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一二三,一个酷爱中文、用中文写作的日籍作家,她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上世纪80年代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新井爱旅游也爱美食,更是一个能以美食为切入点,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的行家。“会讲中国话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说能写,而且写得好的,只有罕见的新井一二三”,美食家蔡澜曾经这样评论。
今年,新井一二三在国内出版了第二本关于美食的专著《这一年吃些什么好》。在书里面,她以季节时序为章节,书写了普通人一年到头,四时的应季美味。这些文章写于2019年,在新井看来,这本书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疫情发生前的平常生活的记录。
8月,我们电话远程采访了身在巴黎的新井一二三,她同我们分享了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求学旅行、用中文创作美食散文以及疫情后的生活与新思考。
上世纪80年代,我在早稻田大学读书。当时每个学生都要选修一门第二外语,在中德法俄四种外语中,我选修了中文,一开始学就喜欢得要命,简直跟一见钟情一样。最初吸引我的是语调,因为之前我从来没听过有一种语言是有声调的,而中文里有四声。当时老师用卡带还给我们放了一些中国的音乐,就感觉非常好听啊,所以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中文。差不多学了一年以后,我可以开始慢慢看中文的文章了。当初看的主要是一些五四文学,鲁迅、老舍、巴金那些文章,鲁迅的短篇小说看了很多,《药》、《祝福》、《故乡》都读过。中文书上全是汉字,不像日文还会有假名,我觉得中文方块字非常美丽,因为非常喜欢中文,那个时候,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光在大学里面一个星期上两堂中文课是不够的,他劝我晚上再去夜校补习,所以我每周还会去夜校三次,每次补习两个钟头。那时我还没去过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大概只有大熊猫和万里长城。大熊猫的印象特别深,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中国送来了两只大熊猫“兰兰”和“康康”,当时我还是小学生,和家人排了很长很长的队去上野动物园看它们。“兰兰”和“康康”,我想,我这一代的日本人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两只大熊猫的名字。1982年夏天,到了大学二年级,我有机会去北京进修了四个星期的汉语。在进修结束后,我计划了一个三四天的小旅行,去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方。当时对上海南京路的印象特别深,有很大的百货公司,而且还卖牛仔裤,当时在北京是还没有人穿牛仔裤的,上海给我的感觉是更时髦,经济也更发达。198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觉得只在日本读书,对世界的理解会不足,我想最好还是能够去留学。所以,我重新报名参加了中日友好协会的留学奖学金考试,再一次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第一年在北京外语学院,第二年转到广州中山大学。每次放假,我都会一个人去外地旅行,从北到南,去了很多城市。中国人很热情,特别好客,到哪里都会有人愿意跟我聊天,如果我会有什么需要的话,大家也都很愿意帮忙。我去过当地人的家吃饭,甚至还参加过陌生人的婚礼。其中,最难忘的是1985年除夕,在一辆从杭州开往福州的长途列车上,我在餐车上,和列车长还有她的家人一起过年。当时只有我一个客人,因为其他中国旅客都已经下车了。我还记得列车长走过来跟我说:“外国旅客,你要不要来餐车跟我们一起过年?”。餐车里已经准备了很多大菜,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像是童话里会发生的事,或者电影里面发生的小故事呢。
在中国生活两年,我最难忘的季节美食是冬天北京吃的涮羊肉,因为在日本很少吃到羊肉。冬天的北京很冷,气温都是零下10度,大家穿着棉大衣,戴着帽子,削好的羊肉卷都是冷冻着的,用筷子夹起来放在火锅里面涮一涮,很好玩,就像是玩游戏似的,我最喜欢拿它沾上芝麻酱吃。回到日本,我最喜欢的也是冬季,大概是出身在冬天,还有圣诞节和元旦的缘故。对日本人来说,元旦是最大的节日,要吃传统的日本菜;圣诞节吃西餐,也有很多人过这个节,所以从12月到来年1月,吃到的东西比较丰富,跟朋友聚餐、见到家人亲戚的机会变得更多,留下的回忆也很多。
最开始想写这本饮食专书,一方面是因为我之前只出过一本《欢迎来到东京食堂》,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从食物聊起。于是决定每个月写八千字的饮食散文,过了一年就能足以写出一本书。
因为每月都会写,那么自然就能表现出季节感,也自然会谈到日本的传统节日等。
▲
