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思想地图 | 书非买不能读也——你不读书是因为不花自己的钱买书

李辉 思想地图 2020-02-25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思想地图」



摘要

很多人受中学课本里面「书非借而不能读也」观点的误导,认为借书好,而买书不会读。本文通过分析古今书价,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个人与大作家的实际经验,认为时代已经变了,「要想读书,必先买书」。




中学课本收录的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认为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然而即使当时有道理,现在也是扯淡了,况且当时也未必有道理。


 

清代一本史记能买京城一间房



 

清朝书是很贵很贵很贵的奢侈品,一般家庭买不起,不得不借。

 

清徐增在《刻元气集例》中说:“吴门刻宋字者,每刻一百字,连写于版,计白银七分五厘。有圈者,以三圈当一字。《元气集》每一页字与圈,约有四百字,该白银三钱。今加笔墨纸张、修补印刷之费一钱,每页定白银四钱。刻三十首诗,约有十余页;刻一百诗,约有四十页。”

 

算起来,清朝印刷一本40页的书的成本是16两白银。清朝一石米为143斤,米的白银价格为每石63元。那么,16两即500克,可买米近8石,亦即1144斤。按时下每斤米1.5元算,16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716元。如果一本书400页,也就是1.7万元,现在京东一本400页书的价格大约50元。也就说清朝书的价格是现在的340倍。西方古登堡印刷术之前,西方一本圣经的价格折合成现在的物价是1.5万美元,10万人民币。这么贵根本买不起,肯定是要借的。

 

生活中经常遇到抱怨说现在书太贵了,买不起,读不起。现在一本书均价50元,一包烟要20-50元,一件衣服几百上千元,出去和朋友吃顿饭也要几百上千元,有钱吃喝玩乐,没钱买书,呵呵


 

沉没成本谬误

——买书可以促进读书的心理学理论



 

看过「思想地图」第一篇文章的读者应该注意到里面有心理学理论,这里还是心理学理论,没办法,谁让心理学实在是太重要太好用了。

 

跑题了,说回来。心理学里面还有个理论叫沉没成本谬误,也是行为经济学里面的概念,前几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发给了一个以心理学方法研究经济的教授。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按道理来说,现在决策的时候应该排除以前事情的干扰,只应该根据现在的情景做决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人还是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强烈干扰。

 

比如,花50元去看电影,看了半小时发现自己很不喜欢,这时候英明决策应该是立刻不看了,但是因为受到50元电影票的沉没成本的影响,多数人都会坚持看完一个不喜欢的电影。恋爱几年后发现对方是个烂人,但是却很难分手,也是受到沉没成本心理的影响。同理,买书能大大增加读书的可能性。



完成好过完美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当两种想法或信念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不适(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缓解认知失调有三种方法:改变行为,改变认知,增加新认知。

 

认知失调的现实表现: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当人们拥有选择权时,或当他们可以预见行为结果时,行为改变态度的效应最强。一旦做出决定的行为,它就会自圆其说,通常这些新观点非常坚固,即使失去最初的行为支撑,态度也不会崩溃。买书是行为,读书的欲望是态度。

 

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最好不要等待顿悟和灵感,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开始去写作,去打那个电话,去见那个人,去买书。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那么做。《从黎明到衰落》的作者雅克·巴尔赞十分认可行为的这种巨大力量,他因此建议那些具有一定雄心壮志的作家,即使冥思苦想令自己无法理清头绪,那也还是要拿起笔来进行写作。

 

如果你过于谦虚或者幕布关心潜在的读者,但却不得不写作的话,那么你就要假装去写。记住要让周围的人相信你,换句话说选定一个主题并且开始构思……在开始做出这些小小的努力后——对言辞的一种挑战——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借口消失了,并且开始真正的去关心这件事,你将会继续做下去,就像所有关于写作的人那样。

 


花自己钱买书更会认真读



 

英语里有个说法叫skin in the game,直译成汉语比较难,大概意思是说你要想让自己认真做一件事,必须自己出点血,要有切身利益在里面,来真的。口说太随意,很容易不负责任,而牵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会认真一些。

 

美国有个网站,什么都可以对赌,比如赌美国大选谁当总统,这种自己拿真金白银在上面赌的数据预测起来就比民调要准。预测体育比赛胜负最准确的是博彩业,也是同一个道理。

 

袁枚说: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天子、富贵者之所以不认真读书,是因为买书的钱是祖辈积攒下来的,不是自己辛辛苦苦挣回来的,自己花起来不心疼。或者买书的钱对自己的财富占比太小,不肉疼。所以不在乎,不认真读书。要是袁枚自己花16两银子买本书,他肯定认真读。

 

罗辑思维说过一个学习牛人,为了让自己下定决心学好钢琴,先花了50万买钢琴,破釜沉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学有小成。虽然咱们普通人下不了这么大的决心,但是可以学习这种做事的方式。


 

买书是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说说我自己的买书经验和体会。我给自己下的目标是每年都要买500-2000元不等的书,虽然钱不多,但也足够有点小肉疼。本来想大肉疼,但是房价太贵,房子太小放不下。定了目标,就要选书。花自己的钱,总不能网上随便买吧,就要认真筛选书单。反思自己想看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看什么书有用,这是拿钱促进自己思考的过程。

 

选书渠道很多,有网上偶尔看到的,京东、亚马逊、豆瓣看排行榜和知乎各种帖子推荐,更多的时候是亚马逊搜索一本书以后,打开那本书的卖书页面,购买链接下的亚马逊推荐的书,一个个点开看,推荐的书后面还有再推荐,如此循环往复,能找到很多好书。要不要买一本书要看亚马逊和豆瓣上的评论。我现在收藏的有几千本书,而每年只买二三十本,要精选精选再精选。


 

藏书方便读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随时能拿到书的环境很重要。天天眼里看的都是书,可能随时引发读书的兴趣。人的兴趣有时候是随来随走,如果家里没书,要去借书,可能等还没去借书,兴趣都没了,或者忘了。


 

我从来没见过

一个不买书的人会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书非借而不能也的前提条件是书的稀缺性,要昂贵,要借不到,找不到,买不到。我读高中的前互联网时代,为了买一本书跑遍了全市所有书店都找不到,你说这么稀缺的书一朝到手是不是肯定会好好读?

 

所以现在书非借而不能读的背景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现在知识爆炸,各种知识获得太容易,就像袁枚说的天子、富贵子弟获得书很容易一样,就不珍惜。网上电子书零成本,去图书馆借书是还不要钱。图书馆借书虽然不要钱,但是弊端也明显,来回借书、还书太麻烦,想看的书经常借不到,加上还不花钱,导致图书馆借书更不会好好看。所以,要想养成自己读书的习惯,先花自己的钱买书吧——要想读书,必先买书。

 

花了自己的钱买了书,不绝对保证就能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买书只是读书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需要其他方法一起。


如果您觉得好,就分享一下呗


END




阅读更多

历史文章:

社会发展最好的节奏是小步快跑微改革——论激烈社会变革的巨大弊端

以后会写以下若干选题:

1.一年读2000万字非虚构类书的经验

2.读那么多书记不住的话读了还有什么用

3.信息爆炸时代的思想地图(公众号同名文章)

4.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即使在一万年后,我们也肯定能够知道的事

5.为什么我认为中医能治病却从来不看中医

6.当下中国和传统中华文明只有一毛钱的关系

7.若干读书笔记

8.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经验




媒体转载务必注明下述文字二维码来源

不注明来源必举报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思想地图
唯思想能给我们自由与勇气
ID:sixiangditu联系:93lihui@gmail.com长按二维码,关注思想地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