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归来后发热、头痛、呕吐、腹泻……这是肿么了?小心是……
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这种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没听说过呢
有,关系大着呢
目前认为蜱可能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人后,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或者通过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毒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导致传播。
因此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如果家中有亲人因患发热伴而住院,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及分泌物并减少探视。
该病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这种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需要特别注意。
我省每年4-10月份为发热伴的流行季节,高发地区为:六安、安庆、滁州、合肥和马鞍山。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
如果要去野外的话,怎么才能防止被蜱虫叮咬而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呢?
01
远离野草灌木
首先应避免在蜱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
02
做好个人防护
做好个人防护,专业的防护要做到“五紧”,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在林中穿行应带帽子。
03
检查衣物
户外活动后要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
04
涂抹驱避剂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人群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05
检查身体
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万一被蜱叮咬了该怎么处理呢?
被蜱叮咬后也不用特别惊慌,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处理越快越好,用尖头镊子,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然后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不要扭转或猛拉,不然蜱的头部就留在身体上了。如下图。
蜱叮咬后可以用肥皂和温水清洗皮肤,同时洗手,如有条件,可以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被蜱叮咬后很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该怎么办呢?
并不是每个蜱虫都带毒,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才会发病,如果被蜱虫叮咬后2周内出现:
1.发热,体温超过38℃,特别是高热不退;
2.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或关节痛;
3.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应该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你的活动史或叮咬史。
重要提示
发热伴急性期病人
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
要注意预防
人际间的传播
1病例隔离与管理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
2
医务及陪护家属防护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
消毒处理
①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的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②血液等污染物的清理与消毒:病人排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用专用容器盛放,按1:4比例加含有效氯10000-20000mg/L的消毒液并放置2小时,按医疗机构的污水排放进行处理。
4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来源:安徽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