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余春红
致青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文 / 余春红
2017年“五一”长假,同事相约游安庆天柱山。我们在早7时放学后就驱车出发,一路风轻云淡,沿途车少路宽。4小时后皖卾界牌已遥遥在目。这时,电话铃响,另一头传来父亲一如既往平淡的声音:药送来了,你们人呢?
那一刻,才突地想起自己匆忙之中似乎遗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临出门时居然没有跟父母讲一声。已近一个月了,父亲每天早上都会熬好治疗颈椎的中药,亲自给我送来且风雨无阻,前阵子是他主喝,我蹭点。后来,80多岁的老人说喝了翻胃,于是渐喝渐少,做儿子的倒成了主体。但每天父亲送药依旧,我每每要去端,他总说:你忙自己的,我走几百米的路,正好运动运动。于是,喝父亲熬好送来的药,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已记不清电话那头父亲叮咛了多少次:注意安全,小心开车,看好家人!只是那一刻,我才猛地发现自己的内心是那样地慌乱与不安。
大自然不会因你心境的好或不好而变得美或不美,天柱山一如既往地以它独特的秀丽与俊逸接纳所有登山者的仰视或俯瞰。当晚,寄宿在山顶的农家客栈,夜深处万籁俱寂,可不知怎地耳边总是响起父亲的叮咛与话语。
父亲是一位离退休老教师,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松滋南海一隅的乡村教育,即便是退休闲居后,他也很少向我们诉说自己承受过的离别与苦痛,很多家世的悲欢与伤痛,都是从旁人口中听来或我们自己慢慢感知的。
其实,我们家不能算是地道的松滋人,祖居石首团山。那个兵荒马乱的抗战岁月,祖父祖母带着一双幼小的儿女背井离乡四处逃难,途径公安藕池时,终因生活的窘迫与无望,不得不把2岁不到的小女儿寄养给了别人,仅带着5岁刚过的父亲沿途乞讨、捡拾破烂,一路颠簸前行,最终落户松滋。或许在与妹妹生离死别的那一刻,父亲幼小的心灵就已然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动荡给寻常百姓带来的苦痛与灾难。
六十年代初,祖父病危,临终前紧紧拽着父亲的手,费劲地说:“如有可能,一定要找回妹妹!”父亲含泪答应。至今我不知道父亲背地里究竟花费了多大的心血与汗水来完成祖父的遗愿,只知道1980年早春,我们终于联系上了远嫁到新疆建设兵团已做随军家属的姑母。现在想来,那个春天,也是我第一次切实感受改革开放是如此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还记得,当骨肉团聚、相拥而泣的时候,父亲则是默默退到一边,满脸的欣慰与从容。那一刻,从父亲伟岸的背影里我分明感受到一种坚强、执着与自信。
接下来的时间定格在2008年。那一年,先是汶川地震,然后是北京奥运,全体国人在大悲大喜中砥砺前行。那一天,已近90高龄的祖母一不小心从2米高的台阶上摔下,造成尾椎粉碎性骨折,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零3个月的卧床不起。6年来,是父亲承担了绝大部分看护祖母的义务,每天的吃喝拉撒,每次的床单更换,都是父亲自己动手,大姐和小妹有时帮忙换了,父亲都要检查一遍才放心。祖母最终没能撑过2014年的夏天,当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时,父亲长久地跪在自己母亲床前泣不成声,那一刻,跪在后排的我们从父亲搐动的背影里分明地感受到一种责任与孝道的传承。
在中国农村,我家是标准的“户半边”。父亲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从“民师”转成“公办”;母亲则一辈子扎根农田,从“人民公社”至“包产到户”,累了一辈子,也苦了一辈子,才把我们兄妹四人拉扯长大。而四个孩子也很努力,大姐因儿时链霉素中毒导致听力严重受损,只得早早辍学如今个体经商;大哥和小妹当年以优异成绩分别考上师范和卫校,那时那地,录取中专对农村的孩子,已然是“皇粮”与“饭碗”;我性格随散,读高中后考取大专。我常想,兄妹四人能从农村走出来,也是受父母勤勉与上进的激励吧。
第二年,生活的磨炼与考验再次降临在我们面前。暑期刚过,突地接到噩耗:经专家确诊,小妹患了胰腺炎。我已记不住我们是怎样撑过接下来的那段时间了,只觉得那一刻起,空气都已是那样的凝重。最终,兄妹四人商定的结果是:瞒住父母,治愈小妹!或许是我们的赤诚感了上苍吧,一个月后,小妹顺利出院且治疗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出院那一天,我们领着她来到父母面前,才把所有情况向他们汇报。已全然失聪的母亲,在我们通过手势告知后,老人一声“哎呀!是说你们这些天怎么神神秘秘的,春艳(小妹)还好吧?”那一刻,我看到父亲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或许,那是担忧与心痛,但更多的,则应是欣慰与感动。
我一辈子没能走出这个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也永远没法去体会远适异地创业的艰辛。人们更多的是艳羡别人功成名就后的荣光,却很少体谅远方的游子夜深处对祖辈及父母、故土与亲情的遥想。在我,现今做得更多的,是在每个周末的黄昏,我牵着女儿,女儿牵着她妈,出校门步行五百米,去探望仍然健在的爷爷奶奶,每每喧起叫嚣的,永远是那只取名“来宝”的小狗;寂静无声的,则是那香溢四季花开不败的小家盆栽;湿润充盈的,则是母亲宽慰满足的微笑与父亲严肃不再的念叨,只是他们一个听力日渐远去,一个白发更加稠密。每一次,母亲都在看抗战神剧,当英雄们排除万难、杀出重围时,总能听见她的笑声与嘀咕: 哈哈,我就说吧,好人命长! 而父亲,则每天关注时政要闻,对“共享单车”、“一带一路”等如数家珍。在我看来,闹世中能拥有这样的一种难得的宁静,狗狗相伴、花草添香;一家人四世同堂,老人安康、小孩茁壮,还有什么比这更真实与静好的幸福呢。
