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国初期记忆:行军就靠铁脚板,天天过年!

吴仕省 四野子弟 2020-09-13

点击上面“四野子弟”关注公众号


 野战部队是中流砥柱 

建国之初,时局不稳,政治、经济、社会百废待兴,国民党大陆残余势力作乱、在台湾的国民党时刻准备反攻大陆、抗美援朝战争激战正酣等,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疲于各地征战,为了补充消耗的兵员,亟需招募大批政治可靠、吃苦耐劳的青年农民。

而广西自古以来就无处不山、无山不洞、无洞不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以及国民党桂系势力的长期经营和煽动,导致建国初期的广西更是匪患横行,反叛不断,人心不稳。以致毛泽东主席1950年11月14日发电文称“广西剿匪工作为全国各省剿匪工作中成绩最差者”。

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当时是军政合一,野战部队一个团负责一个县,团长兼任县长,政委兼任县委书记。以武力为后盾推行治安稳定、基层政权建设、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等工作。分到田地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贫困农民自然热情高涨,坚决地拥党拥军拥政。野战部队每完成一县的土改任务后,就将治安移交给地方部队,将政权移交给地方政府,同时留下一部分官兵或转入地方部队,或转业到地方政府,以充实本地的领导和骨干力量,然后带着在本地征募的新兵迅即开拔到下一县。由此可见野战部队在建国初期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

 聪明的征兵策略 

考虑到当时兵荒马乱的历史背景,民间普遍的想法是“好男不当兵”,而且农民更是“安土重迁”。为了顺利完成征兵工作,野战部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征兵策略,先以“保田保家”的口号招募土改农民加入地方部队,目的是保护土改成果。过一段时间后将新兵集中到县城,离开本土本乡,口号也提升为“保家卫国”。由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强,配套工作到位,新兵们一般都能较好地接受。

我是1950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第145师兼平乐军分区下属的区中队的。区中队履行类似野战部队新兵连的功能,班长们也都是来自第145师第433团的老兵。1951年3月,我正式编入第145师第433团。

我们村当时有8个征兵指标,整个区共100个指标。这次征兵是第二批。第一批专招女兵,主要为卫生兵。据说是为了解决营级以上军官的婚姻问题,后来她们基本上也都按照组织介绍和军官结婚了,所以第145师有不少军官是贺县的女婿。我有个堂姐第一批参军,先在第433团当卫生员,后来就嫁给了一名东北籍的军官。我团政委卢延庆的妻子也是贺县人。

 行军就靠铁脚板 

当然,征兵过程中也有中途退出的情况。同村有一名读过书的青年,他母亲实在割舍不下,每天守在区中队驻地门口不停地哭,部队领导觉得影响不好,就让这位青年回家了。我6年后穿着授衔军官服首次回家探亲,头戴大盖帽,肩披章,腰束带,军容威严。这位儿时伙伴半路遇到,后悔不迭,拍腿大呼“你没有文化尚且成为军官,我有文化想必也是军官无疑。”我回答“不一定,你未必吃得了军营的苦。”

这也是实情,当年野战部队条件比较艰苦,行军基本靠脚,装备基本靠背,每人标准负重60斤,在岭南崎岖山路连续行军几天那是常事。往往行走在荒郊野岭之处,疲困之极,指挥员一下令休息,大家背包不卸,路边随处一躺,倒头就能睡着。1952年5月急行军3天从玉林到柳州,途中无暇洗漱换衣,行进中的部队气味冲天,路遇的柳州姑娘都掩鼻避行。

国民党的政治宣传攻势也很厉害,传播了很多流言,例如即将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部队要到朝鲜战场当炮灰等。部队及驻地附近也发现有国民党特务,还在夜里打冷枪。当时部队的敌情、逃兵和避战现象比较严重。有一名军官被查出是国民党特务。有一名军官开枪自残,谎称被特务打伤。为了防止逃兵私下串联,部队不允许说家乡话,一律只能说普通话。班长让士兵两两结对,要求24小时形影不离,上厕所也不例外。曾有老乡邀我一起逃回家乡,我拒绝了,共产党给了我们田地,不能忘恩。后来母亲告诉我,传言最盛的时候,由于部队移动频繁,音讯全无,奶奶责备父亲不应该送我参军,要找我回来,父亲无言以对,心中忧虑,晚上睡不着常常起来默默吸烟。

