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不需要“小碎步”式的课改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教育,不需要“小碎步”式的课改

——有感于一节课改研究课

文 / 山栀子

某日下午,去某课改实验校调研课改进展。听到“课改”二字,一种亲切感稍纵即逝,隐痛随之而来。但我还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期待走进这样的课堂。

名师授课,政治散文,先驱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授课者风采依旧,风格依然。过程大致如此:

国歌响起,我随着学生肃然起立。学生谈感受,导入课题。

识读新字词,然后放声、放胆、放情朗读课文,只是每小组1号读,他人听。八九人开始不约而不同的读起来,其他人听着,标记不好懂的句子。

学生提出疑问句,老师择其一两句提出来大家商量。

老师说,理解全文,可抓住文中最后一个句子,出示课件。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文中哪些句子是在间接地描述“艰难的国运”?

重点认识、理解“比喻”手法。每小组1、2、3号讨论,4、5、6号独立思考,片刻后开始交流。

在通过比喻手法理解“艰难的国运”后,学生结合课文注解,了解“艰难的国运”之时代背景。

进入第二个主问题:哪些句子是在谈“趣味”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如何理解这种“趣味”,4、5、6号讨论,1、2、3号独立思考。

提示课题的深意,本文的主题:艰难的国运造就了雄健的国民,雄健的国民冲破艰难的国运。

朗读最后一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呈现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指导读,深化读。

教师补充作者为了理想从容就义的悲壮史诗,诠释“雄健”一词。

课件点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示《少年中国说》片断,在齐读中结束本课。

风采依旧,风格依然。一节优质课。

教得从容,教得简洁,教得智慧,教得动情。

名师自有名师的过人之处。比如,抓住“文脉”(文末一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如,突出“重点”(比喻说理),梳理要点,读写结合;比如,先分后总,回扣标题,明辨关系;比如,朗读展示(最后一段),评点示范,把握基调;比如,关联恰当(《少年中国说》),深化主题,掀起高潮。

然而,在点赞诸多的亮点和创意时,一丝思考和隐忧油然而生。这是我们期待的“生本自主,小组合作,充分展示,深度阅读”的语文新课堂吗?

不!这只是一节传统意义的优质课;新课改的状貌和价值远非如此。因为,这节课,教师,教得主动且生动;学生,学得被动而匆匆。

这节课,我着力于关注五个“观测点”:一是小组建设不到位。谁主持,谁记录,谁展示、谁补充,没有明确分工;二是合作学习形式化。仅有两次有效合作学习;三是学习展示不充分。仅有1、2号展示,当堂有效展示人数不足15人,展示率不到1/3;四是激励评价很苍白。仅有一次评价加2分,仅有两次教师提示学生掌声鼓励,结束无小结评价;五是重点知识只有认知,没有加工、提炼和积累,如“比喻说理”。

由此,我想起了杜郎口,这一所代表乡村教育高度,也代表课改精神高度的学校。至今还有人说,杜朗口是媒体吹起的美丽的肥皂泡。尤其是这所学校背后的推手,中国某知名报刊主编李某某因涉嫌犯罪而入牢狱之后,人们自认为过去的一切质疑和揣测都得到了佐证。于是,李某某倒了和课改失败了,肥皂泡破了、神话倒了成了密切的关联。其实,李某某的牢狱是他的经济问题,与老师们眼中所谓的“伪教改”从无关联。我们不怀疑媒体炒作的效应,但是,媒体炒作的效应从来是短期的。一项改革,追随着不离不弃,越来越多。在如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有话语权,个个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就没有一个清醒人、明白人挺身而出戳破它?杜郎口用时间和现场证明,那些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的言论才是真正的肥皂泡。

由此,我想起了杜朗口模式的始祖洋思中学“变奏曲”。粗一看,洋思变了;细一看,洋思没变;近一看,洋思变了;深一看,洋思真没变;远一看,洋思还在变。

其实,再看杜朗口,而今的它,正在上演着同样一出“变奏曲”。不信,请你试着走近它、大胆走进它。作为一所课改的样本,杜朗口中学课改,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而不是模式。

由此,我还想起了两年前,我在某学校高调推行课改的那段经历:温暖而又酸辛。每每想起那一句“只要方向对,不怕路遥远”,历历在目,清晰犹新。这段经历,刻骨铭心,倍加珍惜。

不论过去的各类课改典型最终以什么方式散场,这些“样本”最大的价值是:课改带来教师观念的变革,新教育思想的实践化探索和检验,为国家全面推进课堂改革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前不久,国家正式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相关解读中,明确将深化课堂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课改,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有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过去那种以学校个体改革为主流的课堂改革,将扩展为区域性的课堂改革。

预见方能遇见,回看才能看清。课堂放权,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手中有法易,目中有人难。目中无人,再好的方法都有可能事与愿违。教师从关注“教学法”研究到深入“学习学”研究,才能走向“高效课堂”和“卓越课堂”。教师带着“镣铐”的“跳舞”,这样的课改,束缚了学生,也委曲了教师。不如抛弃“碎步”,大步流星投入课堂改革,教师以义无反顾的姿态,勇敢走下讲台,站在学生正中央。我坚信,最美的风景或许就在这一转身。

(作者微信:hhb6811623)

推荐阅读:

1.“一个月不上正课”创新背后的“冷思考”

2.只要弯一弯腰

3.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英雄纪念碑

4.教育,你幸福吗

5.劝退举报学生背后的“功利”和“弱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