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道】读懂教育,记录成长|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读懂教育,记录成长

文 / 山栀子


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教师队伍的两大标准:高素质、专业化。至此,教师的成长目标被定位为“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的路径更加清晰。

这需要,对教师职业的信仰,对教育价值的坚守,对专业成长的坚持。总结不同时期无数教师成长的轨迹,会发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基本路径是:教育(学)→反思→研究→写作→教育(学),以反思促动研究,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呈现研究,以研究提升教育(学)。

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上,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写作,是教师成熟的基本功。

教育写作,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或者说,不是为了评职称,评骨干、评名师。

我对自己的写作,是这样界定的:

写作是一种记录,记录偶然之间的“若有所悟”,或是“若有所思”。

写作是一种积累,积累自己日常所读,所思,和所经历。

写作是一种分享,思考或是思想的分享。

写作,于教师而言,其实也就是一种特有的教育生活——精神生活。一名青年教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坚持。自愿,才能抵达人的灵魂深处。

写作的过程是孤独的,因为,热闹不会有写作的心思;写作的过程是辛苦的,因为,它需要阅读,思考和坚持。但是,写作的过程也是甜蜜的,因为,当你的文字被人愿意阅读,你的思想被人认同。

作为一名教师,不可避免地习惯写四种东西:教案(说课),总结计划、教学反思、教研论文。这四种,是浅层次的写作。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学会写另外四种东西:读后感(书评)、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评论。这四种,是高层次的写作。

前者,只需要一点思考;后者,需要的是一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属于教育文学的范畴,格局不同。

读后感(书评),是伴随阅读而产生的写作。只读书,虽然有收获,但价值不大。既读,还能写,就是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写作自己的共鸣和思考,尤其是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价值。读后感,浅层次的作用是,能将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高层次的作用是,能通过作者的思想引发自己的联想,触发新的思想。

教育故事,也有称之为“教育叙事”。有点不多的是,它必须基于一个“故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讲好故事,具有完整性,是这种体裁最鲜明的特点。

教育随笔,和教育故事比较接近。它可以有故事,也可以没有故事,只有某一个细节,或是某一个镜头,或是某一种教育现象。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故事为主,后者以思考为主。教育故事一定是散文,教育随笔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杂文。

教育评论,是针对某一种或一类教育现象发表观点的文章。从体裁上讲,它属于议论文。它的突出特点是“四有”,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尺度。

我们会发现,读后感、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评论,这四种教育写作,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思想性。它们共同指向于一名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或育人理念,指向关于教育价值的思考。

所以,写作这些东西,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是思想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坚持三年,或有所成;坚持更久,必有所成。

教育写作,注重“张力”。往往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背后传递出非常深远的含义。比如说,描写一株桃花,是要告诉你春天来了;描写地震废墟边的一个作业本,是要告诉你这里曾有一个个鲜活而幼小的生命。写作,从来都不是仅仅关于文字的游戏。写作的背后是情感,是思想,是精神的追求。所以,我们写一个教育故事也是这样,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这个故事本身。我们是希望读者能够深刻地记住这个故事,情感上被这个故事打动,甚至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进而有所思考。这一切,都叫作“价值评判”。

读后感,或观后感,贵在读出自己。读出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写出好文章来。这里的“共鸣”就是“读后感”的“感点”。这个“感点”可以是原文中的某种美好的情感,可以是原文中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或细节,可以是原文中人物振聋发聩的语言,也可以是从原文中领悟出的某种道理,还可以是受原文中的某些内容启发而引出的联想和思考等。我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后的感想往往也是多方面的,在写作前,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拎出从原文中读到的感受,然后加以筛选优化,择定一个作为“感点”。选择“感点”时,要注意紧紧抓住最符合原文的要义的点,情感共鸣感受最深的点,觉得最有话说最能展开延伸的点。只能择取一点,不可贪多求全。

教育故事,关键在善于发现事件。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活动范围确实很狭窄,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看似寻常非寻常。一是要用心观察事物,要细心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二是要用心地分析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件小事值不值得写,关键就是要看它背后有没有超出事件之外的意义。

还要善于描述故事。要把一个事件写成故事,要有方法,主要是矛盾冲突、对比呈现和放大细节。

如矛盾冲突。举一个简单直白的例子来说。街上并排走着两个人,各走各的,相安无事,肯定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如果这两个人突然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周围的人肯定一下子就围上来了。这个例子揭示了“故事写作”的一个重要秘诀,那就是“矛盾冲突”。任何小说,任何剧本和电影,都是建立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我们写教育故事也不例外,必须紧紧抓住其“矛盾冲突”所在。当然,这里所谓的“矛盾冲突”只是一个文学用语,并不是真正的吵架和打架。在故事中,“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节奏的紧张与舒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思想的强烈反差。总之,不能平铺直叙,不能一塘死水没有一点波澜。

如细节放大。让读者记住一个故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也看到这个故事的发生。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关键的是要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并不是说要写得很细,写得很多。事实上恰恰相反。细节描写的诀窍在于写得少,在关键点上浓墨重彩精描细写,在关键点之外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这样形成反差后,留给读者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教育故事,最大的亮点在于价值。教育故事的写作一般不是简单地让读者记住这个故事,甚至也不是为了单纯地从情感上感动读者。绝大多数情况,一个故事、一篇教育叙事都是为了引发人的思考,表达一种教育观点,阐发一种教育理念,传递一种思想价值。这里所说的思考、观点、理念、价值,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提炼”主题。如果没有这个提炼,你给读者的就是一盘没有放盐的菜,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索然无味。在一个精彩故事的基础上,一旦提炼出一个“主题”,那么这盘菜就有了盐,吃起来就有味道了,就值得细细地品味、咀嚼、琢磨了。

教育随笔,多了一点“随意”。教育随笔比较适合于一线教师。它可以借助于不拘一格的文字表述,在工作的间隙,对点点滴滴的心灵触动加以记载、回顾、提炼和总结,让思想自由地流动,让情感自由地抒发。结构上,它是“事件+思考”,表达方式上它是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内容上,侧重于以事件的亲历者的角度进行反躬自问,风格上,具有短(短小精悍)、平(随意平和)、快(及时反映)的鲜明特点。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教育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有时是一点感动、一丝酸楚、一阵狂喜,有时是一片失落,但若及时地提炼,就有可能是一颗珍珠。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即使别人习以为常,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了?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要让思考伴随着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之,及时地记录能促进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教育评论,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评论是“旁观者”,而其它的均为“当事人”。

评论的力量,一是语言的力量,二是思想的力量。我近两年专注于写评论,最大的收获就是语言越来越干净,越来越鲜活;思想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灵动。

所以,写教育评论,可以使你的写作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评论有其基本的结构:

叙事(概括新闻事实),一定要用最简洁的语言。

说事(分析事件的本质),一定要把事件的是非对错讲清楚。

亮观点(提炼一个观点),这是评论是亮眼的地方。

证明,把自己的观点讲透彻,使其有说服力。

作结,强化自己的观点,给文章一个“警句”。

教育评论最重视标题,其它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名教师,有了思考的习惯,就会在不断反思中读懂教育;一名教师,有了记录的习惯,就会在坚持写作中提升格局。

(本文根据作者在南海小学教师会上的报告整理,刊发时有删节)

推荐阅读:

1.【散文】被逼的成长也是难得的人生际遇|山栀子

2.在文字上行走|山栀子

3.【经验】匠心“写”芬芳|山栀子

4.【经验】写好“材料”|山栀子

5.【论道】话说教师的“名”和“利”|山栀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