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猜想:为何林彪没有赴朝作战?

四野子弟 2020-09-13

 

当年抗美援朝选帅时,无论从哪方面看,最佳挂帅人选毫无疑问应该是林彪,其次是粟裕,1950年7月1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将部分四野部队转为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10月8日,毛泽东下令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让粟裕称病不能到任、林彪拒绝出马呢?真的都是身体上的健康原因吗?


1950年10月2日军委致电高岗、邓华

 

最终仍然决策出兵

 

一、在朝鲜战局日趋紧张的情况下,1950年10月8日林彪随周恩来飞抵莫斯科。10月10日和11日与斯大林商谈抗美援朝和苏联给予军事物资支援以及提供空军掩护问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已经决定出兵,但还是带着两种意见,出兵或者不出兵,去同斯大林商讨的。周恩来提出了“两种意见,中国出兵就要苏联空军支援,否则,就不出兵。”由于苏联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联合国维持朝鲜半岛局势的军事行动投的是弃权票,不能参战,最多只能提供军事援助,对于中国希望苏联空军支援的要求,虽然同意,但前提是,飞机不能过鸭绿江,可问题在于,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必须跨过鸭绿江,战场在朝鲜境内。苏联空军不过鸭绿江,就等于没有提供空中掩护。

 

二、最后双方决定: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及其政权和军队暂时退到中国东北。据此,双方分别通知了北京和平壤。金日成和朴宪永“感到惊讶”,并痛苦地表示:“他们将照此执行。”


 

三、在周恩来林彪赴苏的当天,即10月8日,毛泽东下令组建了志愿军。他在给高岗等人的电报中称: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0月8日组建志愿军命令

 

四、10月13日中午,彭德怀、高岗奉命来到北京。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出兵朝鲜一事再次进行讨论。毛泽东说服彭德怀和其他人,苏联空军虽然暂时不能进入朝鲜,但他们已经答应对中国领土实行空中保护,并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会议最后决定,在没有苏联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在美军向朝鲜北部地区大举进攻的情况下,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立即出兵援助朝鲜。

 

为什么应该林彪挂帅?

 

当年抗美援朝就算决定出兵,选帅时,无论从哪方面看,最佳挂帅人选毫无疑问应该是林彪,原因如下:

 

1、首批入朝的国家战略预备队13兵团是“四野”的老班底,指战员对林彪的指挥风格和战略战术耳熟能详,林彪对“四野”上上下下也是了如指掌,指挥、作战必是上下一心,得心应手。

 

2、林彪1945年9月出关,到1948年11月入关,三年里歼灭国民党几十万精锐兵力;10万人马变魔术般涨到100多万。入关后,统率80多万“四野”子弟兵荡平京津、攻占武汉、迫降程潜、击破桂系、直下海南,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指挥才能世所公认。

 

3、林彪长期驰骋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熟悉那里的沟沟坎坎,朝鲜与东北相邻,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极其相似,打起仗来前方兵力部署、国内后勤保障驾轻就熟。故此,彼时帅印非林氏莫属。

 

史载,当时毛泽东也已内定再拜林彪为帅,指望这只猛虎出山逞威,一举荡平韩美蛮夷。谁料出兵在即,林彪竟然称病抗旨,拒不奉诏,迫的毛泽东急招彭大将军进京救驾。好个赤胆护主的彭大将军,不计艰险,二话不说,即刻披坚执锐,星夜出征,殚精竭虑,亲冒矢石,率百万神州子弟,直杀得高丽国里愁云惨雾,神鬼色变,终于敌酋垂首,得胜班师。


 

故事至此,众多人士对林彪竟然托辞养病,不肯为主分忧,已经多有疑惑;但以毛泽东的脾性,事后对林彪抗旨不遵的大不敬作为非但没有加以惩戒,反而宠信有加,恩赏不断,直至定为继承大宝的接班人;更加令国史、军史、野史的分析家们碎了满地眼镜。而那位一片忠心,冒险犯难,替主公分忧解愁的彭大将军,数年后反被迫害致死。

 

为何有如此结局,究竟入朝选帅过程有何奥秘,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惑着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本文试图从一全新角度诠释这一中国政坛的“斯芬克斯”之迷。

 

林彪怯阵,畏缩不前?

