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教育 | 设计和审美的崛起从儿童开始

SuDW 苏州国际设计周 2022-07-18


随着2021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素质教育将从“纸上谈兵”转而成为“重中之重”,从被家长和学生忽视的最末选项一跃成为了教育中的“主旋律”。


双减政策旨在减少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学科类的培训强度之余,鼓励和建议学生学习艺术(音乐、美术),将原来课外补习的时间适当转变为中小学艺术学习时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双减政策相关主题画作和相关插画,反应了学生开始拥有业余时间开始阅读,参加活动,学习艺术等现象 ©小红书平台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一认知和举措在国外已发展了很多年。英国从上世纪90年代教改的时候,就把设计思维也就是创新思维融入小学的基础教育里,到了两千年以后,它的人才培养就已经成型了。所以英国是最早发展时尚创新产业的国家美国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教改的时候,在小学阶段就把创新思维融入了。如果不从小学阶段融入思维教育,等到初中高中思维模式基本定型的时候就晚了。只有在小学、在童年这个阶段,它才极具发散性。而各国创新思维的培养,都离不开美育和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认知的引导和开发。



儿童设计在世界

   Design for Children in the World



世界多国通过打造以儿童为受众或研判对象的博物馆、展览、项目、节目等举措,思考儿童理解日常生活的途径。


其实质是对人的造物行为研究的补充帮助儿童认知日常生活的设计、拓展审美视界,向设计提问,向自然提问,在多种问题维度展开审美实践,慢慢地探索新空间的产生。



1899年,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布鲁克林创建(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一百多年来,全球儿童博物馆数量达到约400个,美国占比约四分之一。


▲ World Brooklyn(上图)和The NEST(下图)均为布鲁克林童年博物馆的一部分空间©布鲁克林童年博物馆官方网站


位于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童年博物馆(V&A Museum of Childhood,以下称V&A童年博物馆)正在升级改造,此次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及年轻人提供一座“能够展现设计与创造力的、世界领先的新型博物馆”。


▲ V&A童年博物馆推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吃”的互动展览。在展览开始前的一个月, V&A 儿童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小型设计大赛,邀请了 100 多名儿童参与设计他们想象中的“终极食物”。从中,他们挑选出 6 件作品,与 Bompas & Parr(专注设计食物、饮品的创意工作室 ) 合作,将孩子们幻想的食物变成实现。©网络


▲ 这 6 件作品分别是在黑暗中会发出绿光的冰激凌、可以吃的泡泡、欧洲防风草龙卷风、能够飘来飘去的菠萝云、彩虹香肠和音乐果汁,所有的展品,基本都是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网络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设计与装饰艺术博物馆附属博物馆,“设计”一词在V&A童年博物馆改造声明中多次出现。V&A现任馆长崔斯特瑞姆·亨特(Tristram Hunt)进一步声明: ”我们希望帮助孩子们养成一种意识,即每一个创意都会产生影响力。借助V&A的世界级展品,立足孩子们日常生活内容的沉浸式展陈方式,我们能够免费为诸多家庭提供完美一天的体验”。


▲ V&A童年博物馆创新项目,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校设计挑战赛。在这个项目中,孩子们将通过设计和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提供教师资源、课堂视频和策展人采访,学生可以了解到设计是如何改变他们的世界。该项目完全在线上进行,因此学生无需来到伦敦就能接触到博物馆的藏品。©网络



2011年,日本NHK电视台通过儿童设计教育节目《啊!设计!》(《Design"あ(Ah)"》,200集)在世界范围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设计的意识每个人都要有。


该节目总策划、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佐藤卓(Taku Satoh)提出:“设计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既然设计关联所有事物,那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设计的意识。这是全球第一个以培养儿童的“设计意识”为主旨的电视节目。


▲ 《啊!设计》节目每期节目15分钟,共20期, 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会孩子两个关键能力:观察-物品是怎么设计的(What&How)?以及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Why)?©网络


1988年印度管理学院教授阿尼尔·古普塔(Anil K.Gupta)创建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平台“蜜蜂网络”(Honey Bee Network)已经真正成为平民创新的孵化器。该平台收集了超过10万例草根创新数据库,其中包括古普塔尤为关注的印度中小学生、平民儿童的原创设计。


 Honey Bee Network网站在2015年的一则报道:30名9-16岁的儿童在艺术领域和发明创造领域获得奖项。贫富差距悬殊的印度,拥有蓬勃创意的原因是具备的Jugaad思维,这是印度特有的名词,表示:凡事都有解决方案。他们的Jugaad思维与他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他认为,儿童是“极具价值的思想的来源”,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儿童的设计来自对真实世界的观察,而不是来自文本、展览或其他由成人设定的故事情节。


印度的学生,从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这些意见不见得多么精僻,他们也不会等把这些意见完美了才去发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对的,这一点会永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这一点不是别人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的”©网络





儿童设计思维

 Design Thinking for Kids


儿童的设计思维到底是什么?