入夏,冷荞麦面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也是想以食物作为主题,从对某种食物的记忆作为切入点,谈到当年故事。文章真正要谈的是人生。
这些回忆中,我最想念的还是已经离世的家人,我的父亲和外婆,以及他们从前做的美食。
日式“炊込饭”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个季节加入应时材料的限定版,松茸饭也是“炊込饭”的一种。
▲
冬天海鲜最好吃,椪醋鳕鱼白
我父亲年轻时是做寿司的的厨师,最开始他在我爷爷的寿司店里工作,后来改行了,但在我们的小家庭中,爸爸有时还是会做寿司给我们吃。他的生鱼知识非常丰富,料理技术也特别高。日本“土用丑日”吃鳗鱼饭的习俗最早起于18世纪,由平贺源内创作的歇后语而来,新井在书中回忆儿时吃过的鳗鱼全部来自新宿的鳗鱼店“登亭”。2009年,也是个冬天,爸爸一直住在医院,我每天都会去看他,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教了我寿司非常具体的做法。在此之前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我只吃过爸爸做的寿司,也专门看他做过,但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爸爸在离开前,要我记住他的技术,继承他的回忆。所以他不在了以后,我代替他在家里做寿司给家人吃,有时候我的兄弟姐妹或者我的母亲也会来吃,我们就会从寿司谈起,谈我们关于爸爸的回忆。
▲
元旦吃的年菜
我对外婆的感情也是这样,小时候每年元旦,外婆都会给我们做一些糕点甜品,所以现在每年到了元旦,我就自然会想起外婆还有她做的食物,这种回忆我现在也经常跟家人与孩子们分享。所以对我来讲,食物其实跟回忆与感情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回事。现在,马上就要秋天了。原本在秋天的庙会上,庙会主办方会分发一些免费的食物给大家分享,其中梨是一定出现,它也是秋天的时令水果。现在庙会取消了,梨虽然可以买来在家里吃,但已经有两三年没有跟那些朋友们一起吃过了。梨对我来说,不仅是食物本身,也是跟别人在一起的回忆。
▲
梨、柿子、葡萄被称为日本秋季的“三大水果”
在东京,因为疫情,出去跟朋友聚餐的机会减少到几乎消失。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吃饭的意义其实不仅在于摄取营养,而且在于促进人际沟通,交换感情等等。外头很多例行活动,如春天赏樱花,秋天社区举办丰收节等,已经连续取消了三年,生活中的季节感变淡,叫人担心不少传统文化活动不能熬过疫情而自此消灭。
同样,因为疫情,我已经差不多有三年没能出国旅行了,可我还是总想着去很远的、很不同的地方看看,所以最近我去了欧洲,过去整个八月都呆在巴黎。早饭,我会去住处附近装潢华丽的面包店解决,在那里想着选择法棍好呢,还是可颂好呢,真是挺开心的烦恼。中午在餐厅吃得比较多,也会从外面买材料回来在厨房里弄,很方便。我们所住的蒙马特地区有肉店和鱼店,有次从鱼店买了乌贼用蒜末和橄榄油炒一下,蛮好吃的。新井在书中提到“从小都懂得欣赏鳕鱼的皮质和味道”
巴黎的餐馆种类很多,晚餐的选择就更多了。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在面对英法海峡的港口城市勒阿佛尔(Le Havre)吃的海鲜——生牡蛎、水煮海螺、奶油青口、熏鲱鱼......都特别新鲜美味。在法国吃到的生牡蛎
疫情后,日本有许多老字号小餐馆都关了。这些小餐馆的老板年纪都很大了,70岁、80岁都有,他们的第二代儿女也不太愿意继承,因为不是很赚钱的工作。疫情之前已经是很勉强地在维系,疫情之后,因为禁止营业、禁止堂食,真的没有办法继续,很多人都说是认命了。我在书里提到的那家始创于1910年、开在地下二楼的新宿中村屋,也关掉了。
通过疫情,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以后要谨慎选择写下来对自己对世界都有意义的题目。对我来说,对读者有用就是有意义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用中文写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章,最初很少有中国人来日本旅行过,他们吃过的日本菜种类也不是很多,所以我写的很多人都觉得比较新鲜,很有用。现在我会想,很多中国人都来过日本旅行,他们都吃过日本菜了,那么他们现在想知道什么,我给他们写了什么,才能够让他们觉得看新井一二三的文章有用呢?想到我已经走了很多路,也看了很多事情,所以我要给年轻人就写下一些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会有用的东西。如果写了一句话,能有好几个人都有共鸣,共同引用,那我就觉得这个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吃饭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每一顿饭里,我都投入了许多心思,里面还有我的思想、经验与回忆。通过在文章中与读者分享这些生活中美好的小事,把对谁来讲都不容易的人生过得开心一点、快乐一点,也就是我写作的意义了。
美食台招人啦!如果你爱吃、懂吃、又愿意和我们一起奋斗,就投递简历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