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道】文言“文”教|​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文 言 “文 ”教


——《古人谈读书》例说我的“教学主张”● 山栀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增大量文言文。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传统经典的熏陶。然而,陡然增加的文言文如何“教”,令很多拿到新教材的教师无所适从,其“度”实难把握和掌控。从教学现状看,主要问题还在于“咬文嚼字”和“过度牵连”,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望“文”生畏,索然无味,兴趣尽失。小学文言文怎样教,还是“课标”说了算。如何理解“课标”的定位,不妨在统编教材中找答案,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就是对教学标准或目标的最好注解。正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总编辑温儒敏教授所说,反复诵读,注重会意,引发兴趣。通过对“课标”的学习和教材的研究,我以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应把握五大“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学会朗读,激发兴趣,培养语感,积累常识,感悟价值因此,我个人坚持主张:文言“文”教

什么是“文言‘文’教”?概而言之,就是文脉、文字、文味、文化。下面,以统编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解读“文教法”。文脉,就是关联。《古人谈读书》一文由两篇经典组成,第一篇选自《论语》,第二篇出自朱熹。研究教材后,我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读书”主题,还在于文意深处的“血肉联系”关联之一:第二篇比第一篇的历史更贴近,更接近于今天的“白话文”,文字上障碍小,学生易读易学易懂。按照“先学后教”的逻辑,第二篇适合安排学生先学和自学。关联之二:这个单元的“导语”选用的是苏轼的一首诗歌名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诗中的两个成语典故“百读不厌”“熟读深思”,正是古人最讲究的读书方法,与《古人谈读书》中的两篇经典正好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基于这样的发现,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结构:研读一句诗,发现古人“百读不厌”“熟读深思”的读书法。自学第二篇,把握古人“心到、眼到、嘴到”的读书法。精读第一篇,以“读书三到”和“熟读深思”的方法,体会孔子的“勤学好问,先学后思”的读书法。这样,看似“形散”的两篇课文,就这样被一线贯穿和前后关联起来,浑然一体。

文字,就是聚焦文本,落实语文要素。随文识字,疏通文意,掌握最浅显的文言知识,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古人谈读书》,我重点打磨了两个细节:我的识字教学。“你在朗读的时候,发现哪些字我们容易出错?”引导学生认识通假字“知”、多音字“识”、生字“诲”和“岂”。“‘漫浪’和今天的‘浪漫’一样吗?”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汉字的妙趣:位置不同,味道大变。我的理解教学。通过“尝”“谓”“急”“敏”等关键词的揣摩,引导学生发现文言的多义和古今差异现象。我将“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改成“三到之中,最难做到的是……”,变化角度让学生理解文意。我的诵读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诵读训练:挑战1,男女生相互挑战,一组读大意,一组诵原文;挑战2,师生合作,教师提示,学生诵原文,如“什么是大智慧,孔子说……”“没有生来就懂的人,只有勤勉求知才能懂的人,孔子说……”“空想不如读书,孔子说……”挑战3,运用名句,表达观点,如“如果你有         的态度,你就不用担心学习成绩不会进步了。”文味,就是教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朗读,别无它法。朗读,要达到“声断气连”的音效。我重点抓住文章中的三个语气词“矣”“也”“乎”,让学生在去掉语气词后比较朗读、反复朗读中体会“文言的气味”。文味,还是生活的味道。适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典“文言”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中。我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追问学生,你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学生当即对自己的老师治学诚实的精神表示敬佩;在教“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时,一个学生当堂讲述她的弟弟背书的小故事。

文化,就是始终不离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汲取智慧、爱上经典、学会传承。我在教学《古人教读书》时,始终贯穿“文化”这根主线。比如我的别样导入:从改变“老师好”为“先生好”的问候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到“先生是先知先觉的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称人为先生有向别人主动学习的意思”。比如我的适时穿插:讲到朱子的“子”时,让学生联想还知道哪些带“子”的名人,进而在推测“子”的意思时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讲到“诲人不倦”“敏以求之”和“述而不作”时,补充孔子的经历,引导学生产生对孔子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敬意。比如我的关联拓展:结课时,以“短短六句话竟然有八个耳熟能详的成语,20篇1万余字中还有100多个这样的成语”来激发学生对《论语》经典的阅读兴趣。文言,是古典文化的符号。没有文化背景的文言教学,是浅薄的,也是干涩的文言,既要“浅教”,也要“富教”。所谓“浅”,就是不超越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拔高标准,不损害学生对文言经典的阅读兴趣。所谓“富”,就是要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和主线,让文言的内容和意义丰富起来。文言“文”教,值得尝试。(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推荐阅读:
1、【散文】何以“栀子” 难入诗|山栀子2、【上清走笔135】等待的温度|山栀子
3、【上清走笔50】教育,决不能只有高度没有温度|山栀子4、【上清走笔130】假如我教《坐井观天》|山栀子5、【论道】守住语文教学的六个边界|山栀子6、【上清走笔113】“家常课”也要多点“语文味”|山栀子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