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道生本02】莫把“生本”当装饰和标签|山栀子
莫把“生本”当装饰和标签
● 山栀子 最近一段时间,在一些中小学观了不少的课,似乎还是老样子;和老师们交流座谈时,一些老师也能围绕“生本教育”侃侃而谈,但就是听不出鲜明的课堂“结构”;我也很用心读了不少一线老师们撰写的生本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总是感觉缺乏操作层面的行动策略。心中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强烈:生本之路,真不是说说这么简单。01其实,“生本”并非一个新词,由来已久。若究其出处,似乎很难说清楚。或许,其缘于“人本”一词。“人本”,即以人为本。它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尊严,都应该被重视和尊重。人本理念,是现代管理学中的核心理念。人本理念,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即为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给予教师的公平和民主、尊重和善待,在教育中给予学生的自主和机会,尊重和关怀。在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生本教育”的理念已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认同和共鸣。无论是曾经盛极一时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高效课堂”九大范式,还是曾经拜者如潮的江苏洋思、山东杜朗口等改革典型。其教育改革的实质都是课堂教学改革,其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生本。当我们在追逐改革的喧哗声中安静下来,剥除媒体宣传的夸张其辞和精心包装的华丽外衣后,我们学会聆听和沉思后,便发现,生本教育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步;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越来越清晰。
02
“生本”,在现今,还出现了一个同义词:“学本”。我以为,“学本课堂”的提法,更直指问题的核心和改革的方向。如果说“生本”相对于“师本”而言,而“学本”则与“教本”针锋相对。生本或学本,建立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基础之上,强调“以学定教,以生为本”,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才是生本教育的精髓。以学定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有前置性学习。类似过去所述的“预习”却又不止于“预习”。它有明确的任务清单,又不是一种习题集。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基于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学生模块和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先学后教,“自学+展示”、“自学+分享”则是对这一理念的主要体现。以生为本,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竞争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质疑辩论等都是对这一理念的有力支撑。
03
生本是一种理念,贯穿教育和课堂始终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可以因校制宜、因科制宜、因人而异,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模型。但是,不论是哪种模型,都应该有看得见的“生本”元素。这些元素,正是我们在诊断、评价、研究课堂时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元素就是“结构”。生本理念落地,最好的办法是交给“结构”。课改,首先是“改课”;改课,即改“结构”。从结构入手,重构课堂。学习组织再造。改变学生的结构,将班级自由组织细化为小组合作组织,更精细、更严谨、更有学习力。这种组织再造,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科学组合、均衡组合、并经过时间的固化后,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的团队。教学流程再造。颠覆过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不教不学的传统,按照先学后教、互教互学、无教而学的原则重构课堂。这种课堂结构中,学得充分、思考充分、展示充分、训练充分。师生地位再造。师生地位表现在课堂上的上和下、进和退、多和少。生本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讲台变成了展台,教师先退后进,穿针引线,参与其中。退到身后,又适时补位,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教育价值再造。教授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思考问题、思考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关注的不再是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是让所有的人都得到发展;不是冷冰冰的分数在提高,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丰盈。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堂结构中必有的“存在”。过去,人们戏称“素质教育永远游荡在课堂之外”。今天,我们一定要努力让“核心素养”落地落实在课堂。04
改造我们的课堂,真正实施“课堂革命”,生本课堂一定是看得见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中“看不见”,生本理论就是空谈。“生本”,不是口号,不是装饰,也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张贴的标签。生本课堂,是有结构有规律的自由行动。每一名教师都可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局)推荐阅读:1.追求课堂的卓越品质
2.【论道】课改,难也不难|山栀子3.【论道】走进“北门”看课改|山栀子4.教育,不需要“小碎步”式的课改5.课改的纠结:“话语权”与“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