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对疫情期间网课的反思
小
媒
君
说
一场疫情,让网课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关于网课,有人叫好,有人觉得弊端多。本文作者认为,铺天盖地的网课,占满了学生本该用来思考疫情的发展、培养公民意识的时间。用静态的、重复了若干次的课本知识取代动态的、无限丰富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这样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也不是一种大格局的教育。
格局与境界:“庚子年春”思教育
2020年2月10日的下午,一位高中毕业班老师给我发信息,只有四个字:“我要疯了!”
问及原因,原来是自前天上午起,她便被学校无穷尽的消息包围了,核心事件只有一个——2月10日开始,全市高三学生集中上网课。身为高三班主任的她,必须用最短时间学会利用QQ群组织学生按时听课;学会按时参加线上辅导课,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学会组织家长切实监督学生的学习;学会在早上七点、下午两点和晚上七点分三次组织全班学生打卡签到;学会在晚上十点之后把一天中的各种截图发往指定的信箱;学会利用QQ群监督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依照课表准时进入班级群辅导;学会和学生或家长开展视频聊天,并截屏保存相关图片发给值班的年级管理者……除此之外,还必须及时批阅当天的学习作业,并将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小题统计在一份表格中,然后在晚上十点一并提交给学校管理层的指定信箱;必须在第二天下午的线上辅导时能够针对作业中的共性化问题开设网络视频讲座。
我把高三的网课课表和作息时间表要了来,发现每天上午依次都是语文、数学、英语三节课加上两门选修课中的一门,下午的四节课则对应由执教这四门学科的教师进群辅导,回答上午网课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个课表,每天实实在在的八节课。至于作息时间表,则完全是正常上课时的时间安排,有早读,有晚自习。
我不知道读者朋友看到这样的网课安排,是否会觉得该市教育部门的教学管理很务实、很扎实、很勤勉。作为一位有着35年教龄的教师,我的第一感觉却是“折腾”。折腾学校、折腾教师、折腾家长、折腾学生,连带着折腾网络、折腾原本就是千疮百孔的基础教育。为什么折腾呢?原因或许很多,最重要的却无外乎两条:第一条,给上级和社会营造一种认真做事的美好印象;第二条,不相信教师、家长和学生能够安排好抗击“新冠病毒”期间的学习,至少是不相信一部分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局外人或许会认为这样的安排很及时,很为高三学生的未来考虑。局内的多数人也或许会持有同样的观点,觉得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千万放松不得,能够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每天八节课严防死守,能够有早中晚的三次打卡签到,则想睡懒觉的睡不成了,想玩游戏的玩不成,还不都得被动地把全部精力放到各门功课的学习上?这样的分析推理当然成立,只是它无法解决两个现实问题:第一,仓促间安排市直学校部分教师赶录的网课,其教学内容与全市各类学校的具体学情间必然难以形成高匹配度;第二,把不同学力的学生全部框死在单向传递信息的网课上,也就同时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连带着剥夺了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而预置的休息权和娱乐权,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心理逆反。
无法解决的还有一个相对虚空却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问题:在这集举国之力抗击“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把学生的时间全部用网课和辅导占满了,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疫情的发展,哪里有时间去阅读无数的逆行者的事迹,哪里有时间以一名高三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考这场大灾难背后的盘根错节的社会问题,哪里有时间思考即将来到的院校与专业选择中的利己与利他?用静态的、重复了若干次的课本知识取代动态的、无限丰富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这样的教学果真有价值,果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当然,或许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之所以要用每天八节课和三次打卡把学生拴在网课上,原本就是为了让他们不关注不思考这场灾难中的各种问题。就像我以前批评过的“零抬头率”“窗外的风景与我无关”一样,为数众多的教育管理者并不觉得“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什么过错,反而奉之为提高升学率的不二法宝。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教学中严格管理的价值,更不能否定在这超长寒假开设网络公开课的价值,但不得不关注并思考的是,我们的网络公开课为什么只关注具体的学科知识,只关注考纲考点和答题技巧,却不关注公共卫生防疫知识的传授,不关注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不着力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不致力于培养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理性地分析问题?
