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开中研院转行做咖啡师,15年喝过近万种咖啡
自述 黄俊豪
我是黄俊豪,从事咖啡行业15年了,因为英文名叫Charles,一直有做咖啡的教学工作,大家就习惯叫我查老师,算是我行走江湖的一个名字。
从台湾清华大学毕业后,我在中央研究院一家生物医学所做癌症药物的研究。
当时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一个老外,不定期就会买各种不同国家的咖啡豆,有的时候我也会喝上一两杯他做的咖啡。每次的咖啡味道都不太一样?对咖啡的好奇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
放弃研究员的工作,想开一家咖啡馆
研究院的工作枯燥又乏味,想要在学术方面有所突破也非常困难。在实验室工作两年后,慢慢感觉自己好像并不适合继续钻研科学,想开一家咖啡店,但我咖啡做得并不是很好,所以当时就想从咖啡师做起。
确定了想法我就毅然辞去了研究院的工作,决定找家咖啡店上班。我父母其实是很好面子的人,也不会在明面上和我大吵大闹,虽然非常不开心,但也闭口不提。
我心里其实很内疚,父母栽培了我20多年,我却从实验室里出来,从端盘子洗厕所的服务生重头做起。当时心里也有个目标,既然决定跟着自己的兴趣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让爸妈可以为我骄傲。
学咖啡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是会“喝”
我进的第一家咖啡馆叫哈亚咖啡,是台北很有名的一家店,主理人三上出先生是位日本人,他是我在咖啡行业这条路上非常重要的贵人。
当时日本还是全球第二大咖啡消费国,所以日本可以获得非常多最先进的咖啡知识和各地不同的好咖啡豆,三上出先生带我喝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咖啡。
比如说现在很常见的日晒埃塞俄比亚,在那个时候却很珍贵,当时的我完全无法想象,那种入口的干净度,花香水果香,然后各种发酵的酒的风味,超好喝。
冲泡咖啡并不是玄学
2009年,SCAA在美国的安纳海姆举办了一个咖啡的研讨会和展览,也有对应的课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当时没怎么考虑就只身前往了,三上出先生资助了我这次的行程。
咖啡展就和现在国内一些展览一样,最多的就是免费吃吃喝喝的东西,我一进那个展览区域,边上就是一个SCAA的小摊位,放了很多2加仑左右的超大保温桶,上面贴了不同产区的咖啡豆信息。
当时我是觉得手冲咖啡一定比用美式咖啡机做咖啡更好喝的,但是不喝白不喝,我就拿了个小杯子去接着喝了,没想到超级好喝。
那个时候我就在思索,为什么机械化冲出来这么大批量的咖啡也能这么好喝?当然这个结论现在看来还是蛮简单的:品质优秀的咖啡豆配合正确的冲泡参数,出来的咖啡一定是好喝的。
另一个记忆深刻的点是,在那个展览里,我喝到了人生中第一杯单品意式咖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SOE,那真的是颠覆我对于意式咖啡看法的东西,奶咖居然也可以用单品咖啡豆来做,而且能感受到明显的风味。
回国之后,我在哈亚也开始尝试去更精细化地记录冲煮咖啡的参数,尝试制作SOE奶咖,慢慢向国际精品咖啡靠拢。
被誉为咖啡届最难的证书,一次考取
2011年,SCAA和CQI的认证考试开始引进国内,我是第二批去参加的,一直到现在,CQI的Q-GRADER都被称为是咖啡届最难考取的证书。
对我来说,Q证考试最难的一个项目叫“魔鬼水”,会有酸、甜、咸三个味道的水,每种味道又有三种不同的浓度,总共九杯,随意混合,然后你要喝出这杯水里是哪几种味道分别是什么什么浓度混合而成的。
这不仅仅是测试你舌头的敏锐度,你要去思考其中不同味道之间的均衡关系,而且即便是调味最高浓度的水,其中的含量也是非常非常低的。
除了舌头感知的味道,还有气味的测验;考试项目里有个叫做“闻香瓶”的东西,一共36种不同的味道,要在暗房里根据提示去配对两种不同的香气,很有趣。
做COE评审观察员,只身前往非洲布隆迪
2012年左右,大陆的精品咖啡文化快速起步,为了更加开阔自己的视野,我一个人离开台北来到上海。当时上海的质馆咖啡因为拥有海量又优质的咖啡豆,在微博上备受关注,我选择在那里开始自己的第二段咖啡馆工作之旅。
在质馆工作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在内陆咖啡圈工作,很有意思的人,其中一个叫“青蛙公主”的朋友,2011年的时候去了危地马拉做COE的评审观察员,有一次聊天她提起说:“COE是个很有意思的组织,你能在那里认识很多好玩的人,喝到很多好喝的咖啡,我觉得你可以去体验一下。”
COE的全称是Cup Of Excellence,是全球范围内最严谨、客观的咖啡生豆竞赛,每年都会为成百上千各地庄园的咖啡生豆进行长达三轮的打分测试,最终得出排名。
当时还蛮感兴趣的,在拜托青蛙公主写推荐邮件后,2013年我成功受邀前往布隆迪担任COE的实习国际评审。
