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栀子:教师本土化,留住乡村教育的“根”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教师本土化,留住乡村教育的“根”

一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山栀子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引发教育界热议,极大地提振了广大教师的信心。文件从宏观上全面规划了从现今到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尤其是,关于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法定地位、待遇保障等普通教师的普遍关切给予了及时的回应。

这个被民间称为“史上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高规格的文件”,全面开启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时代。

当前,正值“全面二孩”新政落地和教师退休高峰的交汇期,乡村教师急缺正是乡村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乡村教师的需求正呈“井喷”之势。虽然各地通过省招、特岗、县聘等补充机制努力让乡村教师“进得来”和“下得去”,通过省级特岗补贴、周转房建设、职评绿色通道、乡村教师补贴等措施增强职业吸引力,但是,进得来却“留不住”的问题始终无法缓解。以湖北省为例,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省招政策以来,每年几万名教师通过“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新机制补充到各地乡村学校,及时缓解了乡村教师不足的困境;但是,这支队伍很不稳定,几年下来,辞职弃教者众多,调回原籍者亦众。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教育信仰和教育情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外,交通偏远,信息封闭,人烟稀少,缺乏人际交流,工作地远离亲朋,课外和假期生活精神无寄,单调寂寞是一个极为普遍的原因。

乡村校园来了“大学生”,给乡村教育注入希望,令人欣喜;大学生教师“留不住”,又让人惋惜,也让人对乡村教师的未来充满担忧。最近,一篇《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在网上走红,其文在触动“中师生”这一支活跃在全国乡村学校的庞大群体人生的梦想与现实的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教师培养机制的理性思考。“中师模式”是我国教师培养体制中一项不可遗忘的伟大工程。可以说,没有这项工程,就没有我国乡村教育及至基础教育的今天。

而今,师范教育层次提高了,“中师”成为历史,但中师模式两大优势值得今天的师范教育借鉴和传承。一是对教育情怀的培植和涵养,终身从教的信念植根于心;二是对全科教师的专业培养和教育,专业发展的潜力无穷无尽。这两大优势,一方面保证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和奉献;一方面保证了他们在同样缺少名师引领的艰苦环境中自主发展而成为专业骨干;即使离开教育的人,也同样成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而这两大优势的背后,隐含着两个基础条件:一是知识基础,他们都是初中或高中生中的佼佼者,二是理想基础,他们从选择专业和学校的那一刻,就知道他们将来要干什么,他们将来要回到哪里去。

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本土教师,这就是当年师范教育的最核心的价值。

回看近几年来补充的新教师,上述优势和基础,正是他们所缺少的。这些通过省招进入乡村学校的新教师,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的“拉郎配”,从学校上看,以三本、独立学院和高职专科居多,他们仅仅是经历了不足一个月的岗前“急训”,就匆匆忙忙走上了讲台。而这种理想和职业的“选择”,大多数是迫不得已的第二第三选择。教育的情怀和信念可想而之,即使曾有那么一点对教育的热情,也会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更重要的是,大面积地跨地域、远距离择岗就业,造成学生背井离乡,在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现实割裂面前,年轻人的情感、心理落差更大,怎能安心从教?

乡村教育的“根”在教师,怎样乡村教师的“根”?关键在“业定心安”,师心安处是故乡。

《意见》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同时要求,“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上述意见,重提“择优”招收师范生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这“三定”策略,成为意见中最为鲜亮的一笔,乡村教师培养,也确定了新方向。

走本土化教师培养的道路,成为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困局的一条捷径。

乡村教师本土化,更加符合乡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现有政策筐架和待遇保障水平下,本土教师更容易留在乡村。他们不孤单,有依靠,有寄托,情感深。身边的亲朋好友和同学,教育同行和邻里乡亲,交流没有任何隔阂。生活不为一日三餐发愁,更重要的是有长辈和亲朋的关爱。教育对象也是父老乡亲的孩子,情感更进一层。有了浓浓的乡土情结,才能滋养乡村教育情怀。

“三定”教师培养机制,让乡村教育得实惠。给地方政府以自主权,依托地方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师范院系、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乡村教师就有了根本保障。地方政府每年依据本地教师队伍结构和需求,上报省级招生部门确定当年的招生计划,毕业后按照“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实行定向分配,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为了增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吸引力,除了采取学费补偿的奖励制度外,还可以实施“毕业到岗即入编”的优惠政策。

基于“三定”的乡村教师本土化,才能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梦想落地生根。

(本文已刊于《荆州新闻网》2月6日“荆江评论”。)

“乐乡树人”正在参加荆州市第五届双微评选。欢迎您投上宝贵的支持票,每组投一票,第七组171号投“乐乡树人”。您的支持就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

推荐阅读:

1、作业减负规定,何以成一纸空文

2、有雪无雪,都有一季冬天陪你走过

3、“宋光”输了“红蔷薇”,悲情不失“真汉子”

4、读懂孩子的《笨》,让教育不再“悲情”

5、谁导演了大学生实习“三层转手”的闹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