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秋词,不能错过的中秋文化标识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中秋词,不能错过的中秋文化标识

/山栀子

中秋,可谓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文化特性的节日。其味,虽无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却比春节多了几分典雅和诗意。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中秋似乎情有独钟。读懂了中秋词,便读懂了中秋佳节的文化意义。

在众多的中秋词中,尤以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为最佳,被誉之“中秋绝唱”。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家喻户晓。矛盾、思亲、祝福、自嘲等诸多心理和情怀,全化在了眼前皓月当空、清逸旷远中。

词人已去,其词不朽。

兴致勃发时,可以把酒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求而不得时,可以静心自省:高处不胜寒。

潇洒人间时,可以纵情自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经历离别时,可以聊以自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祝福亲友时,可以真情告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所有的得失,人间大多的情怀,都在这首中秋词里一一得到了诠释。于是,只要有中秋这个节日存在,一首《水调歌头》就会被永远地吟唱下去。

其实,除了这首《水调歌头》,还有两首中秋词,颇有味道。

张孝祥,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豪放派大词人。杨万里评价他:“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且看他的《念奴娇·过洞庭》怎样写中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江水为酒,北斗为杯,万象为宾客,细斟慢酌,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此种境界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不相上下,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辛弃疾的中秋词别具一格。比如《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一反历来中秋诗词思乡、怀人、吊古的传统风格,突发奇想,向月发问,读来一气贯通,酣畅淋漓,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愧为不拘一格的豪放派大宗师。

其实,苏轼在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也曾写过另一首情绪完全不同的中秋词,别有一番滋味。这就是《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读词,可知苏轼正经历人生的低谷。悲从中来,道出一声凄凉的长叹:世事就像一场大梦,而人生不过是几个中秋节而已。此词写尽了一个人流落异乡的凄凉:中秋佳节,谁能与他一起欣赏这孤独的月光呢?

或许正因为这首《西江月》太过悲情,传唱者自然不多。

有一种词,不需太多解释,你就能触摸到丰富的情感;有一种词,只需看过一眼,从此便再也难以忘怀。这就是中秋词,它早已被打上了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

一轮圆月,竟会令人为之动情倾情,背后支撑它的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古人相信,天上的某种现象印证着人世间的某种现象,月的圆缺变化恰好契合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人生机遇。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对“圆”的期待就意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于是,月光下的中秋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种特定的认同、沟通和凝聚的方式。“花好月圆人团聚”成为中国人最向往和珍视的人间美景。即使人们相隔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和吸引力。

人生自由,诸事圆满,阖家幸福,共享太平,这是中秋文化的真正内涵。

推荐阅读:

1.忠心献祖国,静下来重温这些经典

2.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英雄纪念碑

3.草原寻梦

4.教育,你幸福吗

5.劝退举报学生背后的“功利”和“弱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