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上好公开课?一线教师为你分享独家秘籍!(本期问题:如何巧用微课提升教学效果?)

广东教育杂志社 广东教育传媒 2021-06-29




每周一问


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关于上好一堂公开课,你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旁听公开课时,又如何取其精华,把上公开课从“单纯模仿”向“创造自己的专属风格”转变?来看看上期每周一问老师们的精彩回答!




提前做好准备


@虞:我在上公开课前,除了借班试教,还很乐意进行“意念试教”——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面对电脑,想象着上课的画面和场景:怎么导入新课?板块与板块之间怎么衔接?学生会怎么反应?我又怎么进行评价和反馈?


甚至包括辅助课件如何操作、板书何时书写等等,课堂中的一招一式以及所有的细节都一一浮现眼前,就像在电影《英雄》里,李连杰和甄子丹静默不动,可意念里却刀光剑影大战了三百回合一样,很是酣畅淋漓。


意念试教不需借班级,而且可以反复进行。什么地方感觉不顺畅、不理想,那就换一种思路和方法,重新开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笑看人生:上好公开课,我觉得可以从备好自己、备好内容、备好受众三个方面入手。


1.知识储备是根基。在上公开课之前,教师要吃透各领域的教学特点,熟悉整个教学体系,胸有成竹,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扬长避短。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量在活动课中展示自身的长处,做到熟而精,得心应手。反之,很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3.备学生。在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这会直接影响到公开课的效果。同时,备课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突发情况巧妙解决


@雅安:刚好上星期我们全镇开展了《梅州市中小学“聚焦课堂教学变革,构建科学评价体系”2020-2025五年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活动。在这次“聚焦课堂”的公开课中,我的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在开课前,我自己试讲了很多遍。但开课时我问学生“千里莺啼绿映红”,运用“千里”妙在哪里?学生卡住了,回答不上了,我给出提示。学生还是没答到点子上。然后我自己就开始紧张了,深秋季节,冷汗阵阵。


开完课,我反思并总结自己开课的表现。一堂好的公开课不应该只是和学生的临时演练,它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真性情表现。我们教师平时上课就要做到结合学情课前多备课,多研究,打造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多学习,不停止学习,在教学路上越走越宽阔,有备而来才能泰然面对。


@陈莹莹:我觉得,公开课上,教师只要把握主干和主调即可,而其他细节不妨随机灵活处理,为的就是让课堂更润滑,更和谐。很多时候,面对学生的突发状况,教师进行适度调侃,往往能收获很好的效果。


比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在朗读时,把“翻过来,睡不着;翻过去,还是睡不着”读成了“翻过来,睡不着;翻过来,还是睡不着”,我调侃说:“别再翻过来了,老是翻过来,你就要掉到床下去了!”孩子们顿时笑开了。



细节要注意


@何玉双:有人说,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这恐怕是由于一节课的容量有限,而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吧。因此,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是公开课之大忌。


课堂容量大,一则容易导致学生,包括听课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二则“战线”过长,节奏过紧,一旦遭遇突发情况,很容易使授课老师措手不及,顾此失彼。其实,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只需要好好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换言之,就是要确定好“教学重点”。然后,再围绕这个重点,综合考量和评估教材特点、学情和教学方法等因素,预设一些问题,设计好一些有趣而有效的活动,有的放矢,才有可能收放自如。


@云里雾里:我来贡献一些公开课需要注意的细节吧,实测之后觉得挺有用的。


1.上讲台后不要忙于开讲,而是要环顾四周。原因有二,一是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二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导入不超过2分钟,并在这个时间段内把讲课的题目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时上臂与肩平齐,切忌踮着脚写板书;


4.在讲台上站的位置应该符合黄金分割;


5.要做到胸中有纲、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谋;


@林真: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老师会忽略——教学环节自然过渡。一般来说,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清晰而流畅,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中断或突兀的转折被打断,听众也会感到整节课是一个整体。


备课时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串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机械地用“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种单一的方式生硬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拽过来。 


@王云璞:上公开课的话,尽可能穿职业装,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女老师可以化化淡妆,显得人很精神。另外,公开课要有课前互动。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和学生做个小游戏、讲个笑话等,一方面和学生交流一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也借此稳定自己的情绪。


@殷敏清:上完公开课后的复盘很重要。每次公开课上完了,我都会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哪个环节给人留下印象比较深刻?有没有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地方?哪个环节会给听课老师、学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如果没有,说明这节课准备得不够好,没有亮点。这个亮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亮点,更重要的是,这个亮点必须为内容服务,脱离本节内容的亮点宁可舍弃。如果你准备了一个亮点,切记准备充分一些,然后像相声演员一样成功地抖出来,避免因为小环节的失误或者存在知识性的错误,使亮点变成了污点。



接下来,一起看看名师张祖庆在从“单纯模仿”向“创造自己的专属风格”转变方面有什么经验!


研究公开课实录或录像,我有两个绝招。


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激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


二是还原研究。试着将名师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设计”的边上,写出“设计意图”。就这样,实录——设计——理念,一步一步逼近名师教学设计的内核。现在想来,研究名师实录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练习书法的“读帖”。“读帖”久了,写字就有了心得。教书亦然。


从兼收并蓄的听课,到锁定目标地专注听课,慢慢地,我找到了自己。细细想来,我的听课之道,其实和传统的学徒跟师傅学艺差不多,专注于一个或几个师傅,把基础打实了,慢慢地,方可“转益多师”。切不可基础未夯实,就想“博采众长”。



感谢积极参与的朋友们,上期每周一问,三位朋友将获得广东教育杂志社旗下期刊一季,他们是@虞@笑看人生@雅安


请以上朋友在微信公众平台对话框输入关键词“每周一问”获取表单,留下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把刊物寄出。


下面进入本周话题。


近日,教育部认定5118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包括了不少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相关的一流课程。进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微课(Microlecture)则成了当下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学习手段。对微课的研究和实际运用既有助于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还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那么,在教学中利用微课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你有哪些可供分享的好经验?


每周一问:如何巧用微课提升教学效果?


直接在文末留言即可参与,我们会从每周的回答中精选出三位,送出广东教育杂志社旗下期刊,期待您的回答!


假如你的回答够精彩、文笔流畅且兼具思辨性,后续编辑将会向你约稿,文章有机会刊登在《广东教育》(综合)上哦!


半年内累计参加回答6期每周一问(文不对题的除外)即可联系小媒君(ID:xiaomeijun2018)兑换精美礼品及每周一问积极分子证书一份。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李曼莉

来源:部分素材来自祖庆说

转载、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转载/投稿/合作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当成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