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炳炎中学”|胡悦英
逝去的“炳炎中学”
文 / 胡悦英
六月中旬,去年从贺炳炎中学毕业的学生在朋友圈晒出炳中操场上的“水上乐园"图片。图片中不知何时摆放在操场上的几十个白绿相间的环保垃圾箱还在那儿。操场旁的排球场上摆放着所谓的水上乐园设施。排球场右边的乒乓球场地上野草长高了一些。蓝天白云映衬着校道边的香樟树,静谧的校园还是那么美。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炳中和言程合并整整一年了。去年六月,送走最后一届毕业生,学校便停止招生,老师们也随之分流,有的去了三中,大部分去了言程中学。带不走的校园和校产便封存原地。1958至2017,贺炳炎中学,一个以将军名字命名的高中,松滋人更习惯于叫她“五中”,当地人口中的“黑炳墙中学”,结束了在刘家场镇将近60年的办学历史,喧嚣的校园归于沉寂。
(一)
我和炳中结缘,颇为曲折。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刘家场人。刚成家那阵,公公婆婆巴望着我俩回到镇上上班,两辈人能互相有个照应。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单位就是炳中。他们热心关注着炳中的教师招聘信息并及时转给我们。我嘴上应付,心里不乐意,行动就更不积极。炳中对我没有吸引力——刘家场是山区,比市内大多数地方苦寒。十几年前镇上的街道还未整改,路面凹凸不平,街道本不宽,又被占道经营的摊位占去一部分。摊主用大喇叭招揽生意,人们站在摊位边比比算算,讨价还价。我们骑着摩托车在拥挤的街道上穿行,出了街道,刘镇独有的羊膻味儿就随风飘来。那是镇上的屠宰场在杀羊,羊毛在场子上晒着,杀好的羊被挂在那儿,等着顾客买走。偶尔有被风吹起的塑料袋在脚下盘旋。我捂着鼻子催他快点骑出镇子。
不理想的外部环境,再加上炳中近些年在老百姓那口碑也不怎么样好。人们说起炳中,开始是满眼放光,他们说当初炳中在松滋还是响当当的,说着说着便眼神黯淡下去,唉声叹气道,哪晓得这几年炳中就差成这个样子了呢?因了这些顾虑,那些年,一周从镇上至少走一次,我却连到炳中看看的兴趣都没有。没成想几年后,父母年事越高,照顾老小的实际问题摆在面前。我们的想法也变了,一家人团团圆圆成了最务实的追求。几经周折,我还是调入炳中。
(二)
调入炳中那年,便发生了一件令我彻底改变观点的事。那段时间,除了正常上班,老师们便是讨论W同志的病情,原来他三月份查出心脏病来已经住院几次,花光了他们从亲戚朋友处借到的20多万。医生说只有做心脏移植手术,才有机会挽救他的性命,一台手术,至少还要30万。这钱从哪儿来?那时候还没有轻松筹,水滴筹这样的方式,怎样才能再筹集齐30万呢?谢校长带着班子成员,多次向市团委、教育局等上级部门反映他的病情,从多种渠道帮他筹措治病基金,挽救他的生命。学校还积极组织为他捐款,我还记得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想方设法为他多凑点,几百上千块钱,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有机会救他一命。多的三千,两千,少的一千,五百,大家拿得无怨无悔。那个时候,遇到给困难职工捐款,一般就是少的十块二十块,最多两百块。五百到几千地给同事送温暖,没有一点杂音,我是第一次见到。是炳中老师们家境普遍好些吗?不,不是。是炳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在凝聚升腾,是根植于全体员工心中的大爱精神在发挥能量。大家的态度不仅仅是响应为他号召捐款,而是他是我们的兄弟,我们要尽全力去帮他。受老师们影响,在校就读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积极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从此爱上了炳中。我知道,这样的同事,是互相扶持,肝胆相照的。这样的单位,普通员工遇到风浪后,是个安全的避风港。
(三)