从社会理论角度看,儿童认知结构中存在一个非常宝贵的“差异性空间,这个空间处于言辞世界的夹缝中,来自人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由于设计是面向人的需求,解决衣、食、住、行、用的问题,而设计所包含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也基本指向人——精英、大众、弱势群体等。但儿童的哲学不会这样分类,儿童不理解社会分层,也不会对消费主义产生焦虑,儿童的认知指向更为广阔的原生态的自然界,自然界同时赋予儿童更为自由的美学想象。


一旦成人世界、消费社会的生产模式覆盖了差异性认知,这个意义空间很快便会坍缩。所以说,儿童审美乃至美学意识的养成比设计意识养成更为迫切,也更为复杂。如果养成,儿童可以延续童年的想象,持久地“突破自己个人感性的局限性,打开更加广阔的快乐之门”。因此培养儿童审美乃至美学意识(即美育)尤为必要。




▲ 来自河南青柚美学艺术馆的儿童创意画作©青柚美学艺术馆小红书账号


但难点在于针对儿童日常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提法是否“合情合理”,不是儿童能够决定的,生活的“生产流程”是由成人设定。这就意味着如果成人不能对教育的本质及教育的目的有所反思,儿童的智识就无法得到尊重,久而久之会导致创造力的丧失


有鉴于此,设计·美育是个大问题。从日常生活理论、空间生产理论来看儿童日常生活的设计价值、美学价值,也是一种艰难的尝试。希望这种尝试能够引起更多探讨,拓展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让儿童话语与现行的生活逻辑共同作用于真实世界及其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儿童美育在中国

Aesthetic & Art Educ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美育是否真的落后于世界?


其实,早在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宗旨》就提出过关于“美育”的概念。


1912年,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发表的重要文章《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其中提到的“五育”之一便是“兴美育”,而后蔡元培借助康德对世界的解释,在《方针》一文定义美感:“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关于美育的认知愈发透彻,但实施的手段却愈加简单。在蔡元培的美感教育体系中,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剧院等社会美育场所是家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机关”,但对当代中国儿童而言,这些“机关”只在特定时间、特定主题的活动日才会发挥作用。


更多的时候,传统学校教育大多为绘画习作,儿童自主创作情况较少;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美育课程更多作为”辅助类“课程,多用于调节其他学科学习的疲乏感。同时教育内容重视技能、知识等反复训练,不利于其思维的发散,有可能导致儿童失去兴趣。所以关于美育教育有所缺乏,社会氛围的营造和重视也有所缺乏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也是“双减”政策推行的客观原因之一。


▲ 创基金(中国设计界第一家自发性公益基金)和设计互联(以设计启迪生活的综合创新文化平台)创基金专为6-12岁儿童打造了两大设计教育公益课程——儿童自然美学课程和儿童设计思维课程©创基金微信公众号


双减政策”推行的逐渐深入,对美育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实质的学校美育教育较以往相比,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双减”政策把美育推向了前台,真正让学校美育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末,教育部在设置学科目录时,已将书法和美术并列为“美术与书法”一级学科,同时教育部也将美育纳入中考的学科的范畴,并且逐渐在全国开始试点和改革。除了学校的美育培养工作逐渐加强,市场上关于美育艺术类的培养机构增多,相关的艺术实践类活动也逐步丰富,相信越来越多的美育教育资源将源源不断的满足儿童和学生的需要。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联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发起的2022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作坊活动。活动中四十八位小朋友们根据运动形态剪纸,组成六部份墙绘色稿,颜色搭配和谐,内容丰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在中国台湾,教育部门从2016年开始,推出了5年为一期的“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该计划以「美感并非仅存于艺术作品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里。」为理念,发动了各界教师、本土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在不同城市的初中及高中,开设视觉艺术课程。课程透过不同类型生活观察与动手实践课程,让生长在台湾不同地域、风土、文化脉络下的孩子们,学会思考美感在他们的生活会,构建他们对世界的各种想象。


▲ 美感教育课程选择的主题素材,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倾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例如设置零食课,从薯片、薯条、饼干入手,让学生了解这些零食的形状,并用不同的零食组成各种意象,从而进一步了解美学跟形状的奥秘。花莲本地的学校则让学生“寻找梦想之窗”,打造兼具美感与结构的窗花纸模。东部的学生通过色彩配置将日常餐桌上的食物展现出新的样貌©网页

除了「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近年来中国台湾的教科书设计也正在进行美感革命,希望透过新的设计和排版、插画风格、配色、互动设计等方式,把美术馆的美感带进课本里,让教科书可以兼具美学与教学实用性。


▲ 2017年,中国台湾「美感细胞协会」推出的美感教科书,此套教科书已成功为台湾20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所使用。该协会创始人之一陈慕天曾说:不是把教科书变美这么简单而已,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想像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接触美感的更多可能性©网页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思考“美育”的当代价值的体现,关注世界先进案例的实践经验,寻求儿童审美生成维度的突破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自然课程、手工课程和民间游等都在不同维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孩子接触在不同场景下以不同方式方式呈现出的美感,用心感受美,动手创造美。


虽然目前我国的少儿美育仍受到教育体制、关注程度、教学理念、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但通过不断的完善美育教育过程,加大力度挖掘优质的师资队伍,完善代的观念等举措,逐步培养培育后一代的美感和设计感,让「中国式审美」和「中国式设计」不再是标签,而是荣誉和标杆。



-END-


内容参考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美育的实施办法》

孙勇《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佐藤卓设计事务所 http://www.tsdo.jp/news.html

艺术与设计 http://www.artdesign.org.cn/

艺术中国 http://art.china.cn/index.htm

V&A 博物馆https://www.vam.ac.uk等


撰文 | 仙女

编辑 | 梅涩小甜甜

设计 | Xerxes Xu


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2022年苏州国际设计周以“创新江南文化”为目标、以“设计致用”为原则、从“美学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经济”三个维度,发现和传播苏州在城市更新、古城保护、苏式生活、产业创新中的新思维、新案例、新亮点,让更多人了解人文苏州、美学苏州。


长按添加「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博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小红书账号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微信视频号

前往 抖音 搜索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