整个5天的行程里,我大概喝了150支不同的咖啡豆,然后和同批受邀的观察员一起讨论打分,很短的行程里能感受到非常爆发性的成长,当地咖啡那种特有的白花和莓果风味以及柔软的触感,是我从没喝到过的,至今难忘。
成为WBC国际感官评审,全国仅5位
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应该是全球咖啡师都梦想能登上的舞台, 不过我更想做的是WBC国际评审。
想要做国际评审,先要在地方赛区连续两年担任评审。2014年的时候,是中国第一年开启WBC国际评审的考试,当年除了中国以外,亚洲很多其他国家也有人飞来考试,当年参加考试的人全军覆没,记忆深刻。
WBC的国际评审考核要求很高,除了咖啡的专业知识外,英语口语能力、感官敏锐度、评分逻辑,甚至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都需要纳入考核指标,考试现场就是模拟世界赛的比赛现场,代入感很强。
WBC评审资格除了考试难度高,每年国际比赛前,在抵达比赛的国家后,所有评审还需要再集中考核一次,不通过的只能打道回府,明年再来,而且评审资质仅保留3年。
2014年失利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反复观看世界赛的录像,更多地和国际评审交流心得,熟悉整个世界赛的流程细节,终于在隔年的考试中顺利获得资格。
咖啡小白推荐标准:喜不喜欢酸
常常会有朋友问我:“查老师,可不可以推荐一些咖啡?”其实很多刚接触咖啡的人,会陷入一个对于咖啡豆产区的错误认知中,其实我们应该先从喜不喜欢酸入手,这是最直接的。
如果喜欢酸,就选颜色浅的咖啡豆,不喜欢酸就选颜色深的咖啡豆,先把这件事定下来,再慢慢去拓展不同产地不同处理法的咖啡豆,这样会比较好。
适合新手的家庭咖啡冲泡法
在家做黑咖啡会比较方便,我会推荐用手冲的方式来,电子秤和温度计很重要,如果没有温度计和电子秤,你就会无法记录每一次的参数,就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味道。
相比于滤纸,我会更喜欢用滤布做手冲,一是因为环保,每次用完洗干净下次还能用,二是因为滤布冲出来的咖啡,醇厚度和风味完整性更好。
冲咖啡的水用90-93度左右,如果你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比较深,水温就可以再低一点点。
我自己发明了一种叫“金龙鱼”的冲咖啡方法!金龙鱼的slogan不是1:1:1嘛?我这个方法分三次冲水的量也是1:1:1,适合新手。
粉水比1:15,20g的咖啡豆总共加300ml水,先加100ml,等30秒再加100ml,再等30秒加最后的100ml,加水的方式就以打湿所有咖啡粉为目的,非常简单。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咖啡的乐趣
因为我一直有在做咖啡的培训,所以能接触到很多国外的咖啡老师,其中有一个深入合作的老师叫JAMES HOFFMANN,他当时写了一本叫做《世界咖啡地图》的书,刚好他在内地做活动,又刚好内地有人拿到了这本书的版权。
他们就问我能不能参与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其实对于国内的很多咖啡爱好者来说,通过书籍学习知识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所以当时没怎么思考就同意了下来。
在这本书之后,我和中信出版社就熟络了起来,后面还陆续翻译了好几本国外非常优质的咖啡书籍,想让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咖啡的乐趣。
可以为了咖啡去旅行的城市
如果推荐三个可以为了咖啡去旅行的城市,我会推荐上海、台北和广州。
上海的开店速度巨快,无论什么时候来都能找到很多超级新的小店,而且上海喝咖啡的客人也会与时俱进,同一家店很难用一模一样的做法去满足明年的客人,所以每家店每个时间段呈现出来的东西都会不一样,超有趣。
台北的话有很多世界级的咖啡师冠军,然后也有很多开了超级久的小咖啡店,比如我之前工作的哈亚咖啡,就已经开业20年了。
广州的咖啡更贴近日常,价格不贵出品稳定又随处可见,你喝完咖啡转角就可以吃个肠粉,然后隔壁又可以去喝咖啡;不过我有一段时间没去广州了,听说现在广州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很特别的咖啡店,还蛮期待下次去的。
查老师的咖啡Tips:
1. 想入门咖啡的话,买本《世界咖啡地图》吧;2. 自己在家冲咖啡:电子秤&电子温度计,比什么都重要;3. 去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多跟咖啡师聊天,一来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再者,咖啡师都很寂寞的,很乐于跟大家分享咖啡想法的;4. 磨豆机是最值得投资,也最需要投资的设备,翻译成白话:往贵里买!5. 一次点两杯咖啡一起喝,更容易学到新东西,如果没人可以约,可以找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