炳中有个“灯光球场”。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只是教学楼顶的两盏探照灯光线不错,老师们觉得可以利用,便拉起了羽毛球网,体育老师曹老师用油漆在水泥地上画出一个标准的羽毛球场,美其名曰“灯光球场”。晚上没有自习的老师便借着灯光,聚到球场打上几拍。球场上“运动员”挥汗如雨,看球的人也忙得不得亦乐乎。“裁判员”认真裁判,“记分员”一点儿也不敢马虎,“球迷们”一会儿扼腕叹息,一会儿欢呼阵阵。久而久之,“灯光球场”成了学校人气指数最高的地方。后来在工会的支持下,每学年都举办教工羽毛球大赛。在羽协中坚分子春燕姐和宏青老师的带动下,我这个羽毛球菜鸟也参加进来。几个男老师,嘴里调侃我是对方球员派来的“卧底”,实际上却盯着我的课表。只要我没有晚自习,他们便喊我练球,带着我这个运动盲一起玩。久而久之,我竟养成了打球的习惯。甚至敢于去尝试打乒乓球,跑步这样的运动。炳中是个神奇的地方,我这样的懒汉,到了炳中,居然也成了运动达人,身体也练得倍儿棒。阳光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在炳中算是真正落实了。
(四)
炳中几年,最让我难受的工作是招生。学校地处松滋西南边陲,加之学校是山区普通高中,相比其他高中,地域偏僻,生源锐减,招生质量和数量都打了不少折扣。炳中办学多了几份心酸,在艰难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是其真实写照。每到招生季,学校全员出动,到辖区学校进班宣传,每每遇冷。填报志愿期间,老师们走乡串户,动员学生填报我校志愿。七月骄阳似火,老师们心急如焚。记得有次到斯家场黄岭村走访,那个学生的家开不进车,我们把车停在路边,从田埂边穿行到他家,边走边问路,半个多小时的步行才走到学生家。暴晒后的老师们来不及坐下喝口水,便和学生和学生的爷爷奶奶交流。老师们一片苦心,最后换来一句:我们不去刘家场上学,太远了!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幸好老师们能吃苦,心态摆得正,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工作,大家都无怨无悔默默地去做。
(五)
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偏弱。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获,老师们必须要随之调整教学方式。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班情,高一上学期给学生恶补初中知识点,随之渗透高中内容。我们英语组组长颜老师总是说,老师要多动脑筋,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的就是好方法。虽然五十多岁了,他带着学生读单词,背课文是还是那么激情满满。无数个早自习,在学校的花坛边,他带着学生迎着朝阳大声读背英语。不敢开口的学生在他的感染下也逐渐活跃起来。他还鼓励年轻老师多教学生们唱英文歌曲。正是像颜老师这样的老师,顺应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专研教学,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
学校的扬声艺术班更是办出了特色。依托艺术班,每年炳月,学校都举办炳月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到琴房练琴练声成了常态。漫步校园,悠扬的琴声从琴房飘出,真是一种享受。学校还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三球友谊赛是学生们课余的固定项目。在活动中,很多学生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有人下自习后要到操场跑几圈才睡得着。生龙活虎,充满活力的炳中校园真的魅力无限。
离开炳中这一年,我常常会想起炳中那些可爱的同事。遥望刘家场的方向,我不禁会想:教学楼廊前的燕子窝,今年春天可有燕子飞回来?围着假山的那一圈紫鸭趾花上可还有蜜蜂在里面嗡嗡嗡?假山里的水可有人更换?女儿放进水池里的巴西龟可还活着?我办公室门口的栀子花开了吗?花坛里的月季开得可还是开得那么娇艳?
这一年,几多不舍在心头,几多牵挂在心间。刘家场的炳中历史虽已画上了句号,可我始终相信,正如炳中校道上枝繁叶茂的香樟树一样,无论怎么发展,炳中精神仍然会扎根于松滋教育的沃土,伴着曾经的炳中人继续走好今后的教育之路。
(作者系松滋市实验中学英语教师。)
推荐阅读:
4.山水故乡
5.又是一年橘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