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史考证:挺进广西的“五战五捷”(一)

张玉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按:

军队,是成长的大熔炉;

军营,是青春的集散地。

历史不遗忘,青春不散场。

子弟张玉对前辈饱含深情,对前辈70年前的战斗史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分析和考证,可以想见,其中花费了多少精力和时光!这无疑体现了他对父亲深沉的爱,也许,这也是他对父亲一种特别的纪念方式。敬佩、感动!

张玉的父亲于1945年随新四军3师8旅奔赴东北,老部队是2纵4师12团,即后来的39军115师343团和345团。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子弟张玉来信:我依然关注四野子弟,感到亲切、慰籍、视为精神上的依托。我比较关注微观史,从事地方、微观史料征集、研究有20年多了。我是比较较真微观史料和史实叙述的真实、直接、客观性的。不是说,七连和十连谁参战都无所谓,反正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的,大的方面说的不错就行了。我认为,微观史料的准确、真实,是宏观层面叙述的基础和保证。

194911月,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九军挺进广西的“五战五捷”,是一场重要战斗。对于三十九军首任军长刘震将军来说,挺进华中南,这是他在军长任上的“告别之战”、“收官之战”,12月,刘震将军即卸任从广西赴武汉,之后他担任了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震将军对于“五战五捷”的评价是:一一五师三四五团“五天内五战五捷,胜利地打通了进军柳州的道路,为后续部队解放柳州争取了时间。”然而,对于这场战斗,还没有看到全面、完整的“版本”,本人想通过两篇文字,试解一下这场战斗的全貌。 

先前,我对于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九军南下广西,解放柳州相关的“五战五捷”并不知晓,后在阅读张善恩烈士的一些材料中,看到其中有两份材料涉及他随部队南下,挺进广西,进军柳州,参加了“五战五捷”战斗、并荣立战功的相关内容,为此我查阅了资料,在能找到的资料中,发现都没有说清楚“五战五捷”的情形,比如哪“五天”?哪“五战”?具体参战部队?取得了怎样的胜利?等等,由此我便生发出弄清“五战五捷”这场重要战斗的想法和愿望。

先从我看到的时任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五团三营营长张善恩相关的两份材料入手。这两份材料,一份是张善恩本人留存下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1950年8月1日于汉口)(以下简称《立功证明书》),其中记载:“1949年,战斗立大功一次。”该证书的“立功事迹”栏中写道:“南下进军广西,在战斗中五战五胜,没有让万恶的敌人逃跑,最后完成了上级的任务。”另一份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南京市档案局联合编纂的《南京当代人物大典——英烈卷》(以下简称《英烈卷》)《张善恩》中记述:1949年6月,张善恩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在解放广西的战斗中,他带领的部队五战五捷,因此再立大功一次。”

当然,以上的材料所叙述的内容都十分简单,进军广西,解放柳州“五战五捷”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张善恩荣立一大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他率三营怎样参加“五战五捷”的呢?我们尚不完全清楚。

