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需要请让我听到

刘荃 三点一弯钩 2022-11-03

点击蓝字关注三点一弯钩↑↑↑


主播 | 无声


老师,您好!


对方伤害了我,我用完了我所有的方式去了解,去发现,去接纳,但还是接受不了对方的处理方式和逻辑。因为我自己知道我的愤怒和不甘源自于自己对结果的不满意,是在控制对方变成我能接受的样子。


我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也对我们的冲突过程进行了梳理,可他觉得一个男人居然感情细腻的记录曾经的努力,那些付出变成了找回报的证据,在他眼中我变成了一个怨妇,真是哭笑不得。 有时不是自己计较,而是非常的渴望。但是对方不明白我的需求该怎么调整?  


这位朋友,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我不知道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看得出来你很受伤害。你也努力去了解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甚至把自己愤怒的责任都归结于自己的控制欲。并试图通过对细节的疏理和沟通,让两个人获得成长,增进彼此的了解,让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但是却被对方误解为锱铢必较,可以想象你是多么的沮丧和迷茫。我也试着帮你梳理梳理,看看对你有没有一些帮助。

 

我来说说认知行为治疗理论怎样看待我们周遭的这些困扰吧。

 

在校园里碰见最喜欢我的物理老师,我热情洋溢跟他打招呼,他却视而不见理都不理我。


如果是小佩,她就会比较难过,她想:一定是我做错什么让老师不高兴了。上物理课她就特别小心也特别专注听课。却发现老师目光没以前那么热情了,看她的次数也减少了,她就更难过了,上课就开始走神了。


如果是小琪呢,他就会特别生气:我又没做错什么,你干嘛不搭理我?他上课也就不听讲了,下次碰见老师就绕道走了。


如果是小西呢,他就想肯定是老师没看见我,下次碰见他还会开开心心跟老师打招呼。



我们常常说,我生气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惹我生气。但是我们看看上面的例子,就发现,同样一件事情,三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我们在童年和青春期,在原生家庭和其它重要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方式,并发展出一套与之对应的应对策略,我们称为图式或者叫信念系统


小佩的图式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应对策略就是让自己表现好一些来获得关注和认同,在生活中就会特别介意别人态度,并常常因此感到失落和伤心。


小琪的图式是觉得别人是不可信赖不友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就会过度的自我防御,一旦感觉到对方的不友好,就会感到愤怒,进而开始反击。


小西呢,他的图式中对别人和自己都抱有比较积极的看法,因此会比较客观看待别人的行为变化,也不会有不良的情绪和应为反应。


所以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我们的不良情绪不是来源是事件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对它的看法。我们的看法则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图式,这些图式包括记忆、情绪、认知和躯体感觉,是一种持久而广泛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我们对我们如何感知、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什么,我们感受到什么,我们怎样做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早年形成的一套心理程序。所谓境由心生,大概就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图式系统,彼此的图式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图式去解读別人的一言一行。就好比我用下象棋的套路去解读你下围棋的招式,那你横竖都是错。


比如说他觉得亲密应该有间,而你希望亲密无间,因此你会觉得你们之间还不够紧密,但也许他觉得已经快要窒息了。好比你要吃8分甜的东西才感觉到甜美,而她只需要5分就感觉足够甜了。



你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她的表现,也总会不太满意。这也就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你会觉得她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逻辑你难以接受,她也不能理解你对曾经努力的记录。

 

记住哦,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图式是不一样的哟,试着跳出自己的图式,试着去理解对方的图式。多看看她对身边亲人的态度,听听別人对她的看法,也许你就会释然,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看看自己是否能够理解与接纳呢。

 

其次呢,我们需要觉察困扰是来自我们固有的图式,还是客观事实本身?是她做的事伤害了我?还是我的想法伤害了我?我们的认知图式当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图式;有适应良好的,也会有一些适应不良的图式。


消极图式常常会导致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比如说总觉得别人不会满足我们的情感需要,我们就会要得更多期望更高来满足自己;总感觉自己缺乏理解、关注与陪伴,我们就会过度顺从与过度付出。


感觉没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我们就会过分抑制自己的情感需要,不愿意主动表达等等,以避免时常体验到被忽视被拒绝之后的不良情绪。


同时,就会特别在意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期待良好的回应,但是我们的大脑又会对符合我们图式的信息特别敏感。

 

比如有着“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的图式的人,在同学约好和她去旅游,临时有事取消以后,她坚持认为同学就是不愿意和她同行,所以找借口推掉了,而不符合图式的信息往往被过滤掉或者做别的解释。


比如有着“我什么都不行”的图式的人,在一次比赛得奖后会说:这是我运气好,其实我真的不行。

 

也就是说,早年经历形成的认知图式,就好像给我们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看什么都带有镜片的颜色,完全看不见世界本来的样子。而过度关注又会导致感知觉放大,就像带着放大镜去看问题,往往会夸大问题,导致内心更大的痛苦。


这种在收集信息中的自动筛选不良信息和对负面信息的放大过程,就是我们说的认知扭曲。认知扭曲常常会带领我们偏离客观事实,活在透过有色眼镜看到的世界里。



这些负面情绪长期被压抑,也许时间长了就会来一次大爆发

 

所以,当你去和他梳理你们过往中你的种种付出之后,他觉得你斤斤计较,甚至误解你的记录是为了索取回报,可以想象你的憋屈。


所以,你的一味压抑和过度的付出并没有带给你想要的关注和情感回应,反而导致更多的误会和冲突。

 

取下你的有色眼镜,走出“没有人在乎我,没有人看到我的需要”的幻觉,调整你的想法“可能他们有时候会忽略我,如果我积极表达我的需要他们就会看到”,是不是感觉会好一些?


我的情绪我做主哟!不要总让人去揣摩和猜测你的需要和意图,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包括对她的一些意见。


比如说:“我希望你回家以后不要一直玩手机,我希望你能陪我聊聊天”,“你那样处理这件事,也许你有你的理由,但是我觉得我很不能接受”,“我很希望我们能够做一次坦诚的沟通和交流”等等。看看情况会有什么不同?


另外一点,你说反省之后觉得是自己想控制对方变成自己能接受的样子,你把自己的愤怒归结于自己的控制欲。当然,这样的自我觉察是非常棒的,也是自我成长的前提。



不过,我们似乎看到了你的另一个图式:我们的关系出了问题,责任一定在我!

 

很多时候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局者很难说清是谁的问题。可以试着把这件事情作为故事说给好朋友或者家人听听,看看他们会怎样说呢。


也许这样可以帮助你做出客观的判断,她的做法是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呢,还是你个人较强的控制欲导致你无法接受?


过度向内找原因,会让你迷失起码的判断,也难以找到事情的真正症结所在,问题就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决;过度自责也可能损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导致无力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自我的成长。

 

如果你已经看到彼此的问题所在,但是感觉有一些障碍和限制使得你无法去面对和处理,建议你最好去专业机构寻求一些帮助。


刘荃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14-32)中国心理学会母婴关系培育指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儿童成长指导师。

10年心理咨询与教育从业经历。累计咨询小时数近:2000小时左右。督导:100小时左右。


擅长领域:家庭及情感问题(恋爱问题;夫妻关系;婚姻危机问题;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及早教问题)


青少年问题(青春期情绪与行为问题;考试焦虑;人际困难;适应困难)


其他问题(抑郁问题;焦虑问题;躯体形式障碍问题)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听见】即可收听更多音频

你可能还想听


在无人应和的独角戏里,与自己和解


失恋,人生的必修课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给你更多专业帮助↓↓↓


喜欢吗?↓↓↓点个赞,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