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7军后代红色湘西行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按:

军队,是成长的大熔炉;

军营,是青春的集散地。

历史不遗忘,青春不散场。


活动资料转载自“永远的丰碑”(作者:随心所语),仅供各地子弟分享。

感谢子弟“随心所语”和提供照片、文字的其他子弟!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追寻一段历史,最好的方式是亲自去走一走先辈们走过的路……

2016年10月9日,47军后代一行181人承载着一份追寻,满怀一份思念,带着儿时的记忆和父辈们的嘱托,来到了父辈们曾浴血奋战的地方,回到了我们父辈与湘西人民为新中国解放共同流血牺牲的地方——红色湘西。

 

湘西剿匪胜利公园



1949年9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解放沅陵。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奉命挺进湘西,深入大湘西山区,浴血奋战,仅用一年多时间,肃清土匪8万余。解放湘西22县,长达三百年的匪患,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湘西人民为对剿匪有功的四十七军全体指战员表示深切的缅怀和纪念在剿匪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于1951年元月,将中山公园改建为湘西剿匪胜利公园。1988年1月,湘西剿匪胜利公园列为湖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胜利门


园前修有胜利门,气势雄伟。园中建有高16米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公园两侧建修纪念亭四座,内立石碑,刻记剿匪牺牲的烈士名单1024人,以志功勋,永垂千古。园内林木青翠,百花吐艳,鸟语花香。

 

湘西剿匪纪念塔


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记载着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最真挚的奉献!它是我国仅有的具有较大规模的纪念剿匪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

纪念塔高16米,塔顶缀一红星,塔的正面镌刻着曹里怀题写的"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塔座正面建有一尊1982年重新修建的解放军塑像,高3.2米。塑像身着金粉,手持钢枪,威严挺立;塑像下嵌一块紫铜质板建塔序文,湘西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感激和对牺牲烈士的眷恋之情都镌刻在这块铜牌上。塔座的另三面刻有:原省委书记黄克诚、省长王首道、湘西区党委书记兼四十七军政委周赤萍、省军区司令员黄志勇、四十七军军长曹里怀、副军长兼湘西行署主任晏福生等党、政、军领导的题词。

纪念园内建有纪念亭四座,六块纪念碑分别竖立在纪念亭内,石碑上刻着1005名在剿匪中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工作人员的名单,以志功勋、永垂千古。


原47军老战士年逾90岁的肖远柱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也回到了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47军军部旧址


从1950年10月开始,按照部署,湖南军区调集47军(包括湘西军区)、46军的136师和地方武装共4万多人,在驻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部队协同下,对湘西地区的土匪进行会剿。解放军组成南、北两个进剿指挥部,分别由47军军长兼湘西军区司令员曹里怀、副司令员刘贤权担任指挥。至1951年2月47军赴朝参战时为止,共歼匪92081人,基本肃清了湘西的匪患。

朝鲜战争爆发后,部队于1951年2月进入朝鲜战场,军长曹里怀,政委李人林。1954年9月回国后,驻防雷州半岛;1960年,移防湖南衡阳。1970年,从广州军区调出,第47军移防陕西。

 

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


坐落在辰溪县辰阳镇的湘西剿匪胜利公园内,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沅陵区剿匪纪念堂"融为一体,前临沅水,背倚熊首山,是湖南省委批准修建的集文物保护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馆占地1公顷,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江南四合院式单层混凝土结构。陈列馆大门外观为“八一”造型,寓含湘西剿匪是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以47个版面来展现当年人民解放军第47军的辉煌历史。

馆内藏有湘西剿匪时期的各种实物200余件,珍贵图片700余幅。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布馆精巧,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集声与光、动与静、视觉与听觉艺术效果于一体,再现了湘西剿匪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

后代们向陈列馆赠送参加活动的所有后代签名的军旗。

后代们向辰溪县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捐赠了父辈当年参与剿匪战斗的照片、书画、回忆录等珍贵红色文物。

后代刘朝春与刘南征在自己父亲影像前合影。

 

芷江受降纪念坊


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原是中华民国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在此举行受降仪式。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

芷江受降纪念纺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

 

纪念馆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建于1995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内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展厅。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291幅,中、美、英、苏、德、捷、法、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一批。陈列文物之珍贵,资料之齐全,内涵之独特,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

 

受降堂


建于1938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由三栋黑色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呈长方“品”字天井型。何应钦当年的办公室挂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知足常乐”的座佑铭。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国内十六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收受处理了与蒋介石、冈村宁茨、冷欣等人来往电函40余份;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受降签字时间、地点,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受降堂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


 

飞虎队纪念馆


坐落于湖南省芷江县的飞虎队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陈纳德及其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由飞虎队纪念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纪念馆于2005年5月建成,占地总面积51.19亩,馆内陈列有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飞虎队战机、飞虎队员所使用过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真实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

飞虎队纪念馆占地1500千方米,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设四个展览大厅,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了场景复原,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实物和照片真实再现了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各种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

飞虎队的正式名字叫"美国援华志愿队",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政治产物。它是一个由美国军人组成的空军部队来中国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是以民间身份来中国的,不代表美国军队、美国政府。他们一共是300人,其中100名飞行员、180多名军械兵、机械兵、无线电兵还有一些行政后勤人员、医护人员,加起来一共是300人。

1945年4月9日,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芷江保卫战历时42天,飞虎队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轰炸机183架次,歼敌1万余人。

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为“丁”字形结构的三层小砖楼,建于1938年10月。是二战时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空军指挥官在这里指挥了上千次战斗。

2005年,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率领的空军飞虎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云南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建立飞虎队纪念馆。

2010年,飞虎队纪念馆和美国陈纳德纪念馆缔结为友好纪念馆。

 

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8月21日,位于芷江和平文化园太和塔的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并拉开了《中流砥柱血肉长城》湖南抗日战争历史陈列主题展览的序幕。

这一次红色之旅,赋予教育,团结,快乐于一体,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天,却胜似平常千百堂政治教育课,真切的感受到共和国江山的来之不易,人民当家做主来之不易。重走父辈的足迹,重温65年前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作为红色传人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大力弘扬红军长征和湘西剿匪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声明:仅供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内容归版权方所有。




长按图形 赞赏四野子弟


【留言精彩】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