 

9·13后,众多分析家咸称林彪当年是由于惧怕强大的美国军事机器,怕死怯敌,不敢迎战。此种说法可信度很低。作为排名中国十大元帅第三的林彪并非浪得虚名。

 

他十九岁入伍当排长,战功卓著,二十四岁就升任红四军军长,二十五岁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与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成为毛泽东反围剿的左膀右臂。

 

第四次反围剿,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干脆利落地击败蒋介石嫡系陈诚赖以起家的“常胜军”十一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抗战中的“平型关”、解放战争中东北三年、入关南下,大小战役不下数百,什么时候怯过阵?如果林彪的心理状态如此脆弱,畏敌如虎,他怎么可能在20多年腥风血雨中厮杀出来?战场上可是容不得半点畏缩。林彪名列探花元帅,他如怯阵,岂不是说中国军中无人,连一个不敢打恶仗的将军都能当元帅?

 

再者,林彪一向对自己的战略指挥才能颇为自负,甚至与毛泽东看法不一致时,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就有“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的字样。即使林彪真的预计朝鲜这一仗打不赢,那么他也会相信别人上阵将会输得更惨,此乃战之错,非人力所能也。因而胜败均不会累积自己的常胜英名。

 

如果林彪真的怯阵,以他行密思缜的个性,反倒应该主动请缨,以免留下千古笑柄。另外,毛泽东一生最擅长的就是识人和驭人,他对这样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后来怎么会一再委以重任,官拜元帅直至传以大宝呢?林彪怯阵之说不能成立。

 

林彪辞帅非身体原因

 

根据流行的说法,林彪朝鲜避战,是身体不好,无法承担重任。

 

这种说法目前尚无可靠史料佐证,大多出于想当然的推理。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描述:“10月2日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透露: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谈了一次话,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怎么样,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可是林彪表示说他每天晚上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他有这三怕还怎么率兵打仗呢?他要求去苏联治病,我同意了。”


 

毛是否说过此话,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林彪实际是怎样说的并无旁证。并无其他材料显示林彪曾提出“本人有恙”。实际上,当时国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林彪指挥的四野刚完成海南作战,硝烟尚未散尽,也就是说林彪征衣尚未卸甲,怎么马上就不能“率兵打仗”了呢?林彪身体不好源自1938年3月平型关战役后阎锡山部哨兵的误伤,到1950年已有10多年了,这并没有影响林彪运筹帷幄,挥戈万里,荡平东北,横扫京津,直下海南。而且林彪的病也没有恶化的迹象,因为就在这期间,林彪由中南军区司令员调京,内定升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林彪出席了自7月初直至10月初的各次有关朝鲜局势的中央军委会议。如果林彪称病就应像粟裕一样住进疗养院,怎么还次次开会不落呢?

 

林彪身体生病不假,但那是“和平病”。戎马一生的将军一旦无仗可打,可真是坐卧不安,寝食难安,浑身的不舒服。例如,战后林彪晚上总失眠,他的治疗方法就是寻找战场的感觉,让司机开上越野吉普,在无路的野地里“疯癫”,林彪就在这当年战争的颠簸环境里,在吉普的后座上安然入眠,重温那久违的战争年代。这是后话了,按下不表。但由此可以看出,林彪的身体完全是“战争”型的,他自己不但不会因为身体不好,拒绝挂帅出征,相反,他倒盼望能有一个战场环境来“治疗”他的病痛。同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如何毛是一清二楚,因而林彪也不敢冒犯“欺君之罪”而以此理由拒绝挂帅的。

 

林彪不会因为反对朝战而拒绝挂帅另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反对入朝作战,因而托故不行。崇林和批林派都有赞成此说的人,不管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此说是难以成立的。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是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政治局内意见就很不统一。但是林彪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具有职业军人的服从天性。即使有不同看法,党中央的决定他是绝对服从的。在目前所能看到的档案资料里,尚无林彪拒绝领兵的表现。相反,林彪是积极参与了调兵部署,并作好了挂帅出征的准备。

 

1950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集国防委员会会议,接着7月7日和7月10日又开了两次会,林彪均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林彪以军委的名义调动国家战略预备队原“四野”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入朝作战。

 

林彪并未推辞,反而积极部署,很快将13兵团在河南的38军和39军,在广东刚完成作战的40军星夜调往东北,和已在东北的42军组成入朝的第一梯队。为保证入朝作战的顺利开展,林彪还精心为自己选调得力干将,以15兵团的邓华替换他认为有些弱的黄永胜(黄刚接替程子华任13兵团司令员)。


 

