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0后夫妇波波和小放回到了家乡湖北广水。他们就地取材,将粘土、沙子、稻草,搓成土球,塑成小屋。
波波一家居住的土团小屋
两年之后,造价仅2万元的小屋破土而出,它造型可爱,有上下两层,还有大跨度的异形窗户,内设的自然空调,让家里冬暖夏凉。除此之外,他们还陆续建造了春天用来育苗的穹顶暖房和更大的活动空间土团教室。
用于育苗的穹顶暖房
在这里,春天育苗,夏天制皂,秋日种树,冬日做土炕……“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几千年前的《击壤歌》,唱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波波还坚持朴门永续理念(主张生态的、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一家人的食物大部分靠自给自足,栽种,培育,用土团烤箱烘焙,一个月10人食材补给开销1000元上下,吃得清淡又健康。在土团小屋里生活了两年后,今年年初波波选择离开出去看看,在一些生态社区项目中帮忙盖土团房,身体力行地让更多人亲近自然和理解可持续的环保理念。
以下是波波的自述:
我叫尚剑波,今年29岁。大学毕业之后,我在汽车厂实习了一年,也做过有机农业,又辞职做了一年潜水员,每天喂鲨鱼。我不知道自己想怎么生活,迷茫之际脑海里浮现起小时候那种爬树、掏鸟窝的自由自在的画面。
正好,我的爱人小放和我提起了东南亚的生态社区,我又接触到了朴门永续理念——由Permanet(永久持续的)、Agriculture(农耕)和Culture(文化)三个单词组合而成。所以我们就一起去拜访了泰国的盖娅学校,他们专门研究人和自然如何重新联结。那里有一对夫妇,花了6年的时间把一片像荒漠一样的沙地变成了一片森林,我觉得特别震撼。于是四年前,我跟爱人小放一起回到家乡,决定用土造一个小屋,并在这里生活。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人和自然是分不开的。这个区域大概占地75亩,有7个自然建筑(包括在建)、池塘和农田。
土团小屋的建造,是纯手工,没有机械的,差不多跨时两年完成。因为疫情,2020年夏天我们正式搬进来,现在一家三口已经在里面生活了一年多时间。
用土建造并非易事,我都是就地取材,沙子是骨料,稻草是筋脉,粘土是血肉。那些踩出粘性的混合物,先借塑料布的帮助折叠成大春卷,再被分割成一团团土球。小放是学艺术的,所以当时让她来设计。她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完全颠覆了力学结构,虽然好看、梦幻,但是造不出来。技术性的东西我比较感兴趣,所以算是我俩一起设计完成的。
土团小屋内景
土团里的稻草和沙子会起到拉接作用,所以到最后,整面墙都是铆在一起的。利用土团这个特点,我们做了一个椭圆大窗和一个大跨度的开拱墙,这是传统生土建筑里很少敢做的。
土团小屋自带置物架
生土建筑有很多种,土团最大的不同,是它能够做出特别有机、漂亮的形状。小屋里很少有柜子、家具,因为建墙的时候就把它考虑进去了。我们会在墙壁上凹进一块,准备放书、放一些小杂物。
用捡来的树枝做的扶手
我们的土楼梯完全可以用木楼梯来代替,两三天就能完成了。但我们想更极致,因此整个楼梯都是用土团堆出来的,耗时非常长。楼梯的扶手也是去附近村里,找别人不要的、不成材的木头捡回来。
因为二楼是一个阁楼,采光比较差。我们就在墙上做了很多的小圆窗,把啤酒瓶割成两半,放在墙里面做透光。同样的面积,分散式的采光,效率会比单独的大窗高很多。
很多屋顶必须用复合材料防水,但我想挑战茅草屋顶。自然材料总是最温馨、亲切。很多人觉得茅草脆弱,其实只要选好材料,编制得当,它防水防火又保温,寿命能到70年。
一种是地热交换空调,也叫自然空调,通过地下管道延伸到室外。夏天室外有40度,但地下2米只有25度,经过地热交换之后,房间的温度会比外面低10度,也不会干燥。冬天我们做了一个火箭炕,它燃烧得非常充分,很少有烟,可以通过给沙发加热,让整个房间变暖,湖北冬天零下的时候都完全没有问题。
大家怀疑土房子到底能不能住人,会不会很危险,实际上,这是我们脱离自然太久了。
改良过的夯土建筑,其实可以达到钢筋混凝土1/3的强度和硬度。而且我们的土墙特别厚,按100年受风雨侵蚀2.5公分的速度,就算不做防水,100年也几乎没有影响。整个土团小屋的材料成本,我们花了大概2万块钱,前后参与的有近百人,他们都是来自城市的志愿者,加入我们来体验不同的生活。一打开土团小屋的门,迎面而来的是自然生活带给我的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早上耕种的时候,会一起唱的《击壤歌》。几千年前描绘的场景,跟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像。