为此,我继续查找有关资料。我们先看《三十九军征战纪实》(以下简称《纪实》)。该书虽是纪实作品,但我认为可作引证资料,按照通常的理解,作者著作和出版该书应该得到三十九军有关方面的同意和审核,因而该书具有基本的真实性、可靠性。《纪实》设有专门一节来介绍这次战斗,可见“五战五捷”在三十九军征战历程中还是一次比较重要的战斗,这一节的节名就叫《五战五捷》。该节说,广西战役发起后,三十九军做为西路军一部,在1949年11月15日全部进入广西境内。18日,前卫一一五师攻占古宜,歼敌一部;19日,前卫三四五团抢占了珠玉塘渡口,为了保证主力渡过浔江,在当日下午三四点钟,该团遇敌,是敌县保安队。团命令前卫三营从两翼向敌侧后迂回,将其包围,不到一个小时,就将该敌歼灭。这段文字说的是一一五师、三四五团、三营分别为前卫,在15日进入广西后,18、19日遇敌作战的情况。但介绍情况极其简洁,基本就是我上述的内容,所以细节方面无从知道。比如18日,一一五师在攻占古宜时,是哪些团打的?不可能一个整师三个团蜂拥而上全部去打小小的古宜之敌吧?是“前卫”三四五团打得吗?那么具体又是哪个营呢?是前卫三营吗?都没有细说。但19日打县保安队说的是前卫三营打的,三营打得干净利落,一个小时结束战斗。至于三营怎么打的?也没有细说。但18、19日的战斗都还不属于“五战五捷”,《纪实》说的分明:“五战五捷”是指这之后的20日至24日这五天中发生的战斗,并且指明是三四五团打的战斗。《纪实》里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三四五团在团长程国璠、政委尹培良的率领下,在师领导的指挥下,从20日到24日,五日五战,五战五捷,为解放柳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来看三四五团“从20日到24日,五日五战,五战五捷”的具体情形——

20日:《纪实》说:“20日下午,他们又截住了一股敌人,很顺利地解决了战斗。”之后,他们急行军,向柳州方向进发。

21日:《纪实》说:“这天,刚走到拂晓,就发现了敌人。”看来敌军在扎营,《纪实》接着说:“有的敌人在做饭,有的在睡觉,还放了警戒”。团里分析敌军并没有发现我军,随团的师参谋长颜文斌要求不要急着就打,先看清地形,摸清敌情,做好各营、连作战分工后再打。8时,部队按照计划行动,“两个营一冲上去,很快就把敌人这个团解决了。”

22日:按照《纪实》里的介绍,三四五团没有打仗。三四五团的二营按照21日夜里程国璠团长的命令“与团侦察队、师工兵连编成先遣支队,连夜奔袭柳州城北45公里处的沙浦,抢占渡口,架设浮桥,保证师主力通过。”《纪实》说:22日,先遣支队“顺利向柳州开进,团主力随后跟进。”

23:该日情况《纪实》里没有介绍。22、23这两日《纪实》里没有介绍三四五团与敌发生过战斗。

24日:《纪实》说:“行至24日凌晨4时多,部队在沙埔河北山顶村地区与敌接触。根据敌情,团里决定部队分两步走:第一步,歼灭山顶村地区之敌,攻占岸边要点;第二步,渡河,消灭沙埔镇敌团主力。根据部署,二营担负了攻击山顶村之敌的任务。二营打得非常漂亮,只一个多小时,就把敌人一个营消灭掉了,并控制了沙埔河渡口。同时,一、三营在做渡河的准备工作也完成了,而且一营二连提前绕路从一条河堤迂回到沙埔镇。他们在渡过河堤后,突然遭遇敌一个连的袭击,二连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将敌军一个连歼灭。二连按照要求准时插到了敌后。团主力开始渡河,团里的三个营分别从正面、东、西两侧同时渡河。过河后就是激战,从8时半打到13时,全团全歼沙埔镇守敌一个团,毙、俘敌军千余人。《纪实》有一段说到三营:“敌军一部南逃,三营随即猛追,使得逃敌炸毁一座大桥的企图也来不及实施了。”

以上就是《纪实》的有关“五战五捷”的介绍。”

我在想的问题是:这“五战”是怎么计算的呢?从20日到24日这五天,20、21日各打了一战,22、23日没有打战,24日应该只能算一战啊,都是围绕攻占沙埔进行的啊?如果24日只算为一战的话,那五日只有三战可言啊,哪来的“五战”呢?从细分24日的战斗来看,如果二营打山顶村算一战,一营二连先袭沙埔镇算二战,三个营从三个方向渡河激战沙埔镇、最后三营一个“猛追”,保住了“一座大桥”从而全团取得战斗的全面胜利算为三战,这样就是24日一天打了三战,加起来是“五战”,但这样算对吗?对于军事方面,我是外行,说的全是外行话,三十九军军史专家、学者们不要见笑啊!反正我从《纪实》的介绍中还是没有搞清楚三四五团这“五日五战,五战五捷”中的“五战”怎么分的?怎么算的?因而不能不怀疑《纪实》著者自己到底搞没搞清楚哪“五战”?他们好像也没有更多资料来说明“五战”的情况,所以造成了“结巴”和“语焉不详”的结果,这也不能不使读者处于“不知其所云”的懵懂状态了。

