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导演了大学生实习“三层转手”的闹剧
谁导演了大学生实习“三层转手”闹剧
文/山栀子
最近,山东聊城大学数百名学生的实习生活很“受伤”。该校大三学生被层层售卖,强制实习到昆山康佳电子有限公司、苏州佳世达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内容是在流水线上长时间当普工,致使部分学生出现发烧、手起泡等身体不适状况。(1月24日中国青年网)
实习,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职院校和技能类专业院校,已成了专业教育的“必修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均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校企对接、工学结合和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创新机制和策略,顶岗实习,亦生亦徒也并不鲜见。
问题是,一项助推大学生实践体验、专业成长、技能提升的“必修课”却在近年饱受诟病。强制实习,已成为大学生实习中的一个高频且敏感的词语。不给报酬、无限加班、流水线上超时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延长实习期限、高技术人才沦落为流水线普工等等,甚至工作在充满安全隐患的车间;还有针对学生质疑和拒绝实习或加班时,以“不予毕业”“不授学位”相威胁等,问题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今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报》对20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受访者在大学期间遇到过强制实习。这一次,山东聊城大学生还曝出实习层层转手,实习单位变更的闹剧。背后的“劳务费”“信息费”等利益输送的“潜规”“交易”一经披露,让大学生们倍感受伤,尊严扫地。
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对大学生实习是欢迎的。一方面,青年学生热情高、能吃苦、有专业、上手快,借实习之机还可能吸引学生毕业后回企业应聘上岗,成为企业不竭的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成为一道共同难题,尤其是春节前,遭遇部分工人离岗返乡,顶岗实习还能缓解短期内企业用工的压力。
既然如此,为何大学生实习却不尽人意呢?又是谁,导演了像聊城大学实习“三层转手”的闹剧?
显然,问题出在大学生实习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但根子出在学校。
既然将实习纳入了大学生课程体系,既然是有规模有组织地实施实习教育,大学就应该负起责任,建立起对接、陪护、教育、安全、薪酬等与实习相关的一系列保障机制。
规范的实习教育,一定会签订校企合作,实习教育的协议,共建共赢,互惠互利;规范的实习,离不开对企业实习条件和资质的充分考察,专业对口,人岗适配;规范的实习,必须有专人对接,专班陪护,工学结合,保障权益。总之,规范的实习教育,绝不是在流水线上疲惫不堪没有思考的“机器”。
如果,每一项实习教育的组织,都能有这样充分的设计和精细的准备,而不是对学生的“忽悠”和“强制”;如果组织实习的学校和老师,都能把学生视同自己的孩子,怎会有这样的令人气愤的闹剧?
实习,是一种职前教育,而不是纯粹的“上岗”。如此,大学,就不能丢下“责任”;教育,也不能缺了“温度”;实习,更不能成为学校、老师与劳务中介机构之间利益输送的“良机”。
政府或相关部门缺乏对高校实习的有效监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健全相关的督导、警告、处罚制度,也显得十分迫切。
虽然,涉事学校已派出工作组赶赴实习地现场处置相关事务并将学生全部撤回,相关企业也已按照当地人社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但是,受伤的不只是学生,学校“砸”了自己的招牌,才是更大的“内伤”。
(本文已刊发于《荆州新闻网》1月25日“荆江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