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家长:教育孩子不能拿“付钱”当“付出”!(再忙也要看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育才家园 Author 惜朝



01

只有金钱的投入

是自欺欺人的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有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挣钱是最重要的,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多挣点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哪怕生了孩子,当了父母,这样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一个父亲为了让孩子就读名牌公办小学,前后花了700万买学区房。


然而学校的招生人数突然减少,他们家的落户年限不够,孩子依旧入不了学。


700万学区房白买了。


很多父母都跟这个父亲一个心态,能买学区房就买学区房,能送孩子进名校就送孩子进名校。


在关于孩子的教育上,他们从来不会省钱,甚至以“多花钱”为傲。


不管是让孩子学钢琴,还是送孩子学奥数,只要觉得是对孩子好的,都会慷慨解囊。


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父母是最舍得给孩子花钱的。


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


82%的父母,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


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可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父母担心自己为孩子付出得不够多。


当父母把付钱误以为付出,给孩子付出的金钱远远多于付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已经走入歧途。



02

单纯的物质保障

不能代替家庭教育


以前,很多城市家庭的父母会在教育上为孩子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


而这样的风气,逐渐蔓延到农村中,蔓延到家家户户。


奇怪的是,越是在金钱和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家庭,越容易养出败家子。


之前听说一件事,一名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竟然欠债20万。


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品牌,经常请同学去吃饭,钱不够了就催父母来送钱。


可她家里是种田的,自从女儿上大学后,为了供她读书,家里人过得越来越吃力,不得已砸锅卖铁给女儿凑钱。


两个老人带着一堆零钱来找女儿,女儿一脸嫌弃地收下了,然后把老父老母赶回老家。


都说现在豪门贵子那么拼,寒门却养出败家子,令人唏嘘。


有些父母其实不懂教育,只知道“再穷不能穷孩子”“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


一心只想满足孩子,想让孩子过得更好,结果却从根子里养坏了孩子。


从小被满足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因为他从未被拒绝,也没有人教他如何珍惜。


变得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同时,这些孩子正在养成各种坏习惯,诸如顶撞父母、不懂感恩、自私自利、遇事推卸责任。


单纯的物质保障与满足,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让过多的物质败坏孩子的品性。



03

缺席孩子的成长

多少钱都换不回来


《人民日报》曾经发过一篇标题为《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文章,提出了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成就自己,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丢下孩子不管跑去赚钱的父母,不知不觉错过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他们可能忙活了一辈子都攒不了多少钱,可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却变得越来越陌生。


因为被爷爷奶奶溺爱,他们变得很骄纵;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变得冷漠叛逆;因为没有人率先垂范,他们染上各种坏习惯……


金钱从来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用心陪伴才是成就孩子的唯一捷径。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少不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少不得家庭的积极影响。


2018年高考时,上海一位来自盲童学校的高考生王蕴引起广泛关注,因为他考了623分,距最高分626分仅3分之遥!


王蕴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父母一直以来的陪伴。他们从来没将儿子看作特殊儿童,更着重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父亲会带着他学习弹钢琴、吹笛子、游泳、骑车,甚至尝试户外越野挑战等常人认为对于盲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技能。


母亲给予他无限的关怀,让他学会接纳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阳光。


只有金钱,没有爱与陪伴,是养不出这么优秀的孩子的。


为人父母,就要对孩子付出自己的爱与责任,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是现场直播,无法撤回,父母应该好好珍惜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



04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是与孩子一同成长


在孩子最需要关心的时候,你只给他玩具和零花钱,以为只要满足他就好了。


后来等他长大了,也只会给你寄钱却不回家,用金钱来偿还你的抚育之情,再深厚的血缘关系也会变得淡薄。


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你迟迟不出现,还觉得自己这么辛苦全都是为了孩子。


等到孩子长大了,染上一身坏习惯,天天只会混日子,你才来后悔当初没好好教孩子,也已经太晚了。


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他多少钱,也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他,而是耐心陪伴,给他做好榜样,和他一起成长。


宋朝最有名的文学家,当属“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可当他儿子降生后,就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混下去了。


于是,他拒绝了所有朋友的邀约,坐在案牍前悬梁苦读,“二十七,始发愤”。


为了不被两个智力超群的儿子超越,他学习得更加刻苦,和儿子一起你追我赶。


终于,苏洵陪着苏轼、苏辙去考进士,父子三人成了流传百世的大文豪。


正因如此,才有了《三字经》中的那一句:“二十七,始发愤。”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它好过哈佛,好过斯坦福、好过剑桥牛津、好过清华北大……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来源:育才家园(edu683),已获授权。育才家园专注于 4~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老师、父母、学生的好伙伴!

转载、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转载/投稿/合作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当成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