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电影能够追上漫威吗?
文 | 江宇琦
编辑 | 师烨东
明天,超级英雄粉丝们期待已久的DC新作《雷霆沙赞!》就要登陆内地院线,根据烂番茄网95%的新鲜度,许多人纷纷猜测该片或许将有机会成为《神奇女侠》《海王》后,DC宇宙第三部“翻身之作”。更有甚者认为,如果DC能将这种诙谐幽默的风格保持下去,或将持续缩小与漫威电影间的差距。
《雷霆沙赞!》从预告片就透露出浓浓的逗比气质
然而想要真正扭转DC和漫威在超级英雄电影布局上的强弱关系并不容易,除了对手太过强大外,DC内忧不断也是一大隐忧。此前有消息称亨利·卡维尔将不再饰演超人(也有消息说正在和华纳谈判);到了今年年初,蝙蝠侠的饰演者本·阿弗莱克则表示,将不再继续扮演蝙蝠侠;上个月,又有消息曝出埃兹拉·米勒也有不再出演闪电侠的可能;另外由于“钢骨”的故事计划被砍,其扮演者雷·费舍尔已经确定离开……“正义联盟”还没真正出山,就有可能要分崩离析。
“超人”是否会退出以及为何退出,目前更多还是传言,但“蝙蝠侠”和“闪电侠”要离开,原因却都指向了剧本:本·阿弗莱克对评论网站IGN表示,退出是“因为现在的剧本让我觉得不值得”;而美国媒体的爆料则称,埃兹拉·米勒不太满意《闪电侠》的剧本,希望和漫画家格兰特一起撰写一款更为黑暗的剧本,如果在5月合同到期前他和华纳无法就剧本问题达成和解,将大概率会退出。
大本在“鸡毛秀”上举行的蝙蝠侠“球衣退役仪式”
剧本创作上的分歧,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DC电影这几年在创作思路上的摇摆。众所周知,此前DC电影的风格不少都偏向于“暗黑”,但市场反馈的起伏,使得华纳在近些年里频繁更换创作班底,以谋求改变作品风格。《闪电侠》原定的导演瑞克·法穆易瓦就因创作理念不同而和华纳、DC分道扬镳,而新定的两位导演正是《蜘蛛侠:英雄归来》的编剧,DC想在电影风格上向漫威靠齐似乎已不是秘密。
其实如果论及电影制作的历史以及成就,DC可以说是超级英雄大片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打造过无数的银幕经典,票房成绩、影片人气一度遥遥领先漫威。但正是由于近年来对超级英雄电影内容创作缺少一个长期且稳定的规划,以至于DC在超级英雄电影上的布局很难持续推进,并在“漫威电影宇宙”计划(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简称MCU)启动后逐渐被拉开了身位。
在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看来,《海王》《雷霆沙赞!》的出现或许能帮助DC扭转颓势,可制造爆款之外,DC在超级英雄电影的整体规划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华纳&DC:超级英雄电影的“开创者”
虽然当下说起超级英雄电影,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MCU,DC似乎总是稍逊一筹,但其实自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两家公司成为美国漫画行业的巨头开始,关于超级英雄影视化改编的角逐就从未停止过,而在2008年《钢铁侠》开启MCU之前,DC的超级英雄电影一直都处在上风。
如今即将登上大银幕的DC超级英雄沙赞,早在1941年就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是两家公司最早被影视化的超级英雄。当时该故事的名字还叫做《惊奇队长的奇妙冒险》,是根据福西特漫画公司创作的《惊奇队长》改编的(后来“惊奇队长”的商标被漫威注册了)。待到1972年福西特因经济问题被DC收购后,沙赞影视化的历史才被整合到DC的商业历史当中。
1941年的《惊奇队长》
《惊奇队长的奇妙冒险》在1941年上映后不久,漫威也将自己的招牌英雄美国队长进行了影视化,于1944年推出了分集片《美国队长》。DC随后又在50年代陆续制作了多部《超人》影视作品,然而由于当时的拍摄技术还不够成熟,漫威、DC也好,其他漫画公司也罢,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尝试,但总体效果都不算理想,也并没有诞生出太多影响力较大的电影作品。
这样不温不火的较量,一直持续到了1969年。这一年,DC被全球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娱乐制作公司华纳兄弟收购,成为了其子公司。有金主撑腰以及大量资源傍身,DC在电影创作上硬气了许多,超级英雄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在70年代开启了新的篇章。