我们的教育,格局太小!
小格局的教育,一如小格局的人。小格局之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无论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只一门心思算计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收成;小格局的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变化,只鞠躬尽瘁地追求升学率。
半个多月以来,响应号召宅在家中读书,先是啃完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接着读岳南《南渡北归》。读前一本作品时,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大境界欣赏备至,对吴文英、王沂孙的小格局颇有微词。读后一本作品时,亦是对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梁思永、陈寅恪等人在战火纷飞中学术报国的士人品格无限憧憬,对国难当头依旧蝇营狗苟的假名士嗤之以鼻。读书人永远无法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而生活,只以自身的眼前微利为目标者,永远无法拥有顶天立地的形象。
因为读《南渡北归》,便很自然地将其与现当代的教育联系着琢磨些问题。我国现当代教育中最大的传奇,当属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走出了影响改变中国历史的若干政治领袖;北京大学走出一批学生领袖,后来成为三四十年代民国教育和政治领域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走出了推动世界科技的若干科技精英。研究这三所学校在特定时期的学生学习活动,会发现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时局动荡带来了学习上的非常态和管理上的非精致化,致使为数众多的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象牙塔之外的社会风云之中,不再埋头只读圣贤书。可也正因为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
这似乎是一种悖论,此种悖论之所以能够成立的逻辑支撑,在于静态化的课本知识无法培养出大格局的人生。唯有将个体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相结合,才能确立起读书人的生命大境界,才能激活起真正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这些拥有了大境界、大格局的人,其学习的关注点绝不在于考试分数,而是在于其学习的内容能否转换为实现家国情怀的能力。他们在学以致用中提升学习品质,同时提升人生境界。
回到当下的网络授课行为中,为什么说它“小格局”呢,焦点在于其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对外部世界中全民抗“疫”的悲壮行为的有效关注,只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聚合到考纲考点之上。其危害性在于催生教师和学生情感认知中的冷漠,似乎他人的奋斗、拼搏甚至牺牲只是他们分内之事,与“我”无关。这些年很多人批判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大格局的教育在面对当下的世界性疫情恐慌时,会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呢?我想,开设网课完全有必要,但网课的课程设计一定要极为讲究——
首先,每天的第一节课,应该用来告知具体的疫情,告知面对疫情时,不同的人在过去的一天中作出了哪些抗争与努力,尤其是应该搜集医药科技领域中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科技改变人类命运的价值。同时,也不妨报道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复杂,进而确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其建立应有的公民道德素养。
其次,应利用网课多方位普及防控疫情的科学知识,应把政治学科的公民责任和生物学科、化学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用书本知识研究现实问题。高三的生物课复习,与其依照考纲考点的顺序研究冷冰冰的高考试题,不如针对此次疫情组织专题性学习。组织专题性学习,则不但能够消解学生心中对疫情的恐慌或者麻木,而且能够通过学生宣传,普及抗疫的基本知识,让学习为现实作贡献。
其三,应提供菜单式高考知识点网课信息,供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每节课都是按部就班地推进考点。
其四,语文学科应彻底放弃对考点的分析整理,代之以对与疫情有直接联系的各类文本的阅读。比如阅读相关防疫知识的短文,在信息筛选与归纳中普及防疫常识;阅读各类时评,在学习章法结构的同时培养思维理性。
其五,缩短网课时间,每天只安排半天的学习便足够了,留下半天时间给学生读读课外书,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写点战“疫”期间的思考性文字。
今天上午,有高三学生告诉我,昨天的网课结束后,数学学科一次性布置了10个页码的作业,其他学科也都布置了很多作业,总作业量是正常上课时的双倍。这还是假期中的自主学习吗?这么多的作业重压下,教师和学生哪里还有时间去“睁开眼睛看世界”?
教育的小格局,归根结底还是由教育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造成。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中学)
往期推荐
编辑:黄佳锐
来源:《师道》(人文)2020年第3期
广东教育传媒 ,做您身边的教育资讯专家
共同努力,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