邓华一上任就提出需要加强班子配置,并指名要调老搭档洪学智副司令。林彪毫不犹豫,连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都没通知,即抽调刚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担任13兵团副司令。洪学智恰巧到京出差,当天就被林彪叫到家里,面命其当天就去往东北赴任。洪学智对林说“叶剑英同志交代了很多的事情,是不是让我先回去安排一下再走?”林彪说:“不行,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个电话或是写封信给他,让他另选人接你的工作。”硬是将连换洗衣服都没准备的洪学智拉上前线。

 

由此可以看出林彪已经是在积极备战,准备出国大干一番的。东北边防军也一直把林彪作为负责人向他请示报告工作的。例如1950年8月31日第13兵团首长邓华、洪学智、解方就向林彪报告说:朝鲜战局已日益走向相持局面……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

 

种种迹象显示林彪并未表示不能担任赴朝重任,相反他是以出兵朝鲜总负责的身份参与、精心谋划。可为什么后来他又退避三舍,让出帅印,把四野亲信子弟兵交给了别人呢?

 

帅位为何空置?

 

7月13日,中央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颇有军事才干,很受毛泽东赏识,他托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给毛泽东带来了一封信,谈到自己身体有病,且病情很重。毛泽东回信: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粟裕时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南京市市长。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粟裕汇报了解放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攻台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这表明六月初,粟裕还在负责筹备攻台事宜,并无生病的迹象。怎么一要入朝,粟裕就病了呢?病得有点蹊跷。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上离不开,肖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也无法分身。

 

7月23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军委任命的方面大员十天就走马换将,搞出如此大的动作,实属罕见,其中不会没有奥妙。

 

粟裕不行,高岗呢?高岗从未单独指挥过任何大规模的军事战役,更别说一个区域性的全面战争。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地球人都知道是过渡性质。尽管林彪已经为战争作好了准备,各方人员也都认为挂帅人选非林莫属,然而毛就是不肯任命林彪担任主帅。

 

谜底直到10月4日方才揭晓。毛的心底是将此帅位留给彭大将军的!

 

一箭双虎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登基后的最大心腹之患就是那些手执兵符,雄踞一方的开国功臣。并非那些重臣生来就有谋反之心,环境使其然也。宋太祖深明此理。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乘着酒性,赵匡胤给他们讲了一番掏心的话,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个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绝剧。

 

毛泽东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焉能不明白个中之理,必然早作准备。巡视门下,众多重臣当中最炸刺的就是彭、林这两员虎将。彭老总依仗自己的战功,加之性情豪爽,一贯与毛泽东称兄道弟,其他人都言称“主席”,而此人直到进了北京城还当面“老毛”长,“老毛”短的,实在恼人。照毛的说法,毛和彭的关系是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而这个“七成”不合作的有反骨的“魏延”(后来庐山会议的封号),其时正以西北军区司令员一职盘踞西北,手下带着”一野“的几十万虎狼之师,雄心勃勃地要干出点名堂来。


 

历朝历代西北地区都是桀骜不逊。远的不说,民国蒋介石就拿割据西北的马氏兄弟没辙,听凭他们自立为王。更别说天高皇帝远的新疆了。如此这般,毛怎能放任彭在西北坐大呢?

 

林彪更不是等闲之辈,上文提到的让毛“头脑清醒考虑之”的电文可能是党内仅有的“犯上”绝品。辅以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四野”,加以出神入化的用兵之道,毛不会不想起张国焘的前车之鉴,绝不能再给林彪拥兵自重或功高震主的机会。

 

此次入朝作战可以说是解决林、彭兵权的天赐良机。

 

毛此前已将林调入北京任军委副主席,离开四野子弟兵。然后,让林调集“四野”的机动精锐之师齐集东北。林此时并未觉察毛的用意,一心准备“再立新功”。而在调兵过程中,林对洪学智的调动方式明显地表露了“林家军”的人治手法,林不是通过军委发布命令,而是私人会面传达命令。这正犯了毛的大忌。这样“四野”岂不成了林的私家军?如果说当时毛尚存有一丝让林彪带兵出征的念头,此时毛应该是决然要割断林与“四野”的血缘关系。

 

毛等到林把军队部署停当后,即在10月2日的会议上发出了那段林彪有病不能带兵的讲话。林彪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以他“韩信”的头脑,不会听不出毛的弦外之音。聪明的林彪就坡下驴,“因病”提出去苏联休养,交出了全部兵权。演出了一部新版“杯酒释兵权”。毛对此事终究心中有数,所以日后绝无因林彪“称病”而怪罪于他,反而因林彪深体他意,配合默契,而恩宠日隆。