1978年,华纳推出了由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电影《超人》。尽管彼时“超人”已是名响全美的大IP,但是在筹划拍摄该影片期间,多位演员因题材问题拒绝了出演,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该片根本不会成功。没想到,电影上映后迅速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在四十年前就拿下了3亿美元的票房。此后,该片还陆续收获了奥斯卡特别成就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并于2017年被收录至美国国会图书馆保护片目中,成为了国宝级电影作品。
1978年,华纳推出了由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电影《超人》
时至今日,该片依旧被视作是超级英雄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部作品,它改变了很多人对超级英雄“粗暴”、“无趣”的刻板印象,也为后续作品的拍摄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华盛顿邮报》当年评价称该片“让漫画幻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克里斯托弗·里夫也因此而名声大振,此后几年又陆续拍摄了三部《超人》的电影。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虽然没有第一时间引进《超人》,但《大众电影》等杂志早在1979年前后就纷纷报道了《超人》上映时的盛况。到了1985年,《超人》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好莱坞进口大片进入内地市场,在没有太多宣传的情况下引发巨大轰动,进而成为很多中国人最早的超级英雄记忆。
《超人》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好莱坞进口大片进入内地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DC在漫画的创作风格上也有了很大转变。在此之前,DC的风格和漫威一样都十分轻快,但从这时候开始DC在故事中加入了大量社会话题、争议性内容,风格上也变得更加“暗黑”。获得雨果奖的《守望者》、知名IP《V字仇杀队》等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的漫画作品,都诞生于这时。
受漫画影响,华纳的电影战略也有了调整,于80年代末将和超人风格完全不同的“蝙蝠侠”系列改编成了电影,并邀请蒂姆·伯顿执导、迈克尔·基顿主演,把蝙蝠侠的“暗黑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首部《蝙蝠侠》电影1989年上映时,豪取4.1亿美元全球票房(当年排名全球第二),同时还被视作“奠定了蒂姆·伯顿的美学走向”。
1989年蒂姆·伯顿执导的首部《蝙蝠侠》
反观老对手漫威,在电影这条路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80年代前后,漫威为了能提升漫画的销量,将“蜘蛛侠”、“绿巨人”等IP卖给各大影视公司,并于1980年做起自有制片公司。不过由于超级英雄电影拍摄成本太高,很少有公司能推进,大部分电影最后都不了了之。环球影业虽然成功开发了几个IP,但效果都不理想,1986年上映的《天降神兵》上映后就遭遇了差评,环球也因该片亏损了千万美元。
只不过在《超人》《蝙蝠侠》等项目上春风得意的华纳和DC,并没有将这份优势在此后的作品中延续下去。
尽管蒂姆·伯顿执导的第二部蝙蝠侠电影《蝙蝠侠归来》在全球取得了2.8亿美元的票房,但华纳认为影片盈利应该更多,进而决定让该系列电影更贴近主流商业片。在决定调整风格后,华纳更换了导演人选,蒂姆·伯顿退居幕后做起了制作人,而迈克尔·基顿则拒绝了参演后续作品。
如今看来,这样的决策算不上正确。第三部电影《永远的蝙蝠侠》虽然不太出彩,但也还算是中规中矩,可1997年的第四部电影《蝙蝠侠与罗宾》则被很多人看做是一大灾难:该片虽然请到了乔治·克鲁尼、施瓦辛格、乌玛·瑟曼等历史级大咖,但剧情烂得一塌糊涂,甚至在当时被美媒评为“最差电影50部的第一名”。事后,主演乔治·克鲁尼还多次对外道歉,称自己把“蝙蝠侠”演毁了。
乔治·克鲁尼对外道歉称自己把“蝙蝠侠”演毁了
