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国际日报 | 评谢一宁遇害事件:报馆枪响 纸媒中弹
评 论
报馆枪响 纸媒中弹
——我看美国侨报谢一宁遇害事件
闻喜
美国侨报董事长谢一宁遇害身亡事件震惊美国侨界,也引起国际华人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家报道各界动态的新闻机构,一夜之间成为其他媒体的报道对象、舆论中心。作为媒体人更是高度关切,因为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凶杀案,折射出行业内部的矛盾。
这几日不断有内情得以披露,更详尽的案情与作案动机渐次浮出水面,在官方高度评价死者的声明与唁电背后,事件的真相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今年四十多岁的作案人陈忠启,是侨报的广告业务经理,与谢一宁是上下级关系,本来他做的工作不是只有这一份,何至于矛盾尖锐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在案发前一天,即11月15日,侨报高层主管与业务部门召开年度业务会议。会上高管向业务员提出,明年的业务额需在今年的基础上提高10%。多名业务员与主管发生了激烈争执。这种在工作中的上下级矛盾哪个单位都有,司空见惯,本不足为奇。然而第二天就发生凶杀案,两者显然有因果关系,而且矛盾尖锐激化,不可调合。
据披露,陈忠启是在上班时间持枪进入侨报办公楼,这说明不是一时激愤杀人。报道称,上午9时多,陈忠启再次找谢一宁交涉,被谢一宁拒绝,才回到自己车里取枪。在谢的办公室内,陈忠启连开六枪,将其射杀。手枪一般只有六发子弹,陈忠启全部打出去了,可见怨恨之深。知情人说,陈忠启作案后十分冷静,主动把枪交给报社总经理(一说办公室主任),让对方报案。可见其一人做事一人担的坦然心态。有分析说,估计是积怨已深,业绩压力只是导火索。
报章普遍的说法是:谢一宁从复办侨报起就不断受到威胁,办公楼曾遭人枪击,员工汽车十多辆被砸,这次谢一宁终于倒在枪口之下。其实这两者不是一回事,这次作案者是内部员工,或者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谢一宁在这几十年中,经过不懈的努力,让侨报成为华文报纸的一面旗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这一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能回避。
如果说谢一宁人生谢幕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时代悲剧,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就中国报纸的发展来看,在北京奥运那一年前后,纸媒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性经济带来冲击,网络阅读也恰在此时开始成熟,纸媒的发展出现滑坡,而且一蹶不振。作为一个媒体人,谢一宁正处于这样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经历了纸媒从强盛到衰落的阶段。
纸媒的状况是一年不如一年,侨报召开年度业务会议,压力肯定也不小。高层要求业务人员提高10%的业绩,恐有强推硬压之嫌,或让大家感到远远超出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被逼走投无路,才会让人一不做,二不休,拼个同归于尽。无论如何,谢一宁也是为了报纸的前途,若不如此,将面临生存的危机,也是无路可退。只是他未设身处地为基层干部着想,没有留下商量的余地,把人逼到了墙角。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丧钟已经敲响。每到年底都有人列出一张年度纸媒死亡名单,2018年进入死亡名单的将会更多,或有近半数的纸媒关停并转。报纸死了,人要活着,不能逼死自己。陈忠启对着自己的老板开枪,打中的不只是谢一宁,也打中了走向末路的纸媒。洛杉矶的枪声传遍了全世界。
社会总是在进步,自动淘汰不需要的东西。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不得不把消息印在新闻纸上,再靠人力物力一份份送到读者手上。报纸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有人预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报纸就会死光,或许对少数纸媒来说,还有十余年的光景。就目前看,新闻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报纸生产,新媒体的内容来源也要依靠报纸。
活着的纸媒仍须努力坚守这块新闻阵地,新闻本身不死,而且其需求前所未有的大增,只是读者可选择的媒介更加多样化。人人可做的自媒体缺乏权威性,社会需要新闻产品的产业化生产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要思索如何创新和转型,至少也要华丽转身和安全谢幕。
视频播报
美国侨报董事长谢一宁办公室里遭枪杀
《国际日报》APP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重要提示:放大阅读时双击版面,版面下方有缩放引擎。
(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