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TOD:城市副中心站点如何开发?
// 副都心站点
日本TOD交通站点系列
交通枢纽/城市更新/城市副中心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膨胀,许多大城市的市中心都会患上严重的城市病: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公共空间日益减少等等。
特别是以东京为首的圈层式发展的城市,发展较成熟的中心圈层每天会接纳大量的人口,造成中心城区的拥挤。更有甚者,较为单一的功能,也造成了城市潮汐现象:早上大量的上班人群涌入城区,而夜晚又有大量的人群离开工作地点,留下一座鬼城。
在这种情况下,东京采用了多种政策,试图缓解城区压力:
1. 扩大中心城区的容量
即中心城区改造,如东京火车站、大手町、虎之门之丘等站点进行垂直化改造,用大量高层建筑代替原有的低密度区域。
2.加大公共交通密度
建立环形特大城市结构的骨架,连接多个核心,建立交通便利的功能复合区域,增加各地区的可达性和吸引力。
3. 完善交通站点容量
增大原有站点容量,通过地下空间利用,增大每个站点的使用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复合站点使用功能,提升站点调蓄能力。
3. 在外圈层设立多组团中心
通过设立多个城市副中心,缓建中央圈层的城市压力。多组团发展,缓解圈层式城市的潮汐压力。
4. 复合功能
对办公区域引入更多的复合型功能,如商业、购物零售、文化、餐饮服务等等,将生活代入工作区域,将工作人流转换为商业客流,既缓解城市高峰期压力,又刺激当地经济发展。
5. 产业和人口转移
将办公、购物、休闲、观光等功能转移到了副都心,激发当地经济活力。将人口和部分产业转移到新都心和卫星城新城,加速城市蔓延和产业转移。
今天我们将从涩谷、新宿、池袋三个重要副都心谈起,看看这些城市副中心站点都面临了什么样的现存问题,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再开发。
涩谷站
涩谷站是重要的城市更新与再开发案例,主要由东急进行开发。目前,地下空间改造、高层垂直化开发、特色建筑设计、时尚文化产业介入等方式,让涩谷地区焕发一新。
新宿站
新宿站涵盖了多条换乘铁路与地铁,出口众多,地上地下空间层次复杂。周边地块存在大量商业购物场所、特色娱乐产业,而新植入的高层提供了办公、酒店、剧场、电影院等功能,既让周边功能更加复合,又吸引了更多的客流。
池袋站
池袋站主要为东武、西武开发,周边有阳光城等商圈、电子零售与动漫街、教育用地、以及众多的公园。因此,池袋站的发展依托于剧场文化和公园,旨在创造更浓厚的娱乐和休闲氛围。
比较
从这三个城市副都心,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副中心车站有以下一些特点:
1. 站点现状和问题
三个城市副中心并非是新城建设,更多的是城市更新,因此会面临许多相同的现状。
城市交通堵塞,道路老化
原有的街道较窄、大部分人出行靠私家车,这些都导致了原有区域城市交通环境较差,行人行走非常不安全,行走空间消极。
站点容量较小
原有站点容纳人口不足,大量潮汐人流涌入,往往会导致人员拥挤。内部外部环境恶劣,缺乏安全性,同时也会降低地区吸引力。
地块被火车站割裂
因为日本公共交通以火车站为主。本身较大的体量和铁路设施将地区割裂为多个地块,地块之间联系较小,地块发展不均,地块功能也有较大差异。
公共空间较少
公共空间未成体系,分布较零碎。缺乏较大的公共空间以承担休憩、娱乐、展陈的功能。
建筑老旧
原有地区为低密度老旧建筑为主,许多建筑因为建成较早,存在安全隐患。建筑立面较破旧,缺乏城市活力。
2. 开发方式
高密度发展
鉴于原有地区特征,城市更新着手于将低密度社区集约改造为垂直发展的高层区域,从而解放更多的地面空间。高密度开发提供更多的办公、酒店、购物等场所,容纳更多复合功能,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综合体。
复合功能
将原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与购物、办公、娱乐等功能进行复合设置,提升站区行人体验和经济活力。复合型的功能也吸引更多的客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地下地上空间利用
地下公共空间的再开发、多个垂直城市核的设置、地上平台和连廊设施的设置、高层底部多层次露台等方式,增加了站点可达性、容量以及复合性。多首层、多层次平台的引入,增加了更多的公共空间,提升行人体验感,减少地块之间的割裂感。
产业聚集与开发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进而提升地区识别度和差异性,每个副中心都有其产业特色。比如涩谷是文化时尚业的焦点,新宿则以歌舞伎町等娱乐场所闻名;而池袋也期望打造剧院型车站,以动漫次文化和剧院文化打造区域名片。
公私合营(PPP)开发
每个站点都有多家私人地铁公司介入,为了提高地块价值,都采用了轨道+物业的方式进行开发。如涩谷的东急、西武;池袋的西武、东武;新宿的JR东日本、小田急、京王。既有与政府之间的广泛合作,又有激烈的产业竞争。
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社群
我们会定期发布最新的资讯和大量的文献。
TOD/儿童友好/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