由于从小没鞋穿,又经常和母亲不避严寒酷暑到山石嶙峋、荆棘丛生的山上砍柴、割烧(烧:家乡话意即用于烧火的材料,例如树枝、草杆等),稍大后为了生计光脚闯四方,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即使光脚走在南方酷夏热气蒸腾的沙砾或者锋利的岩石路上也无知无觉。参军后有鞋穿了,但由于长期在野外急行军、奔跑冲锋,军鞋湿了干,干了又湿……双脚在鞋内反复“蒸桑拿”,受挤压,饱经磨练。到转业时,双脚已是层层厚茧护体,脚趾和脚板边缘像刀片一样锋利。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白色脚茧化成皮屑一层层一点点自然脱落,一直到前几年才完全掉光,露出正常血色的皮肤。

 美丽的湖光湖 

1953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我军(我师已经整体编入第55军)移防至广东湛江地区,动员口号是“守卫祖国的南大门”。此前我团驻地在柳江沙塘,师部在柳州,军部在桂林。我团从柳州坐火车到黎塘,步行玉林—陆川—廉江—遂溪—湛江。团部驻扎在湖光乡湖光湖附近。湖光湖是一个火山湖,风景非常优美。某位副军长来视察,看到此处的湖光山色,清新空气,叹为疗养胜地。

炊事班经常在湖边洗菜,烂菜叶招引湖鱼经常来争食。一日,忽然有条巨鱼破湖而出,大小如水牛一般,大家都惊呆了,有人反应过来后赶忙回营房拿枪,回来一看,巨鱼已经下潜不见了,湖水又恢复了平静。大家心有余悸,从此以后游泳都不敢远离岸边了。

有了固定营房,生活也安定了不少。看电影、打篮球成为军营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印象比较深的电影是《翠岗红旗》。

 3%个鸡蛋和3斤饺子 

在野外行军吃饭,一个连为一个伙食单位,野外行军途中炊事班做好饭菜,10分钟内必须吃完整装出发。有一次炊事班向附近的老百姓买了6个鸡蛋,全连200多人喝了一锅难得的蛋花汤,每人尝了不到3%个蛋的蛋花,不错了!

当然,也有“奢侈”的时候。如果在军营,一般星期一到星期五连续5天是紧张的战训任务,星期六作为休整日,星期天放假。星期六上午,指战员们擦拭枪械,清洗被服,下午包饺子吃“大餐”。由于是南下的四野部队,北方战友们常说“好吃不过饺子!”由于都是正当年的壮小伙子,平时体力消耗又大,因此每个人当天晚餐的标准是3斤:1斤肉、1斤菜、1斤面!在当年的生活水平条件下,这无疑是很“奢侈”的。湛江当地老百姓羡慕不已,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蓝衣服的(指党政干部)有钱,黄衣服的(指军人)天天过年!

刚到部队第一次吃饺子时,北方老兵说“他们南方人吃不惯的”,结果我吃的比他们都多,搞得他们面面相觑很茫然。哈哈哈……在野战部队12年,正是人生定型的关键时期,口味、厨艺、起居、行事风格已经“四野”化了。后来转业到地方,当地人都以为我是北方人。从面粉出袋直至饺子出锅一条龙工作一个人干脆利落全包完,同时擀3张饺子皮那都不算事儿。即使离开野战部队之后,到了休息日基本都还像在老部队时一样做面食吃,例如面疙瘩、面饼、馒头、包子、饺子等。今年85岁了,冰箱里时刻都存有饺子,差不多了就包。天天都吃,真的像当年驻地老百姓说的,过上了“天天过年”的日子了!

长按图形 赞赏四野子弟


【原创文章】

征稿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对父辈是最好的感恩

记录,对自己是最好的负责

记录,对晚辈是最好的教育

  传播记录 = 传承记忆  

欢迎投稿:siyezidi@126.com

欢迎分享、转发、留言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