也正因为此次滑铁卢,华纳停止了相关超级英雄电影开发的计划,不到二十年的超级英雄热,就此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诺兰赋予了超级英雄新的意义”
20世纪末期,在经营状况越发堪忧的情况下,漫威将“蜘蛛侠”、“X战警”、“神奇四侠”等IP的影视开发权卖给了各影视公司,其中“蜘蛛侠”等IP更是几经转手,可谓历经波折。但正是这样的无奈之举,却最终开启了超级英雄电影创作的另一大“黄金时代”。
1994年,在看到福克斯儿童台制作的《X战警》系列动画大受欢迎后,20世纪福克斯从漫威工作室手中买下了该系列的电影改编权,并于1999年启动了《X战警》系列电影。2000年第一部《X战警》电影上映,大受好评,于是福克斯又乘胜追击在此后的十余年里推出了十多部衍生影视作品。
2000年第一部《X战警》电影上映
《X战警》推出两年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也于2002年将“蜘蛛侠”这一IP搬上了大银幕,推出了《蜘蛛侠》。待到2007年《蜘蛛侠3》上映时,哥伦比亚的每一部“蜘蛛侠”都杀入了超级英雄电影历史票房榜前十。其中《蜘蛛侠3》在全球斩获了8.9亿美元票房,这一成绩比十年后的《蜘蛛侠:英雄归来》(8.8亿美元)还高,是有史以来成绩最好的“蜘蛛侠”电影。
漫威IP掀起的这股超级英雄热,华纳和DC自然看在眼里,因此在首部《X战警》《蜘蛛侠》取得成功时,华纳就动了重启超级英雄IP影视化的计划,并最终于2004年后,陆续推出了《猫女》《超人归来》《V字仇杀队》等改编自DC作品的电影。
《V字仇杀队》
但到了这一时期,对于应该开发怎样的超级英雄电影,华纳方面仍然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思路。
一方面,受到《X战警》《蜘蛛侠》影响,华纳显然是想做出一些有轰动效应的商业大片,于是便推出了《猫女》《超人归来》等作品。这类电影从IP的选用到选角与策划,都能看得出华纳和DC的野心,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猫女》上映后被批得一无是处,甚至还摘获了金酸梅奖;成本2亿美元的《超人归来》,全球票房只有3.9亿美元,直接让华纳停止了该系列的重启与推进。
但另一方面,华纳和DC有没有完全放弃暗黑风格与较为深刻的内容主题,同期还打造了《V字仇杀队》《守望者》等影片。这类电影的内容深度和艺术成就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正因为其过于深刻的主题与内容,使得人们很难将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电影联系在一起,也很难成为票房爆款。特别是扎克·施耐德执导的《守望者》,虽然饱受原作粉好评,但全片接近3小时、节奏缓慢,没有太多炫目的特效和打斗,显然无法成为主流商业大片。
扎克·施耐德的《守望者》
风格上的不确定,使得华纳在当时并没能形成独特的超级英雄风格,虽然在漫改电影上下了不少功夫,却没有引发和当年的“超人热”、“蝙蝠侠热”一样的热潮,在总体的商业成绩上与哥伦比亚、福克斯也不可同日而语,推出的作品也难以比肩《蜘蛛侠》《X战警》系列。
当然,有一个系列例外。
2004年前后,华纳有了重启“蝙蝠侠”系列、拍摄《蝙蝠侠5》的想法,于是便找来了因《失眠症》等中小成本悬疑片而在好莱坞露头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担当影片导演。几经调整之后,《蝙蝠侠5》最终成了“蝙蝠侠前传”,也就是《蝙蝠侠:侠影之谜》。
《蝙蝠侠:侠影之谜》作为一部起源作品,整体基调同样较为黑暗,不过却拿捏得恰到好处,一些大场面的处理也颇受好评。该片上映后拿下了3.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虽然称不上惊艳可也收回了成本,于是华纳便决定将该系列延续——而正是这个决定,最终创造了新的历史。
《蝙蝠侠:侠影之谜》
2008年,“蝙蝠侠前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这部比前作更加黑暗、更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将漫画电影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诺兰赋予了超级英雄新的意义”等超高评价,影片也在全世界斩获10亿美元票房,成为史上首部10亿+的超级英雄电影。
