淀上与大多数城市相提并论,但她独特的发展历程也催生了不少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与文化现象,比如一度被当作这座城市负面资产的城中村,如今也在青年文化、设计改造、学术研究等多种力量的介入下,成为深圳展示城市更新和人文关怀的窗口。


 鸟瞰深圳南头古城(上)和入围“三联人文城市奖”的南头古城公共空间改造项目(©UABB@ArchDaily)


在由三联生活周刊举办的“三联人文城市奖”获奖名单中,深圳南头古城凭借相关城市改造项目同时入围“公共空间”和“社区营造”两个奖项


自2017年作为深港双城双年展主展场,从而被更多设计从业者和大众关注以来,这座与城中村共同生长的古城就在设计和运营牵头的多方介入下持续进行着城市更新。


 前身是深圳南头城中村内的一座服装工厂的“if工厂”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机构MVRDV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设计改造,目前用于创意办公。这样的项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南头古城中陆续发生(©MVRDV@Gooood)


如今,这座独具深圳特色的古城仍在陆续作为包括深圳设计周在内的众多城市事件的发生地,持续向外传播着她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片混杂了各时代岭南民居、城中村握手楼和先锋建筑和空间设计的场域中,身着居家服的城中村居民和妆容精致的都市丽人泰然自若地分享同一条街巷。


这样的场景,既是设计周等城市事件与“设计之都”相互塑造的成果,也是设计与城市互相成就的缩影。



-END-


撰文 | Pan

编辑 | Garlic_P


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以“创新江南文化”为目标、以“设计致用”为原则、从“美学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经济”三个维度,发现和传播苏州在城市更新、古城保护、苏式生活、产业创新中的新思维、新案例、新亮点,让更多人了解人文苏州、美学苏州。


长按添加「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博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小红书账号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微信视频号

前往 抖音 搜索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