再看程国璠的有关回忆文章。程国璠,时任三四五团团长,是该团“五战五捷”的直接指挥者,他的相关回忆文章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程国璠的相关回忆文章收入在他的名叫《烽火岁月——程国璠文集》一书中,计有4篇,但篇幅都不长,基本都是写沙埔战斗的,它们分别是:《解放沙埔》、《沙埔战斗经过》、《沙埔战斗中我团伤亡情况》和《在沙埔烈士纪念牌揭碑典礼上的讲话》;另外还收有1篇附录,是回忆“五战五捷”内容的。这篇附录是景楠的《五日五战,五战五捷》(这5篇文章以下简称“烽火相关文章”)。

“烽火相关文章”介绍:在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正在广阔的战线上向南挺进。我第一一五师三四五团作为师前卫,全体指战员发扬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抓住战机,不等师主力到达,主动追歼敌人。有时一日急行军75公里,对敌穿插分割,各自为战,各个歼敌。连续五日五战,五战五胜,先后全歼国民党第十四军十师三十团全部和师直属队、二十九团各一部,共毙伤敌官兵1525人,我团71位同志英勇牺牲,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沙埔一战的胜利,为我军解放柳州赢得时间,创造了条件。” 从“烽火相关文章”中我们知道:三四五团“五战五捷”的指挥者是团长程国璠和政委尹培良,师参谋长颜文斌随团指导。“烽火相关文章”中还介绍了三四五团三个营的营长:“一营营长吴桂田,二营营长杨俭,三营营长张善恩。”

烽火相关文章”说:1949年11月18日,我团袭击占领古宜镇(三江侗族自治县)后,连续5日5战,5 战5捷。沙埔战斗是5战中最大的一次战斗。” 18日之后是19日,沙埔战斗在24日,这样算来是六天了,不是“五日”。这在时间上与《纪实》的说法不同,《纪实》所说的“五日”是20日至24日。另外,程国璠团长主要谈的是24日的沙埔战斗情况,其它几日所进行的战斗都没有说。程国璠团长说沙埔战斗是从1949年11月24日4时开始的。当他查明山顶村守敌为敌十四军十师三十团一营,他即令二营迅速歼灭该敌。二营很快完成了歼敌任务,并控制了沙埔河渡口。8时在团主力抵达沙埔河渡口时,他对各营任务做出部署:“三营沿沙埔东渡河,切断敌向柳州的退路;一营在沙埔河西强攻沙埔;二营由正面强攻,会合一、三营歼灭守敌;团作战股组织炮兵、重机枪火力掩护部队渡河。”  8时30分,强攻开始,各营很快渡过沙埔河,对敌穿插分割,各个歼敌。而“三营过河后发现敌溃退,大胆迂回断敌退路,至13时,全歼三十团。” 程国璠团长的《沙浦战斗经过》几乎就这么多内容。