在此后的奥斯卡上,《蝙蝠侠:黑暗骑士》收获了8项提名、2项大奖,其中已故的小丑扮演者希斯·莱杰拿下了最佳配角奖。而诺兰本人,更是因此被粉丝捧上了神坛,自那之后陆续执导了《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大作,其中“蝙蝠侠前传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同样口碑票房双丰收,拿下了超过1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蝙蝠侠:黑暗骑士》
依靠着诺兰和他的“蝙蝠侠”,DC和华纳守住了超级英雄电影这块阵地,在当时仍被视作是漫改电影的领军者。只是无论是“蝙蝠侠前传系列”,还是其他一些作品,都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可供衍生开发的空间有限,难以像“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一样为华纳创造持续且稳定的收入来源。
缺乏长远规划的短板同样在这一阶段显露得十分明显:在有诺兰这样天才导演加盟的情况下,“蝙蝠侠前传系列”的上限可以很高;但这样的创作模式很不稳定,像《绿灯侠》这样的影片,就没办法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创作水准,最后口碑票房都双双扑街(2011年上映,票房5200万美元,豆瓣5.9分)——这无疑是在复制当年《蝙蝠侠》系列的悲剧。
走了30多年,华纳和DC还是没有为超级英雄电影开发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式。
拓展宇宙时代DC的迷茫
华纳和DC没想通的事情,被濒临破产的漫威想明白了。
2008年,决心不再为他人做嫁衣的漫威,抵押上了公司的几乎全部资产,拍摄了第一部由其完全主导制作的电影《钢铁侠》,并以此为节点启动了“漫威电影宇宙”计划,依次将“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IP搬上大银幕。
早期的MCU电影整体故事简单,是纯粹的爆米花爽片,以至于观影门槛极低,不熟悉这些超级英雄的观众也能轻易看懂。而等到这些在海外知名度较低的英雄有一定影响力后,漫威又于2012年推出了《复仇者联盟》,将此前的故事打通,并把“复仇者”推向世界,这正是漫威精明的地方所在。
《复仇者联盟》
现如今,“复仇者”已然是全球历史上最为卖座的电影系列了,十年间全球累计票房已超过180亿美元。到了今年,无论是在北美还是中国等海外市场,《复仇者联盟4》上映都被视作是2019年商业片市场上的头等大事。同时整个漫威系列中,因为作品之间相互有联系、粉丝基数庞大,即使是一些内容不出彩的影片,票房下限同样不会太低。
此外,2009年迪士尼以4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漫威,不仅让漫威有了比DC更大的靠山,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强大的衍生品开发、运营能力,也让漫威相关的衍生品每年可以卖出超过10亿美元。
其实把超级英雄世界观打通的想法,华纳与DC不是没有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希望在影片《超人复活》中加入蝙蝠侠、绿灯侠等角色,只是因为创作班底的更换、公司开发战略的转变而最终搁浅,打造超级英雄电影宇宙的想法也随之停止。
而或许是因为MCU启动初期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因此在2012年之前,华纳在电影宇宙的拓展上都显得有些不紧不慢。一直等到“复仇者”初具规模之后,华纳和DC才开始匆忙推进DC扩展宇宙系列(DC Extended Universe,简称DCEU),希望像MCU一样将各个故事联动、打通,由扎克·施耐德执导的超人新作《超人:钢铁之躯》(简称“钢铁之躯”)也被视作是DCEU的第一部作品。
《超人:钢铁之躯》
扎导的才华固然毋庸置疑,但作为超级英雄电影导演,其一直备受质疑。熟悉DC作品的观众一定能发现,扎导作品对原作的还原度极高,《守望者》更是囊括了漫画里几乎所有内容,这虽然能让原作粉大呼过瘾,可对于路人来说并不友好。在超级英雄市场已经被充分激活的情况下,“钢铁之躯”仅仅在2013年取得了6.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只有同期《钢铁侠3》的一半。
感受到差距的华纳与DC显然有些着急了,于是决心大举进攻——2014年10月16日,华纳兄弟影业宣布,将在2016—2020年内,陆续推出10部由DC漫画改编的电影作品,除了包括“超人”、“蝙蝠侠”这样的大IP,“钢骨”、“沙赞”等全球知名度较低的英雄也会被囊括其中。
DC英雄们
很显然,DCEU想要复刻MCU的成功,但急功近利却为其发展埋下了长久的隐患。