我们的饮食整体少肉,偏向吃素,比较清淡、健康。夏天我们有西红柿、黄瓜、茄子,到了冬天,有白菜和野青菜。一个星期可能花半天的时间管理菜地,一年四季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自给自足了。
我们还做了一个土团烤箱做烘焙,大家发挥创意,烤披萨、烤面包、做小饼干、小零食,都挺有热情的。烘烤出来的披萨最受欢迎,冒着热气和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我们还用自己种的小麦磨面粉,它自带新鲜面粉的香味,做出来的面条、包子特别香和好吃。有时候我们还会外出采蘑菇,收野菜回来吃,食物成本挺低的。今年我们自己也种了800棵果树,大概30种。我们想尽量让它多样化。有梨子、桃子、杏子、橘子、苹果、柿子、板栗树等等,我都说不上来。
喜欢吃桃子的昆虫,可能不喜欢板栗,因为板栗开花会有味道。把这两种树放在一起,虫子就不来了,能尽量减少病虫害。
我们有一种叫扫村的活动。谁家没人住了,但果树成熟了,我们就拿一个篮子,空手进村,出来的时候果子就把袋子全都装满了。食物之外,一些日用品也都自己做,比如手工茶籽粉、沐浴露和肥皂。
附近山上很多的油茶,我们把油茶拉回来,制成茶籽粉。这几年一直在用这种茶籽粉洗碗,去污能力特别好。排到池塘里,也不会对水质有污染。我们现在的存款大概就是几万块钱,没有赚钱的压力。大家很少注重打扮,几乎没什么成本。上次去买衣服和日用品,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
去年,自从有媒体报道后,我的土团小屋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有很多游客慕名来打卡,仿佛要把这里打造成旅游景点,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我也觉得自己有些闭塞,需要新鲜血液和知识的灌溉,各种因素汇集在一起,促使我决定出去看看,这又是一个从0到1的跨越。
我去到不同的城市开办土团工作坊,参与和帮助一些生态项目的建设,还有教孩子们做一些迷你的土团建筑。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到杭州的一个生态村,那里招募了二三十个对探索自然生活感兴趣的年轻人。三天时间里,我言传身教,给大家介绍自己盖栋房子前需要有哪些基础常识,提前做哪些准备,并带领大家亲身体验整个过程。
最后一天的篝火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谈天说地,在跳动的火光和愉悦的氛围中,我极受感染。土团成为了一种载体,将那些对自然真正热爱的人连接在了一起,建造的过程中又能看到每个人闪光和独特的一面。我有时候觉得,现在大家离自然越来越远了,变得越来越不谦卑。
城市的工业文明,它已经走到了一个巅峰,现在人跟自然越来越割裂。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我们吃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有人会回答从超市里面来的,那超市里面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是飞机运过来的,那飞机从哪里运过来的呢?事实上,很多东西大自然已经给我们了,我们唯一要学的,就是怎么去跟它相处,创造一种低耗能、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东西。
在我们的传统城市文明体系中,大部分人像温室的花朵一般生活了20多年,对真正的大自然一无所知。如果对大自然感兴趣的话,不一定刚开始就去农村生活,可以先放下手机去爬山或去村庄参加2~3天的体验营,慢慢接触自然。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我都比较推崇小而慢,小而慢的东西,是更有序的。其实大自然是富裕的,它是很无私的,只要我们懂得合理的取舍。
我一直觉得,最简单的东西,才是最幸福的东西。
美食台招人啦!如果你爱吃、懂吃、又愿意和我们一起奋斗,就投递简历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