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语】人间至味绕烟火|陈春霞
人间至味绕烟火
——读汪曾祺《人间有味》有感
文 / 陈春霞
清凉的早晨,搬一把椅子,在竹篱笆旁,在丝瓜架下,正对青山而坐。翻开新买的书,有淡淡的墨香飘出,随之飞入心神的还有书中或浓或淡的味道。
“都爱吃夏初出的顶花带刺的嫩黄瓜,那是很好吃,一咬满口香,嫩黄瓜最好攥在手里整咬,不必拍,更不宜切成细丝。”随着作者的笔触,跟在奶奶身后进菜园“寻宝”的日子在心头重现。幼时家贫,零食是不大有的,在炎热的夏季,菜园里的黄瓜顶着新鲜的黄花儿,奶奶指着某处叶片说一声:“这条黄瓜长好了。”我便探着身子,小心而虔诚地掰下一条鲜嫩的黄瓜,洗干净,心满意足地吃起来。有时候,奶奶也会将黄瓜带皮斜切成片,放入锅中大火爆炒,炒熟的黄瓜吃起来又有另一种清香的味道。着科技的发展,黄瓜除了长在夏季热闹的蝉鸣中,也能在秋雨北风中悬挂于大棚温暖的架上。只不过,这样的黄瓜再也没有了当初在期待中轻咬一口所得到的人间至味。
汪曾祺在书中还提到一道菜——“洋芋粑粑”,书中写到:“洋芋煮烂、捣碎,加花椒盐、葱花,于铁勺中按扁,放在油锅里炸片时,勺底洋芋微脆,粑粑即漂起,捞出,即可拈吃。”年少时,奶奶喜欢做这样的小点心给我们解馋。除了洋芋,还可以是红薯。每到端午时,奶奶喜欢用面粉裹了紫苏叶,放在油锅里炸至两面金黄,然后用漏勺舀起来盛放片刻,待粑粑稍冷后再吃。
在那些远去的时光里,一些普通而简单的事物,承载着长辈对后辈的爱,承载着一个人一生中单纯而美好的记忆。
“嫩蚕豆连内皮炒,或加一点切碎的咸菜,尤妙。稍老一点,就剥去内皮炒豆瓣。有时在炒红苋菜时加几个绿蚕豆瓣,颜色鲜明,也能提味。”在作家笔下,一盘普普通通的蚕豆也能吃出特别的滋味。
惊蛰前,在园子里或是田垄上点上蚕豆种子,耐心地等待其生苗、开花、结果。立夏前后,在乡下,随处可见一丛丛翠绿之中生着饱满的蚕豆荚,剥开来,新鲜嫩绿的蚕豆安静地睡在其中。
关于蚕豆,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味道倒不是书里所提到的炒嫩蚕豆。每到蚕豆上市的季节,先生便开车带我们回老家,提着篮子去院子里现摘了豆荚回来剥。这个时候,是女儿最开心的时候。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地上的她哪里见过这带着泥土清香的美味。当一颗颗蚕豆从她灵巧的指尖落入由竹条编织而成的菜篓里,小姑娘的脸上便开出一朵朵惊讶的花。
剥好的新鲜蚕豆用水过后先晾在一边,将去年熏好的腊肉拿出来,处理干净后切成丁块状,下锅快火炒至油溢出,放入大蒜、生姜翻炒,再把备好的新鲜蚕豆倒入锅中,大火与肉同炒片刻,加入水,水刚没过蚕豆即可。将火调至小档,慢慢煨,自然收汁。这样的一碗菜融合了浓郁的肉香和新鲜的蚕豆香,咬一口,绵软可口,女儿单就着汤汁也可以吃一大碗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能“偷得”这样安闲的时刻,远离喧嚣,远离匆忙。在晨光中,提着竹篮走在挂满露珠的草丛里,走在清凉的风里,仿佛时间也慢下来。在炊烟袅袅中,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顿饭,这是一种平淡而难得的幸福。
一本书,抒发了“味是故乡浓”的感叹,勾起了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世间滋味,最美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平凡的日子里,屋里屋外升起的烟火气息。
(作者单位:荆州市实验小学 )
推荐阅读:
1.【时评】教师尊严不该用“死亡”捍卫|山栀子
2.【时评】比重罚教师更严重的是教育失衡|山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