DCEU并不像MCU一样,在一开始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钢铁之躯”制作阶段,扎导曾明确对媒体表示,后续的《正义联盟》(当时计划2015年上映)与“钢铁之躯”将“互不涉及”,华纳会重新为DCEU的作品挑选演员。但从结果来看,“钢铁之躯”和后续作品还是打通了,可见直到2013年左右华纳还没有对该系列的风格、走向有一个明确布局。
“钢铁之躯”后,华纳隔了3年才推出了新电影,并且一上来就是涉及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海王、闪电侠等多位角色或角色信息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要知道,从首部单人电影《钢铁侠》到《复仇者联盟》,漫威中间花了5年时间布局了5部电影,让观众对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有了充分的认识,才开始大集合。华纳在DCEU起步阶段就推出这样一个故事,加上导演仍是强调原著风格的扎导,结果只能是让非漫画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这样的混乱,直接导致那几年里DCEU里被漫威彻底拉开了距离,《自杀小队》《正义联盟》两部在漫画原作中拥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上映后都差评如潮(《正义联盟》也被美媒评为“2017年最让人失望电影”),票房方面更是让人“不忍直视”:《正义联盟》的全球票房只有6.58亿美元,同年漫威的单人电影《蜘蛛侠:英雄归来》都有8.8亿美元。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DC的单人电影《神奇女侠》成为了黑马,收获了8.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神奇女侠》
《神奇女侠》的成功,让华纳和DC如梦初醒,直接抛弃了原来的“暗黑风”,在此后的《海王》《雷霆沙赞!》中开始走轻快路线。似乎是为了“彰显决心”,华纳还对公司架构以及DCEU的创作团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2018年1月,华纳兄弟宣布DC宇宙将更加注重独立性,任命滨田·沃特为DC影业新负责人,原总裁Jon Berg调职,杰夫·琼斯降为顾问,“每部电影都将会由独自的制片人负责,以避免重复先前统一决策所造成的连串错误”;2018年6月12日,DC娱乐总裁尼尔森下课,同时杰夫·琼斯辞职退出DC娱乐、卸任DC首席创意官 ;扎导因为个人原因,将不再继续指导DCEU后续的一些作品;多部电影的故事架构都被曝会进行修改,在DC漫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闪点大事件”也被传可能会被取代;《自杀小队》系列传出要更换演员,进行“软重启”……
如果单就结果而言,这几轮调整是有所见效的:《海王》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成为“DC票房一哥”;《雷霆沙赞!》来势汹汹,或将再次创造新的纪录;以单人影片的成绩来看,DC和漫威之间已经不存在太多差距了。
“DC票房一哥”《海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风格调整或者策略转变,大批元老级人物被替换(近几年,大量DC电影还更换过导演、编剧),或者如开篇所言有大量主创因理念不同而退出,其中包括蝙蝠侠、小丑这样人气角色的扮演者,目前仅有海王等少数几个角色还维持原来的设定。这就使得原本演员积攒下来的人气,很可能就此烟消云散,想要在接下来几年和漫威比角色、演员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
此外,虽然DC单部作品的制作正变得越发成熟,可是相比于漫威明确的创作时间表,DCEU的未来还是一团迷雾。在过去几年不停的调整、重启、换血当中,《新自杀小队》等的故事都有过大改甚至推翻重写,《闪电侠》等重要影片的脉络也还没有正式敲定,短期之内,或许很难在DCEU上看到一条很明细的时间线、故事线。
可是时间不等人,对手也不会停滞不前。《复仇者联盟4》之后,漫威将正式开启MCU的新阶段,许多新英雄会陆续加入以完善这一宇宙;而迪士尼成功收购福克斯,也让“X战警”有了加入MCU的机会。超级英雄大片的市场不会是无限大的,谁抢占了先机就意味着有机会分食更多的蛋糕,DCEU的现状并不比几年前来得更为乐观。而这样一种格局中,DC和漫威的处境,似乎正好可以套用《海王》里的那句台词——
“不是我要挑起战争,战争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