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林彪与白崇禧两战看四野气质

刘浪 四野子弟 2020-09-13

点击上面“四野子弟”关注公众号


编者寄语:


多少叱咤风云的事件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多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凋谢在时光的长河里......


此刻,历史的尘埃扬起,你,想起了什么?

记录在,记忆就在。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你的关注、转发和留言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引子:因林彪而四野


时至今日,林彪仍是共和国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如果仅仅视林彪为一位职业军人,则其面相会清晰很多。家里老爷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入伍的,就军队系统而言,那是林彪声望最盛的时候,他本人也是国防部长。小时候常听他讲起:“林彪的四野不得了,解放战争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所向无敌。”和很多人一样,林彪的神秘,让我对他的四野产生了兴趣。


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要寻找一部类似“四野战史”的文献并非什么难事。但面对四野辉煌的军史,往往是“征尘无际,气势如虹”的文学化记载;讲四野的著名战役,总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喋血四平”的战报;再讲到四野名将,又难免陷入“十大虎将”、“海、空军司令”等“萝卜坑”式的窠臼。但四野究竟是支什么样的部队?其官兵有着怎样的形象和性格?为何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如此重要?似乎仍是一头雾水。


我老是想,有没有一场战役能够解答以上疑问!也许,恰好有这么一战。


在湖南中部,有一个小镇叫青树坪。往南再走80余公里,还有一个山村叫灵官殿。1949 年,四野曾在这两个地方同白崇禧的部队各打了一仗。头一仗,白崇禧占了点小便宜;第二仗,白崇禧把他的王牌第七军输个精光。


林彪、白崇禧:天生的对手


白崇禧在国民党军号称“小诸葛”。他所组建的第七军清一色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号称“钢七军”。而林彪的四野此时情况如何?


此前还叫“东北野战军”的四野,在完成了 1947 年的冬季战役之后,林彪按兵不动,军委要求东野尽快南下北宁线封闭东北国军,可林拒不执行,致使李弥军团从关外转到关内加入了中原战场。这时候,四野的兵力大约一百万。


林彪抗命开始养兵,比较同时期华野粟裕的抗命,颇可玩味。身为华野副司令的粟裕抗命反对带三个纵队先期过江,后来证实其判断的准确性,江北国军就歼于淮海大地,统治基础覆灭。


但林彪真的是畏缩不前吗?从战争的发展来看,林彪的这次养兵对于四野的发展关系巨大。当时还“蜗居”于东北的林彪,想必已经有了更深远的战略部署,解放东北、配合平津战役都不过是“小菜一碟”,四野更大的“胃口”是广大的中原腹地。在中原,对手会是谁?


白崇禧不仅有实战经验,而且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曾撰写《游击战纲要》等军事论著。同样,林彪带兵,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对部队进行战术教育。因此,四野的部队战术意识普遍较强,这为部队的成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49 年 3 月 11 日,东野改称“第四野战军”,从 5 月到 8 月,四野以凌厉攻势发起了汉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虽然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争取了张轸、陈明仁两个兵团起义,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与之决战。为此,林彪怅惘不已……


毛泽东一语点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报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紧紧地盯住“小诸葛”的一举一动,追求“先敌制动、料在敌先”的兵家境界,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愿,因为他遇到的对手也是以机变著称的白崇禧。在林彪与白崇禧像斗鸡一样对峙的时候,毛泽东发现了他们共同的毛病,即明于微而昧于巨,专心于战术较量而忽略了战略制胜,端的是一语中的。


青树坪失利,四野溃败?


回到 1949 年 8 月的湖南战场,骄悍的四野席卷千里,他们像追兔子一样追击着国民党军队。追击敌人应“掩杀而来”,四野的前锋 49 军在林彪爱将钟伟的率领下连“掩”都不顾了,其 146 师前出兄弟部队百里闯入了湘中要地青树坪。不想,在这里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口袋。于是一场恶战开始了。


看看交战双方的将帅兵。林、白这对冤家不说了,49 军军长钟伟因作战狂放精细、勇猛敏捷,人称“中国的巴顿”,此人要多说几句,建国后授少将衔,系四野“十大虎将”之一,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桂军前线总指挥是白的爱将兵团司令张淦。


