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不上正课”创新背后的“冷思考”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一个月不上正课”创新背后的“冷思考”
文/ 山栀子
杭州有个学校的一年级,9月份竟然一整月没上“正课”,昨天才开始上语文的“天地人”。那么,他们一个月都在干什么呢?他们都在玩!军训站军姿,低碳科技馆看球幕电影,孔庙入泮礼,读《三字经》,听《弟子规》故事,唱《上学歌》、《上课歌》,还种了一盆大萝卜……孩子们玩得high翻天了。(10月10日澎湃新闻网)
在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秀场”精彩纷呈的今天,这则教育新闻,堪称“新闻”。
不论在历史的哪一个时期,教育都是一个思想和实践极其活跃的领域,教育生态,正是在历次创新的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与时俱进。教育需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更不用说在教育的理念和路径还很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依靠创新来突破瓶颈,实现变革。从这个意义上看,杭州某小学“开学不上一节正课”的创新应该鼓励和善待。尤其是其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作出了积极和大胆的尝试。
但是,在一番新鲜的感觉后,忍不住要随之思考一下:这个“创新”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它的“科学”依据又在哪里?这样静下来一想,就觉得,这只怕只能视作一个“新闻”,绝不可以是一个值得效仿和推广的“样本”。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教育经不起没有科学依据的“折腾”。
其一,这个“创新”发生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级,尤其是发生在正式入学的适应期,“一个月不上正课”,不利于刚接受正式教育的学生适应教育和进入学习状态。
其二,“军训站军资”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但是,这不是教育,是一种训练,它不符合从幼儿园走进学校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特征,近似揠苗助长。
其三,孩子入学期,应该进行必要的“入学教育”。但是,这个阶段最适合的教育是告诉孩子们进入学校后要懂规矩,讲规范,有礼貌,好习惯。从认识铃声开始,从爱护书本开始,从尊敬师长开始,从学会走、站、坐、跑、吃、写等一个个习惯开始。
其四,这个学校入这一月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可谓有它的意义,但是,它不应该在刚开学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去完成“训练”。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何其多!最合理的安排是分阶段,穿插式,循规律、层次感,特别是要针对每一个类别的教育和训练进行效果的评价和鉴定。只有对效果的考察和评估,才能获得教育价值的总结和提炼。
其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摸索、实践、改革,我们义务教育的课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学校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的实施者,必须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的探索和创新,有理,也有度。
即使某项校本层面的改革创新成功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也要进行从个体到共性的科学研究。
不论是站在学生立场,还是回应家长期待,教育改革与创新,讲究开放和包容,也要讲究务实和科学。
素质教育,不是口号,也不是标签,更不是教育创新和哗众取宠的“借口”,它是尊重科学、基于规律、面向未来、聚焦素养、着眼成长的真教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作者微信hhb6811623, 本文已刊于荆州新闻网10月12日头版头条。)
推荐阅读:
1.枪声过后,你还相信“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转发就是支持)
5.懂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