作为附录的景楠回忆文章《五日五战,五战五捷》倒提供了一些内容,但也写得十分简约。景楠当时的身份从他的文章中大致看出他可能是团里参谋。他说部队进入广西后,基本是“打一仗走一段,走一段打一仗。”“先后解放了广西边境的古宜镇,抢渡了溶江,歼灭了白匪三二九师一部,并与湘桂黔游击队会了师。在渡江追击残敌中又歼灭了滩头附近的土顽部队,这一仗打得神速,致使三江县大队的敌人在极端狼狈中当了俘虏。”“以后,走马取长安,围歼太平墟,消灭了第十三专员公署,活捉伪专员及保安第五营营长以下官兵218名。连夜继续南追,于24日拂晓,与敌人重新会战在沙埔河两岸。” 之后,该文也主要叙述了沙埔战斗的情况。但从景楠的回忆文章倒可以看出,在沙埔战斗前,三四五团打了几战,如解放古宜镇,抢渡溶江、滩头战斗,夺取长安战斗,围歼太平墟战斗等,这可能就是“五战五捷”中的“五战”了。因为该文说道:“算起来现在已经是打过4次仗,走了4天啦。”24日的沙埔战斗是第5天第5仗。但也有问题:解放古宜镇,是18日,如果从这天算起,到24日,是7天,不是他自己所说的“五日”了;那么“五战”呢?沙埔可以肯定为一战了,其他的排除古宜镇战斗,是不是抢渡溶江、滩头战斗,夺取长安战斗,围歼太平墟战斗呢?可能差不多就是这些战斗了。景楠的回忆文章虽然“五日”没有说清楚,但“五战”还是列举出来了,尽管只说个战斗地点,没有实际战斗过程介绍,更不知道是团里哪个营、哪个连打的?但也不能责怪他,他没有参战,所以只能知道个大概,并不知道具体,能告诉你战斗的名称也是难能可贵的了。至于写三营的内容,景楠的回忆文章也就是一句话:“三营已从左翼插过河向纵深迂回”了。

“烽火相关文章”较之《纪实》,提供了些许新的、具体的信息。比如程国璠团长说18日之后便是“五战五捷”战斗,那是不是可以将19日的战斗算进来,比较《纪实》之说提前了一天,这样从19日到24日,并将其中没有战斗的某一日去除掉来计算“五战”,大致的可以说“连续五日五战”;再比如抢渡溶江、滩头战斗、夺取长安战斗、围歼太平墟战斗是不是应该算进“五战五捷”战斗中来呢?倘若可以,三四五团的的“五日”大约为19日至24日;“五战”大约为抢渡溶江、滩头战斗、夺取长安战斗、围歼太平墟战斗和沙埔战斗等;至于“五捷”那就更不难理解了,就是五战都胜利了呗!然而我必须明确地说:《纪实》和“烽火相关文章”都没有完全说清楚三四五团的“五日五战五捷”,这也真有点奇怪呢?按常理来讲,这是不应该的啊!因为你既然说的是“五日五战五捷”,你为什么又不讲明白是哪五日?哪五战?团里哪营、连参加的?怎么打的而取得五捷的呢? 

由于我们是从张善恩烈士相关的两份材料入手,来认识“五日五战五捷”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三营和营长张善恩的相关情况。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看到三营的一些情况是:进入广西后,三营一度成为团的前卫营。《纪实》说:“18日夜,左路前卫一一五师攻占古宜,歼敌一部。次日(19日)前卫三四五团跑步前进,抢占了珠玉塘渡口,搜索船只,保证主力渡过浔江。这一地区亦很复杂,山形陡峭,溪流密布。带队的师参谋长颜文斌和团长程国璠、政委尹培良也都无法骑马,和部队一起在羊肠小路上步行。追击到下午三四点钟,师侦察队回来报告,前方县城发现敌人保安队。在距县城二三里时,颜文斌参谋长和团长、政委组织干部简单看了一下地形,迅速部署了战斗任务。命令前卫三营从两翼向敌侧后迂回,将其包围。当部队正在行动中,被敌人发现并抢先开火。程团长立即命令全团9门八二迫击炮、4门九二步兵炮和6门六〇迫击炮猛烈还击,两翼部队迅速迂回到位,接着部队从四面冲上去,一鼓作气把敌人打乱,俘虏700余人,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  20日、21日的战斗都看不出三营参战情况。20日,《纪实》只用了“他们”打了一战,“他们”联系上下文,只能知道是三四五团部队,具体是哪个营、连?看不出来。21日,《纪实》只说“两个营一冲上去”,哪两个营也没有说,就不知道有没有三营了?22、23日没有写战斗情况。24日沙埔激战,写到了三营做了渡河准备,每个班都扎了一条船;写到了三营冲渡过河;写到了包括三营在内的沙埔“激战”;最后写的是“敌军一部南逃,三营随即猛追,使得逃敌炸毁一座大桥的企图也来不及实施了。”而“烽火相关文章”主要说的都是24日的沙浦战斗,前面的即19日或20日到23日的战斗基本没有说,只点了一下抢渡溶江、滩头战斗、夺取长安战斗、围歼太平墟战斗的名,三营打没打滩头、长安和太平墟也不得而知。“烽火相关文章”介绍了沙埔战斗团对各营任务作出的部署,其中有关三营的任务是沿沙埔东渡河,切断敌向柳州的退路。在沙埔战斗打响后,三营渡过了河,在沙埔镇进行激战,后发现敌一部溃退,便大胆迂回,断敌退路,也就是说:“三营已从左翼插过河向纵深迂回”了。