 

之后,毛发急电召彭进京,也不说为什么,搞的彭大将军带了一大堆西北建设蓝图进京晋见。彭10月4日下午到京,直接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了会场方才晓得毛召他来是为了出兵朝鲜的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决策会议

 

第二天,毛单独召见彭,交代让他立即去东北负责抗美援朝事宜的意图,并说已经经政治局常委同意。军令如山,彭到此时西北的那一大摊子,也只好全部交由毛泽东任其处置了。

 

这一招棋,根本就没留让彭稍有考虑回旋的余地!连让他回西安安排一下手头工作的时间都没给,就立马于10月8日赶赴上任了。尽管统兵仍是数十万,但却是 “四野”班底的林家军了!

 

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起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谈判。谈判中,林彪对苏联表示了中共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心,并且在基本战略、需要的武器等方面,与苏方谈得很具体。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回京,林彪留苏治病。此后,毛泽东仍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林彪此次在苏联休养了近一年(粟裕不久也在苏联休养了9个月)。由于彭大将军在朝鲜耍的是别人的大刀,难免笨手笨脚,摆出了一些不协调的架势,包括颇惹微辞的“万岁军”。

 

小议彭林粟

 

调粟裕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令攻台总指挥空置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攻台停止,而不是宣传上所说的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及美第七舰队协防台湾。也许粟、林之病如出一辙,或者说,粟之病因此而起或因此加重,后来干脆“一病不起”专事于学术研究。


彭、林、粟,在军内素有猛将、能将和勇将之说。粟不仅敢于在指挥作战时“火中取栗”“打神仙仗(林彪的评价)”,也和林彪一样敢于坚持自认为正确的意见而“犯上直谏”。毛泽东对粟也非常赏识,曾语“粟裕的军事思想是当时我军中最先进的”。

 

粟比彭更有年龄优势。1950年,粟裕仅43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时,属少壮派将领;而彭德怀已经52岁,作为政治家还年轻,作为军事家,只能说是老将。姜诚然是老的辣,但军事艺术上不行,过老则容易僵化,彭囿于他过去最得意的“横刀立马”与“蘑菇战术”的成规,谋兵布阵缺少现代战争的智慧与灵气。(“抗美援朝”180师在战胜后遭美军反扑全军溃散即为典型的例子)



有人喜欢对林粟进行对比,甚至认为林粟不和。随诸多史料的解秘,人们发现真实的是:“林粟陶”(陶铸)为“蜜友”,林彪与粟裕相知相惜,就是在文革林彪如日中天时,粟裕和陶铸造访,无需通报,随时相见且相谈甚欢,而且,“林粟陶”三人一生“成败”除泛泛表态以外,无揭批对方的言行,更无从迫害对方,甚至是客观意义上的“维护”。


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与叶剑英、萧劲光、陈赓等人一起,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

 

林彪会后还专门找到粟裕,两人谈了很久。这个时候,粟裕头上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与“里通外国”两顶高帽子,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找他谈话,不许他接触部队。患难见知己,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找粟裕,而且说些忌讳的话,的确有上古侠义之风,粟裕也视之为可以交心的人,说了许多平日里从不提及的话。

 

1960年2月,林彪已经是军委第一副主席,是当年军委扩大会议的主持人,粟裕在会上论述了在敌情估计、战略方针、战争准备和加强战略侦察、军队建设、民兵、义务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风和总参工作等方面的见解。林彪听后很是赞赏,休息期间主动找到粟裕,郑重地说,军事科学院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

 

粟裕被批判的“罪名”,有一条是“争夺军队权限”。起因是粟裕任总参谋长时,为应付突然事变,提出抽出六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认为粟裕别有用心,“有争夺这几个军的阴谋”。1962年6月,粟裕又将自己这个思路重新提出来,请叶剑英转给林彪与中央军委。林彪从战备需要出发,很赞许粟裕的观点,因此很快就建立了这种部队。

 

1965年10月,林彪在上海见到粟裕。林彪叮嘱他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他还反复征询粟裕对部队以及国防建设的意见。粟裕也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林彪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特别认为部队高级干部英勇善战重要,但更要有战略眼光。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号观点。


长按图形  赞赏四野子弟

【留言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