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梦想的温暖|山栀子
梦想的温暖
——历山三中考察纪行
文 / 山栀子
11月6日——7日,秋风冷雨中,我带领学校30名教师,走进了随州市随县历山镇第三初中。
慕名而来,执着而来。一番电话联系后,负责接待工作的单校长已将作好的安排表发到了我的邮箱,问我是否满意。根据我的要求稍作调整后又重新发给我审阅。没有见面,但她的热情和细致已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
8时20分,按照计划,我们走进了“立体合作”的课堂。三节课下来,有的老师似感失望,没有传闻中的“课堂革命”之感。在全程听完两节课后,我又一次走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相约庹主任拿着相机去搜寻和捕捉学校有意义的细节。下午,在观看了学校课改宣传片后,学校领导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历程、效果和影响。结束的时候,我们购买了一套学校的教科论坛的资料。
风雨中我们启程返回。车上,回顾这两天的考察经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脑海里回放,感慨良深。
谁说朴素不是一种美?当我们在316国道边的一个巷落里找到她并确信这就是历山三中时,这似与她的声名很不相称。这是一所没有校牌的学校,只有“大爱无垠”四个大字闪烁在眼前。校门极其普通,不高大,很沉旧,没有粉饰一新的楼宇和四处悬挂的标语。走进去,却感觉很精致,很干净,干净得一尘不染。正是周六,没有学生,却让人感觉到一片勃勃生机。因为,满眼所见,都是一片绿色,校园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墙角都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造型各异,独有匠心。
优秀是一种习惯。学校里,很少见到垃圾筒,但墙壁和地面整洁干净,偷偷溜进学生宿舍的肖主任悄悄告诉我,学生寝室的井然有序和洁净令人惊叹。同行的教师子女课后忍不住嘴馋,教学楼前后找不到商店。怪不得我们见不着下课铃响上下奔跑拿着零食狼吞虎咽的学生哩。看,下课铃响了,很少有学生走出教室,教室里,有学生走动,有学生交淡,但给人的是安静的味道。
我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带着诸多疑问,我叫住了正行走在楼道里的两个七年级女生。面对我的提问,侃侃而谈。怎样形成学习习惯,怎样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她们在这种学习方式下的感受娓娓道来。一节生物课后,我主动和坐在教室后面办公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了交流。她看上去40多岁。拿着60元钱告诉我这是刚刚领到的“段考制卷费”。她告诉我,班主任在教室坐班办公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且,更方便管理学生,了解学生在其它课堂上的表现,还可以及时处理一些偶发事件。我从她的目光中,语气中,没有捕捉到一丝的对工作的倦怠和不满。有人说,一所学校不能没有书。我想,没有藏书的学校或许是没有的,但是,真正地让读书成为一种氛围和习惯的恐怕不多。在这里,有一个101读书会。无数的照片记录着老师们的读书生活。而一本100多页的校刊《教科之窗》连续出版三十多期,这不能不说是乡镇中学和农村教师的奇迹。你相信吗,学校掌门人张波校长、单副校长带15位教师去石家庄听课学习,9名男教师和6名女教师各挤一间房。
这是一所闪烁思想之光的学校。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所学校的尊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吧,一所农村中学的校徽赫然刊印在《中国教育报》上。她的光彩丝毫不逊于那些城市名校的校徽名片。“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的办学思想映照于学校的每一本书,每一堵墙,每一面旗,每一幅画。“按时是一种迟到”“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工作纪律是敬业的基础”“假期家庭就是课堂”“教师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心中就有多少阳光”,读到这些警句,你会相信吗,它出自于一所农村中学的教育团队并成为他们的教育操守与信念。
临别十分,我的答谢词确是有感而发。“追寻教育的梦想,构筑理想的课堂”。那一刻,我被历山三中“教育梦想”的艰辛探索和执著追求所感动。我想,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教育。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戚戚于自己的位置,年龄、环境和收入,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正在向什么方向移动。教育是梦的事业。孩子有梦,才能飞翔;教师有梦,才不会寂寞。教师的伟大与可爱,在于坚守自己心灵的宁静,不让他人偷走属于自己的美好梦想。只有一个有教育梦想的教师,才会永远保持教育的热情;只有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团队,才会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历山三中,令人钦佩。
此次历山之行,纵是长途跋涉,纵有秋风冷雨,但我们因这份教育梦想而温暖如夏。
推荐阅读:
5.【时评】《感谢贫穷》并非“贫穷”和“苦难”的宣言|山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