至于营长张善恩,也没有什么内容,“烽火相关文章”在介绍三四五团三个营的营长时只说到三营营长是张善恩,仅此而已。但从三营的战斗描述中依稀可见他的战斗、指挥身影。结合在本文开头我列举的张善恩《立功证明书》和《英烈卷》中所评述的文字,可以看到张善恩营长率领三营是一路打来,在五日的五战中并不是闲着的,《英烈卷》说:“他带领的部队五战五捷”,就说明他率三营参加了“五战”全部,而且都打得不错,不然哪来的“五捷”的结论呢?在24日的沙埔战斗,张善恩率三营做了充分的渡河准备,然后一举突破沙埔河,过了河就是一番激战,由于他的任务是“切断敌向柳州的退路”,所以,便率三营“从左翼插过河向纵深迂回”。“敌军一部南逃,三营随即猛追,使得逃敌炸毁一座大桥的企图也来不及实施了。”我还觉得,张善恩率三营不仅仅保住了“一座大桥”,还应该歼灭和俘虏了不少敌军,他的《立功证明书》中这样说道:“没有让万恶的敌人逃跑,最后完成了上级的任务。”没有让敌人逃跑是什么概念?不是歼灭就是逮获敌人嘛。张善恩在“五战五捷”中荣立一大功,说明他在指挥、带领三营作战方面,在歼敌方面,在完成任务方面都是成效显著的。遗憾的是我们从以上的材料中还看不到相关鲜活、生动、具体的内容,而且我们也看不到三四五团“五日五战五捷”的具体的、本来的、真正的面容,三四五团的“五日五战五捷”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啊!

 

主要参考文献:

⑴ 《刘震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第323—234页。

⑵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立功证明书》(1950年8月1日)。

⑶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民政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市档案局编:《南京当代人物大典——英烈卷》:《张善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第315页。

⑷ 李人毅、缪维丝、刘国辉著:《三十九军征战纪实》,白山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第406、408页。

⑸ 同⑷,第406——408页。

⑹ 李人毅主编:《烽火岁月——程国璠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第155页。

⑺ 同⑹,第158页。

⑻ 同⑹,第156页。

⑼ 同⑹,第157页。

⑽ 同⑹,第160页。

⑾ 同⑹,第162页。

⑿ 同⑷  第406页。

⒀ 同⑷,第408页。



建国军人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10-30年代,至今算下来,若还在世的话,年纪最大的有100多岁,最小的也有80多岁了。老部队对于他们而言,是青春,是激情,是广阔的天地!

子弟的血液里,流淌着前辈的梦想、前辈的奋斗……

欢迎子弟为前辈保留记忆,分享记忆!

投稿:siyezidi@126.com


长按图形  赞赏四野子弟


【留言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