至于士兵,146 师兵力为万人左右,桂系是其精锐 7 军、46 军的 3 个师,兵力 3 万左右。四野的兵多是北方兵,不服南方水土,长途追击而来,乃“疲兵”。而且从东北一路打到湘中连战连胜,“骄兵”也。而对手自成军以来经过北伐、蒋桂战争、围剿红军、抗战,败绩不多,善打山地战;能打恶仗的广西兵此时也明白,这是一场在外省保卫家乡的战斗,退无可退。


于是战斗未开,局势已明了大半,在双方如此优劣的对比下,146 师被歼灭的结局数时可待了。但要说四野溃败,似乎还证据不足,因为白的目的没有达到,何况四野进军速度没有减缓停止,146 师建制仍在,并如期发动衡宝战役并趁胜占领广西全省,全歼桂系部队。


当然,青树坪一战,对于双方战局的影响则可称微妙。从中共方面说,它使军中轻敌麻痹情绪一扫而空。从国民党方面说,他们把这次战斗看成是一种转机。白崇禧也受到鼓舞,认为对解放军可以一战。双方心态的变化已经预示了下一次战斗的结果。


而对于四野自身而言,青树坪的失利,至少说明在现实中不存在百战百胜的部队,而且更有看点的是,以林彪为首的四野统帅部,如何吸取教训,并扭转战局?


灵官殿大捷,“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确,整个四野从东北到湖南,全歼了蒋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中的王牌新一军和新六军,29 小时攻克天津,全军上下傲气、轻敌,部队在行进中很多时候竟然连前卫侦察兵都不派!


青树坪失利,的确给四野的触动很大。而到了衡宝战役(1949.10.2--10.12)时,四野方面精心策划,准备了近十倍于对手的绝对优势兵力大迂回大穿插。而这次,轮到白崇禧犯骄兵自大的毛病——竟以弱势兵力主动进攻,四野判断白崇禧想在衡宝线上决战后,于十月四日深夜和五日上午两次电令各穿插和迂回部队“即在原地停止待命”、“等候我兵力集结”,诱敌深入之计昭然若揭。


战局是瞬息万变的。林彪等白崇禧部后撤后,才发现根本没上自己的圈套,但直到七日晨才下令全线追击,并庆幸 45 军 135 师没有按原计划停止前进(一说 135 师因电台损坏未接到野司和兵团电报,竟然前进 160 多里)。整个战役就此定局!“小诸葛”空有满腹妙计,也没想到这着!战场上的胜利有时候需要一点运气,这对于四野来说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第7军指挥所属 171、172 师和第 48 军的 176、138 师努力突围,在四面被围,没有粮弹补给,建制全乱,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依然战斗得很顽强,只至弹尽粮绝!毫无疑问,这在我军和国民党军的交锋史上,已不足以用罕见来形容,简直可以称为“唯一”。


衡宝战役,林彪真的要感谢 135 师,当林彪从北京参加完开国大典回到四野司令部作战室后,得知 135 师所处的位置后,十分担心会暴露作战意图,立即下令该部隐蔽东撤。电令还未发出,135 师在七日晨已开始了阻击。而林彪的主力只到八日拂晓才赶到,要是没有这一天一夜,白崇禧的部队早就不知撤到哪里呢。


从作战层面来讲,战术水平高、战斗力强等硬指标,保证了四野是一支常战常胜,几乎战无不胜的军队。但更重要的,它还是一支有着超强统帅意志、内部团结(并有竞争)、人尽其用,并在战争中不断总结和成长的部队。说它是我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支英雄的、为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将永载青史的部队,也毫不为过!


也许敌人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杜聿明是先后在东北的林彪和华东的粟裕两个对手打过仗的国民党统帅,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当时既是东北剿总又是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义请杜吃饭,席间,傅问杜对东北和全国时局的看法。杜对傅说:“东北共军近百万,不久将南下关内作战,其武器装备和战术水平,远远超过关内共军,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


诚如斯言,回头看林彪在 1948 年上半年的养兵,更有重大的战略价值。至少在那时候,林彪和他的四野,就宁愿这么蛰伏着,为以后更大的胜利养精蓄锐!


【原创文章】


征稿

传播部队历史 凝聚部队子弟

分享您的自豪 分享您的感悟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对父辈是最好的感恩

记录,对自己是最好的负责

记录,对晚辈是最好的教育

  记录在,记忆就在  

父辈往事/自己故事/子弟活动

欢迎投稿:siyezidi@126.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四野子弟”

欢迎转发  欢迎留言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精彩继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