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聆听 “小词”送“春芳”|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聆听 “小词”送“春芳”

●  山栀子


迷恋过宋词,却不识“宋小词”。宋小词,80后,松滋走出去的新锐作家。只是听说,听说而已。近年在网络上频频看到关于其中篇小说《直立行走》获奖并走红的新闻和评论后,一口气读了其大作,心中很是敬佩,传言不虚。约是去年吧,前辈杜若老师有一次在家乡和小词聚会,将照片发到朋友圈,便对其才貌有了些印象,属青春活力型。偶然在网络上看到一部央视专题片《军嫂小词写春芳》,才知道,宋小词就是“宋春芳”。专题片中,听小词讲她和丈夫的恋爱罗曼史,因京剧和写作而结成的因缘故事,就像她写的小说一样。也正应了她的那句“生活有时候比小说更精彩”。

不认识“宋小词”,但“宋春芳”这个名字我是熟悉的。十多年前,经常在本土文学刊物《洈水》上读到她的小说和散文,文后署名“万家中学教师”。那个时候,我就被其作品中的乡土味、文学气深深打动过,感叹松滋教育,还有这样有文学气质的老师。诚如小词说“乡里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亲近属于自己这个阶层的人”,这大概就是“同行相亲”吧。

今天,小词就坐在前面的主席台上,近近的,又远远的。我这个距离,是看不见“芳容”的,只能在人群中聆听。说实话,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像她一样去写小说。我是抱着“读书”的心态来到现场的。我一直以为,每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何况是身边的“教科书”呢?我很幸运,听到了我想要听到的。“我从小就有作家梦。曾经,拿生活费去投石问路,抄邮箱、记地址,打印手稿,没有回音,精神很受打击。生活在希望、幻想和失望中,文学给我的折磨长达五六年时间。”这是一个成名作家的经历和心路,也是我这样一个无名作者曾有过的故事和感慨。人需要机会,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她幸运地遇到了作家刘醒龙,“被认可的感觉真好,提升自信。这是跋涉途中的温暖,虽无成功的满足,但亦给人感觉到坚持的价值。幸遇贵人,真的很重要。贵人是一个人冲出去最关键时刻的重要力量。感恩的心,同样很重要。如小词一样,她也曾为某一个杂志不断写作,为了那一份知遇的恩情。

“作家要有向上冲锋的‘野心’,紧盯一个目标去冲刺。”她的话很具有煽动性。“在一个被逼的状态中突围、冲锋,不服输,活出自己的样子!”这句话同样很励志。没有压力,何来突破;没有突破,何来高度。虽然,生活中被逼迫的状态经常有,但直面奋起,主动突围并有所成就的实在太少小词大胆闯出去,所以她赢了。她不仅赢了,而且还赢出了境界和格局。她很少去关注别人对作品的好评,希望看到批评,“只有经常看到批评,创作的路才越走越宽。”“作家要走出一个地域,还是要靠作品说话。”一语道出了一名作家的“初心”和本真。“作品有实力,就算你穷得没有裤子穿,长得像猪八戒,也会有人敬你、服你、粉你。”长相上像花瓶,手段上有心计,终究是走不长也走不宽的。诚如是。如果说到她关于创作的经验,我记下了这样五句话:真正的拜师,就是去读他的作品。多读书,就会拥有很多老师。作家也是杂家。胃口越大,吃得越多,经过时间发酵后东西才有味道。要体验生活,不能全凭想像,没有对生活的深切认识,细节就会失真,细节就站不住脚,甚至为饱受诟病。不一定要按照“设计”去写作,真实的写作是,写着写着,感觉作品中的人就不是你设计和想像的样子了。这五句话,我觉得很受用,很受启发。

才女宋小词,从松滋的山村走出去,走向大都市。她的作品关注较多的是女性的情感和精神,观照的是当下的都市红尘,但总少不了乡村生活的笔墨。这或许正是她所说的“我喜欢松滋方言,不在意别人中不中听,但家乡松滋滋养了我,给了我养分”。主持人田主席在介绍时说,让我们一起聆听“草根作家怎样走出去”。对于“草根”的定义,我不以为然。因为,任何一名专业作家甚至是大家名家,都从草根来,或曾在草丛中。不在基层扎根的作家,就无法和时代同频共振,很难产生伟大的作品甚至是惊世之作。我们都希望着,从山村走到都市,从普通走向专业的宋小词,会一路走向伟大。
聆听“小词”,听她真实、率性又深刻地表达自己时,我已深深地被她打动。(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局)推荐阅读:
1.山水故乡2.又是栀子花开时|山栀子3.又是一年橘红时4.普通人的优雅5.听“行者”说“行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