子夜时点开朋友圈,一篇学妹的微博又给我以深深的触动:《求是》杂志总编辑、80高龄的段若非老先生同样在用他的方式给后人以启迪与帮助。那一刻,我深深体会,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父爱,永远是一座座巍峨的大山。
次日,因为要游览龙潭万亩竹林,我们都起了个大早,在潜山县城的一个平凡的早餐点,我不经意中再次收获了一种感动: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吃早点,先生几口就喝完了自己碗里的稀饭,然后放下筷子一脸幸福地端详着对面安静吃混沌的老伴,当女人喝完最后一口汤,老人接下来的动作使我突地从骨子乃至灵魂滋生一股暖流——丈夫走过来,走到妻子身边,抽出面巾纸,为陪伴了他一生一世的这个女人,轻轻地擦手,轻轻地抹去嘴角的油渍,他的动作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轻柔。那一刻,我眼前的世界刹那寂静,两位老人在我心中,突地一如万亩林海的翠竹,挺拔、温润且幸福。
感恩遇见。
后记:
敲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就突地发觉自己老了。可为什么内心却总觉得自己还是那样的年轻?对生活还是那样的憧憬?细细想来,或许是因为这辈子,都是在跟你们这些花季少年为伍的缘由吧。再一次地感谢教师这个职业,至少我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与青春作伴、倾听花开的声音,因而自己也就拥有了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接着问题来了,在孩子们走进18,拥抱明天、畅想未来的时候,选择这么一个沉重的话题,适合吗?但作为一名父亲,一名女儿今年也恰好18岁的父亲,我还是决定选择这么一个略显沧桑的视角,既是缅怀自己已永远逝去的青春,也是想让在座的你们尽可能多一点地正视或者敬畏自己青涩的华年。
我的18岁也是在松滋四中这方热土度过的,高中三年的时光,结识了一批永远值得尊敬的老师,也相知了一群至今彼此欣赏的朋友。当然,帮别人写情书、递纸条,室友相约翻墙飙夜、看录像是若干年后校友聚会时永恒的话题,而大冬天用冰水淋浴、大半夜偷老师喂养的鸡、次日几名损友开怀小聚则是男孩们炫耀至今的乐趣。除去这些,在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写得一手好字,就几乎包揽了班上所有学科钢板刻字任务,那时那地,还没有打印机,所有的课外习题和辅导资料,都是手刻在蜡纸上然后人工推印的,至今还记得帮英语老师刻写的定语从句中有这么一句:Do you remember the girl who sat against the window? 可戏剧性的是,那一天哥来看我,请坐在窗户边的几名女生帮忙喊一下,“余春红?没有这个人。”“我去!亏我对你们个个这么好,还天天帮你们刻资料。”那一刻,我终于懂得,热忱与才干有时候真的拼不过身高与帅气,莫非,这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正义”?
那个时候的我,是永远没有想到自己会回到松滋,会扎根四中,会当一名老师,因为那年高三质检也曾考进全县前十一名,也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性格与形象离“为人师表”应该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可生活偏偏就跟我开了这么一个永远无法更改的玩笑。幸庆的是当我发现自己不能改变生活的方式时,就很快的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于是,心系每一名孩子、善待每一节课堂、尊重每一种缘分......
转眼之间,我的高中生涯就已经过去了25个年头,25年也许很漫长,25年也许很短暂,但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重温在往事中、邂逅在皱纹里,有这么一句诗:回忆是一种重逢,忘记是一份自由。当你重拾自己的记忆时,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他永远都在;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他永不消失。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安慰与馈赠吧。
如今,昔日的同学,已然是天各一方,他们或广深北上,或从政经商,少有人如我这般终老故乡。学友相聚时,我问他们,四中,除了母校,还是什么?他们或脱口而出、或凝神片刻,然后给我一个几乎一样的答案:“四中,永远是初恋!”而在我,四中,没有初恋、也不会是初恋,它是一所学校、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片精神的土壤、是一片心灵的故乡。而你们,对我来说,也不只是意味着学生,你们是曾经的我,我看到你们,就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最后,我想对你们说:爱我们的学校吧,就像我爱自己的母校一样,因为你只有爱我们的学校,你就会爱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你就会爱上这些为了你们华发早生的老师,你就会爱上身边这些暂时还不出名的同学,你也就会爱上自己进而珍惜光阴、潜心学习。
(作者系松滋市第四中学教师。)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请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