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随笔】真正的学者,不“装”!|山栀子
真正的学者,不“装”!
● 山栀子
我对学者,从来都是心怀敬畏。这也是很多人学习的姿态。
一则,尊重专家,尊重专业,是我的信条。二则,我也算得上是读书人出身,特别也是读过迅先生的《孔乙己》的。认识“孔乙己”的读书人,会有一种“同行相怜”的心理,就怕读书人被读书人瞧不起;就怕读了书却了无用处,只能在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装”。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专业的价值前所未有,有知识的人多数都很“牛B”。
他,就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于维涛教授。正如同他领衔的“名校长领航工程班”一样,他的谦虚、仁慈,他的引领、扶持,在我的心中树起了崇高的学者形象。
这样的学者,不由你不敬畏、感恩。
他的三个小时,让人听起来非常轻松,也发人深省。他记了满满四页笔记。
“深谙世事,洞察人心,很有智慧,幽默诙谐,话风很好。”课后,他饶有兴趣地讲述对这位学者的观感,满眼放光,全是羡慕。
“后来呢?”我问。他接着讲:课后,我们加了微信;接着,他邀请我进入他的一个研讨群;再接着,收到他推送的几篇他讲课的公众号文章,我一一学习。出于多年学习的习惯,我也很快把我的学习笔记整理,写下我的心得和思考。
故事开始转折了。
上午10时多,我把心得分享给他。几分钟后,他的回复令我好尴尬。其意要点有四:一是文章不在乎数量,多少篇不重要,而是注重质量,重要的是每一篇都很精彩;二是建议更换这个照片;三是把“W说”修改为“W老师说”;四是许多人在潜水中发现领导的问题,只是不说而已。故弄玄虚?还是话中有话?句句不简单。只怪我愚笨,在教室听完课后,我赶紧到办公室修改。晚上,我微信这位学者,告知“已修改”,却发现,此刻的我已不是他的好友了。待我翻阅他拉我进入的那个研讨群,也赫然提示着:我已被退群。
看他一脸的无辜又无语的样子,我笑着告诉他:你这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没智慧的悲哀啊!
我想,这样一位在课堂上满面春风、满口智慧,满目仁慈的“学者”,这样一位当众鼓吹“人心就是人情”,反复宣扬包容和接纳的“学者”,对他人的一篇文章所谓的缺点和不足都不能接纳吗?以至于如此生气和决绝?
学者身上必须有“书卷气”,但不要有太多“戾气”。
看来,离“研究员”的要求和距离还相差甚远。我读书不多、孤陋罕闻,不知这“研究员”是个什么学术级别,可能属于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吓死八人”的类型。
写文章纯粹就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而已;记录自己的思考,书写自己的故事,虽不敢言“替苍生说过话”,但也能无愧:听从内心,无问西东。这样的写作不是很好吗?
再有学问的学者,一旦失了谦虚和仁慈,那讲台上口吐莲花的光彩也会黯然失色。原来,有些看似高深或亲近的学者,也可能是“装”出来的。
没有智慧的学者不可怕,可怕的是“装”出的智慧和美好会破坏学习的生态。因为大凡是学习者,多像我这般对学者充满敬畏;更有一些人,涉世未深,太过稚嫩,常常是以虔诚膜拜的心境去学习,被“装”出的美好迷恋和影响,其毒更甚!
我对朋友说,今后听课,对“个头不高”,但“话风很骚”的人,得多长一个心眼。
我提醒自己,今后听课,对于在演讲开篇自我介绍冠名诸多“头衔”,自称“学者”“教授”“专家”的人,一定要多几分审视,不要太迷信。
虽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其味很深,不能只是笑笑而已。
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过去的学者匮乏的时代,就连“傻子”也变得比过去聪明了。作为某些知名高校或培训机构,不是某些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甚至是“油腔滑调”就可以来“装”学问的地方。毕竟,学问不能“儿戏”,高校也不是“江湖”,是精神和文化的“圣殿”!
什么是真正的学者,学者周国平先生说得好:心地善良、心灵丰富、灵魂高贵。
(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初稿写于2020年11月5日,二稿成于2020年11月7日。)推荐阅读:1、【时评】“拾金不昧”,孩子最有感召力|山栀子
2、余晖映中语 潮涌大荆州3、王世发:一个标注高度的名字4、【心得】“高品质学校”应有的“模样”|山栀子5、【心得】问道北师大,路在脚下|山栀子6、【心得】匠心书写“学校党建”的华章|山栀子7、【心得】名校长之“名”|山栀子8、在文字上行走|山栀子
9、让精神家园四季芳华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