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道】学为中心,大道行简|​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学为中心,大道行简

——关于学校“理想课堂”的追寻和思考

山栀子

 

最近,在频繁的进班观课后,我欣喜地看到实验小学课堂教学的宝贵经验: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规范。从一年级起始时的“双创”达标验收,到持之以恒的训练养成,形成了实验小学课堂教学的“五声”氛围:读书声、对话声、表扬声、掌声、笑声。这些美好的东西,可能我们有诸多老师觉得多年以来习以为常,但当那天在斯家场小学观摩师徒同课异构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实验小学课堂常规训练的精妙:训练有素的课堂规范,成就扎实生动、有张有弛的教学状态。这半年,我观课60余节。我发现,训练有素的课堂规范,表现出四大积极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降低精力流失率;及时调控学生情绪状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训练规范,课有定则”让课堂教学的底线有了充分保障。我们必须要继承自己的这个好经验,不可轻易丢弃。

新教育实验提出了“理想课堂”课改方向。不是所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愿景”,或者是一种教学价值取向。什么是理想课堂,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学记》堪称旷世教育经典,可惜被中国人、被中国教师忽略了,争着去读什么欧美教育名著。今年上半年,我去武汉见到从松滋走出去的一个职业教育的企业家,他的职工人人都读《学记》,人人皆有心得并成书。这段话的教育意义简而言之,就是:教导孩子但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给孩子规范但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孩子。老师们想一想,这是不是对课堂教学生态最精当的诠释呢?道家经典《道德经》有云: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意思是很多事情原本是很简单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变得复杂了。我觉得,教育应该回归“至简”的本源,课堂教学应该“行简”之路。我们的学校文化是“上清”,大道至简,以简驭繁,以道驭术,也正是其文化精髓。观课中,我发现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不论是成熟的名师骨干,还是年轻的教学新秀,精雕细刻,流程繁琐,讲述过多,重复分析等现象十分普遍;浪费时间,思维肤浅,浅尝辄止,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比如,学生已经响亮地、很好地给出了答案,教师还要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话,这就是典型的浪费。因此,今天,我正式向老师们提出,追求教学的简约之路,不惧课堂有缺陷,只怕课堂缺实效。概而言之,就是:教学情境要简洁,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方法要简明,教学过程要简构,教学语言要简朴,教学辅助技术要简化。我建议从“课堂三不讲”开始: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教师不讲。

理想课堂是“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为中心,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定教案。具体体现在“二三五八定律”。“两个原则”。即不求同步发展,但求都能发展;不求人人都能成才,但求个个都能成长或成人。“三个关注”。即关注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关注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关注意志品质,使学生创学。“五个强调”。即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和成就感;强调诱导学生的思考;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师生的教学相长。“八让学生”。即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教材让学生阅读;问题让学生提出;新知让学生发现;重点让学生感悟;内容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课堂?朱永新教授说,理想课堂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我以为,可以把它简化为: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思想共生、生命共舞,这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根据朱永新教授的理论,我以为,理想课堂的标准就是“三量七度四统一”。“三量”即:思维量(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和是什么,多问为什么)、信息量、训练量。观察我们的课堂现状,最大的问题在思维量不足。“七度”即:参与度(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亲合度(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自由度(我们在学习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整合度(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训练度(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延展度(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积累度(当堂掌握的知识)。“四统一”即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素养和方法的统一,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教学和育人的统一。这些内容,应该成为我们今后观评课的主要标准,我们要制定理想课堂要素标准,淡化教师的课堂艺术要求。

好课一定是有结构的。那些看似没有结构的课堂,是因为教师达到了“教而无痕”的境界。这样的好课,实验小学有很多,前些天,我就看到了几位教师的课,只看得清“线”,却看不见“块”;丝丝如扣,水到渠成,这就是“教而无痕”。课堂教学改革,关键点是改结构,以结构谋功能。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深入推进生本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市统一推行“三学模式”(也称三环五步)的课堂,即:预学、共学、延学。我们要用好这个基本的教学框架,走“行简”之道,建构具有“实小模样”的理想课堂。从学生角度看,“三学模式”的理想课堂的教学结构,建构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的活动主轴:自学—合作—展示——总结。教师的任务是把教与学的过程打开,通过设计台阶、搭建阶梯一步一步展开教学过程,在学生思维生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思维。从教师角度看,“三学模式”的理想课堂的教学结构,设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从研究如何做演员变为研究怎样做导演。教师进行角色转变,从课堂的绝对权威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教师应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学设计、活动组织、过程监控、答疑解惑和学习评价上。从学习过程看,“三学模式”的理想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师在“共学”环节中的教学素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必需教师“在场”: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也就是说,给方向,给方法,给问题,给资源、工具、脚手架等。从组织形态看,“三学模式”的理想课堂的教学结构,发挥了“小组”的关键作用和“对话”的精彩生成。小组就是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从二年级起,要全面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实施小组管理、小组激励。没有“对话”的课堂,不是好课堂。这种对话,不仅表现为交流与探讨、提问与回答,还可以表现为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们实践“三学模式”的理想课堂,坚持先“入格”再“出格”,先“继承”再“生成”的路径。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重构。重构课堂模式,会让教学在经验的继承中走向开放和新的高度。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的生态现状,我们的想法是,50岁以下的教师,按照全市的“基本式”进行课堂教学架构和打磨。50岁以上的教师不求在课堂结构上较多改变,但求参与,并给予其他教师以指导、修正和帮助。我们的课改分两个阶段进行,在一年内初见模型。第一阶段叫入格与继承。二至六年级各学科先确定2名“课改教师”,进行重点打磨,明春为全校和全市提供“样板课堂”。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形成“基本式”+“变式”的模式群。当然,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另外,即便是批评,我们也主张行动批评,而不是指手画脚。(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刊发时有删节。)推荐阅读:1、【上清走笔】“生成”的美丽|山栀子2、【上清走笔130】假如我教《坐井观天》|山栀子3、【党建】清音嘹亮|山栀子4、【上清走笔132】《只有一个地球》(第2课时)简录及点评|涂伶俐等5、【论道】守住语文教学的六个边界|山栀子6、【上清走笔124】课堂的另一种“动态美”|山栀子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