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分后的一场雪,让苏轼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易之 文化溯源 2021-12-05


今天春分。苏轼怎么过的春分,似乎并没有特别著名的记载。春分这天宋朝也放假,估计他出去玩了吧。



在熙宁六年的春分后,发生了一件事,苏轼为此写了一首诗。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花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癸丑春分后雪》


这首诗,标题给了我们线索。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循环一次,“癸丑”,只能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这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


这首诗不难理解。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花不胜威。”江浙沪包邮区,过了春分之后竟然还下雪,苏轼表示受惊了。桃花都开了一半,没想到天气反常,给折腾得够呛。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桃花看到梅花,肯定佩服梅花的先见之明,早早地枯萎凋零,任凭风欺雪压,又能如何。桃花只能像柳絮一样随风飞舞、英年早逝了。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东君,太阳,主万物生长。“不分”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太阳,故意地玩弄手腕,明明春分都过了,还特意下一场雪。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苏轼想着,这是不是意味着地球气候进入异常期啊,不知道哪天又忽冷忽热,从此以后,哪怕被别人说土,也要常备秋衣秋裤!



这首诗,貌似就是记载着一场反常的雪,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告别露背露脐时尚圈的宣言。


然而苏轼,总是比一般人复杂那么一点点。


这首诗,其实是暗有所指的。苏轼来到杭州任通判,是由于在汴京无处立足。



四年之前,熙宁二年,苏轼刚刚结束丁忧,回到汴京。本想大展身手,正好赶上王安石变法。苏轼这种人比较麻烦,有原则,还嘴碎。新法中有不便之处,他就直言不讳,弄得王安石等人不大痛快。后来摩擦不断,苏轼不堪其扰,只好请求去外地,于是才来了杭州。


苏轼这种人,比较难分类。他看着像旧党,他对王安石的新法看不上,但是是对事不对人,一边吐槽,一边又很佩服王安石,后来两人相遇,竟然非常来电,都是那种有才、耿直又嘴碎的人。苏轼还说“从公已觉十年迟”,对着王安石唱《十年》,表示可惜。


苏轼和新党中有些人关系也不错,比如章惇。苏轼后来落难,出来替他说话的,反而是章惇。


很多年后司马光等旧党得势,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苏轼以前吐槽新法,可这会儿又站出来表示反对:有些措施还是还用的,没必要这么绝吧?


苏轼这样,一会新一会旧,看着摇摆不定,恰恰是非常有原则。他为人处世,全凭天地良心。


结果苏轼这样忽新忽旧,非但没有左右逢源,反而里外不是人,两边容不下。这样的人,该如何自处?


在这首诗里,他似乎对自己的命运作了一个寓言。王安石固然耿直,然而围绕着他身边的倒不乏如吕惠卿这样的小人。

这种小人,就像是任性的东君,捉摸不定的。苏轼看自己就像单纯的桃花,给点阳光就灿烂,春分一到,马上脱衣服准备绽放。但搞不好东君就来一场雪把他砸到泥地里。



苏轼还自我勉励,以后多穿几件冬天的衣服,裹得跟球一样,应该就没事了吧。


可是人生又不是打游戏,充值就能买件好装备,苏轼上哪找一件命运的铁布衫呢?


苏轼保持着距离,远远地离开汴京,这也没用。


苏辙说他哥哥,东坡何以获罪?唯才太高耳。


才华有时是一种负债,才越高欠账越多,像苏轼这样,身上怕是背了几十个“小目标”。有一身才华,却不为我所用,就像欠我钱不还一样,就算跑到天涯海角,债主能放得过?


苏轼在这首诗里的预言,没想到成真了——日后他颠沛流离,半生飘荡,常遇无妄之灾。上一秒像桃花一样灿烂,下一秒劈头盖脸一场暴风雪。



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是苏轼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纵然天气纵变幻无常,一会天晴一会雨,但终究是一时的;我的良心,却像明月一样,光芒永在,就是月蚀,也不过挡个几十分钟。


有人可以折腾苏轼一时,甚至一生;但是苏轼,却能够光照千古。



撰文 | 易之  编辑 | 陈雪萌 陈雪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往 期 回 顾 ↓↓↓ 

王羲之这样过大暑

王羲之这样过立秋

王羲之这样过处暑

王羲之这样过白露

王羲之这样过秋分

王羲之这样过重阳

王羲之这样过小雪

王羲之这样过大雪

王羲之这样过冬至

王羲之这样过小寒

王羲之这样过大寒

苏轼这样过立春

苏轼这样过除夕

苏轼这样过元宵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