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教育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
作者|吴康宁
感谢伟平校长的邀请!我和伟平校长只有过两次面对面的接触,却有一见相近、二见如故的感觉。今天到局小来是第一次,却仿佛已来过多次。对局小的教育探索一直耳有所闻,尤其是对他们现在进行的这个前瞻性项目(“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整体构建与实践探索)很感兴趣,经常关注。我同意刚才吴永军教授的看法,局小的这个项目的意义超出了项目本身。事实上,局小的这个项目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小学教育本身,因为它实际上回应了对于当下中国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整个学校教育的呼唤。这个呼唤便是刚才张俊平主任所说的“回归”。我的理解是:呼唤教育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就在于它有一个恒久如常、亘古不变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育人。而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相当突出、相当普遍的根本性存在问题,就是常常有意无意忘记教育应当基于的这个原点,忘记教育应当拥有的这种恒常。我相信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教师和校长的真切感受。
在这个意义上,回归恒常是对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呼唤。而在回应这一呼唤方面,局小是一个极好的典范。这么多年来,局小人一直坚守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恒常。他们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所想、所言、所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育人。这一点我们从刚才局小老师的沙龙中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因为回归了恒常、坚守了恒常,所以,在国家的总的教育方针之下,局小再设了自己的具体育人目标,对于到底要育什么样的人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具体回答。这个回答便是:育共生之人 —— 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与自我共生。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能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与自我共生的人。不与自然共生,终将受自然惩罚;不与社会共生,终将被社会淘汰;不与自我共生,终将一无所是。细想一下,教育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个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一定是在这三个共生中的某一个共生方面出了问题,或者都出了问题。什么叫正常?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而然便是正常。所谓回归正常,就是敬畏自然(这里的“自然”不只指天和地,而是包括自然生长、自然发展在内的整个“自然”),尊重学生成长的自然节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有可能是顺畅的、高效的,快乐的。而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同样相当突出、相当普遍的存在问题,就是有意无意不顾学生成长的自身节律,硬要他们去学习、接受教育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偏好强行安排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结果导致育人过程常常成为反常的过程、缺常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常常成为非常别扭的过程、经常受挫的过程、缺少尊严的过程甚至痛苦不堪的过程。因此,回归正常、敬畏自然,根据学生成长节律把握教育的节律,引导、帮助学生顺畅、高效、快乐的发展,便成为对当今中国学校教育的又一个急切呼唤。在回应这一呼唤方面,局小同样是一个典范,而且是卓越的典范,因为局小再构了自己的育人范式,包括符合儿童成长节律的生活时序、符合儿童成长节律的课程体系、符合儿童成长节律的力量聚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非常值得称道的成果。什么叫日常?日常就是每天都在发生、都在呈现的常态。这种常态是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实践进行判断与评价的依据。一种教育实践,只有当它并不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只是偶然现象、并不只是经过包装的表演现象的时候,只有当它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成为学校的日常的时候,才可用来作为判断与评价学校的依据。很显然,对于日常来说,最重要的是淡定专心、有条不紊、朴实无华地去想、去说、去做,最忌讳心神不宁、哗众取宠、炒作包装。炒作包装出来的东西代表不了日常。严格来讲,日常是可以放到正常里去讲的,我这里是特地把日常从正常里抽取出来专门谈论一下。因为,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热切但却十分浮躁,热闹但却十分喧嚣,表演的成分太多,夸张的色彩太浓,煽情的口号满天飞。局小则不是这样。在回归日常这一点上,局小也做得非常好。他们今天下午是全方位开放,所有活动所有班级你都可以任意去看一看。育共生之人、遵循学生成长节律去育人在局小这里已经成为常态,成为一种日常。通过回归日常,局小再构了自己的育人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归日常可能比回归恒常、回归正常更值得钦佩,因为在我们的当下氛围中,回归日常特别不容易做到。这样来看的话,难道只有小学教育才需要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吗?中学难道不需要回归吗?大学难道不需要回归吗?其实,即使是其它社会领域,何尝不需要回归?因此,局小的探索的价值也就也不限于学校教育本身了。杨九俊会长说要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我想,如果局小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话,四面八方只要愿意,也是可以从局小学到很多的。学校向四面八方打开,学校需要向社会中的优秀与卓越学习,社会也需要向局小这样的学校学习。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实际上是一种“回家”。如果做到了这三个回归,我们的学校教育便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家中有我们所向往的恒常与原点,家中有我们所需要的正常与自然,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日常与朴实。只有先回家,才有可能再出发,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也只有不断回归,不断回家,才有可能不断地再出发,不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现在人们总喜欢讲创新、讲创造,殊不知这是需要在回归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回归是个前提。哪怕你迄今为止做得很好,但你一不小心,狐狸尾巴就会露出来;一不留神,就会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办事。因此,回归应当成为一种常态。我还有许多感受,来不及多讲。比如,我想说,局小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比如,我还想说,在局小这里,不光可以感受到一种热情,一种力量,而且还可感受到一种美。因为共生,所以必然是美的。当然,共生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只有妥协。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不共生,就只有鱼死网破了。因为回归了恒常、回归了正常、回归了日常,所以,局小的老师与学生便充分享受着他们在局小这样一个家园里的快乐时光。美国有位学者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我有一篇随笔就以这个书名为引子,说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当是官场、不应当是战场、不应当是游乐场等等。现在我觉得还可以说,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就应当像局小这样回归到恒常、回归到正常、回归到日常。我们经常说教育很复杂,但细想一下,教育其实也很简单。这句话的确切涵义是,教育的精髓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奥之处:只要回归恒常、坚持育人就好;只要回归正常、遵循自然就好;只要回归日常、朴实无华就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套用一下“文.革”的语言:向局小学习,向局小致敬!在都在讲梦想,我也有一个梦想:假如还有来世,我愿意我的小学生活在局小度过。如果那个时候,果然李伟平先生还能继续做校长,果然刚才参与沙龙的任何一位老师、特别是那位流泪的老师能做我的班主任,那该是何等幸运。可惜的是,全国的许多儿童没有这样的幸运。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联盟(“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联盟)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当然,局小的这个探索若是继续进行下去,肯定还有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还有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地方……(略)总之,局小一点也不局限,而是非常开阔;局小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们也会不断不断向局小学习,和局小一起成长。推荐阅读:
1、【上清走笔169】在新教育的烛照下起舞|张 莉
2、【我的2020】心无戚戚向前行|山栀子
3、【年度报告】2020年,我们认真书写21个新“名词”|山栀子
4、【上清走笔158】2020:追寻梦想|山栀子
5、【新教育论坛】塑造教师成长的最美姿态|刘关军
6、【新教育观19】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