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木书香||陈潭:让思想运转起来

邓伟 南方治理 2024-06-27

陈潭:让思想运转起来

 

“湘粤从教廿五载,三尺讲台满是爱,粉笔有灰心无悔,桃李不言春常在”。自1992年本科毕业留校执教至今,人生教业已然跨越了第25个年头。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师友的教导、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增长伴随着一生的成长。感谢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和广州大学,教学的繁忙、学术的深究和人际的历练累积了一生的财富。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和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一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的经费支持,谨以《寻找公共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寻求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记录曾经流逝的岁月和辗转的时光。

虽然随着工作单位和生活地点的变换,学术兴趣和学术关注点发生了些许的转移,但不变的是一个公共生活观察者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学术写作是变革时代的思想记录,是突破学科边界开展问题研究的知识生产。我们知道,知识是宏大历史场景中的文本叙事,是感性实践的理性之纬,是人类文明的智慧之源。知识是高贵的,因为它不断地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添加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许多学术从业者本着虔诚的心态效忠着知识并以知识的生产、占有和享用而自豪。

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学术是高贵的,但它并不妨碍自身的改良。学术是世俗的,但它并不远离真理。学而为术,学而有术,学而为述。学术需要不断地输入,跟踪前沿、掌握态势、借鉴方法,不论何种方式的阅读自然必不可少。学术必须突破现有的学科格局和知识边界,只有放大容量持续输入的学术才是识时务的学术。学术是个性化的思想张扬,学术需要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的气度。同时,学术也重视输出,学术立功、立德、立言之功效自古到今仍不失色,而没有产出的学术只能“养在深闺人不识”。我们编辑的《南国政治学人文库》既是对个人求学、为学历史的时段性保留,也是企图寻找对时代、社会开展一种集体表达的尝试性记载。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真正的学术需要正直、勤奋和才情。只有正直的学术才能达致真理的追求,才能展现道德的文章。只有勤于思考、勤于阅读、勤于写作才能创造令人称道的学术产品,辛勤的耕耘才能结出壮实的果实。同时,学术需要才智、需要激情,有才情的学术才是充满雨露滋润的学术,才能共筑有容乃大、引人入胜的幽雅智业和科学殿堂。学术需要思想,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创造。学术既非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亦非麦当劳式的文化快餐,而是令人咀嚼的文化小吃。学术既能出世又能入世,它要求思维抽象、话语简洁、方法新颖,它也要求必须服务大众、贴近现实、关怀社会,没有标的、没有市场、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术焉能成为真正的学术?为学不易,似乎成为了一条学术人可接受的学术公理。

在由大众传媒技术和城市话语霸权导入的快速阅读时代已让喧嚣的都市似乎失却理性、偏离人性之时,饱含专业精神和理性声音的及时介入和有效传达显得多么难能可贵。一批逐渐走向中产、极富小资情调的市民们忽然发现变革时代的转型中国有太多的问题需求解答,于是公共问题的判断、公共事务的评说、公共政策的分析、公共管理的思索必然需要借助权威的视点,专家的评判和理性的透视便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供给。我们悄然发现,知识消费市场中学术的介入是供求关系和市场逻辑的应然,学术与媒体的嫁接将不断地促推知识消费的平民化和公共化。到今天,惟有两条才是学者的真正的使命和任务:一曰思考;二曰批判。只有入理的思考,才能展现学术的逻辑和知识的力量;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彰显社会的危机和学者的责任。

我们认为,当下的社会是一个需要表达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寻求逻辑建构的时代。在一个公共文化欠缺和公民社会不成熟的国度里,知识人基于公共事务或公共领域的失语与缺席是无助于社会发展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社会不负道义责任的犬儒主义行为。社会需要知识,时代借助于学术。在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里,知识人的学术魅力以及饱含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公共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寻找公共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寻求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汇编的主要是在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执教时的学术“涂鸦”,明显带有个人学术成长的稚嫩印记。相当多的文章发表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类相关期刊上。感谢学术期刊编辑们对于鄙人文章的不吝、支持和厚爱,让一个智识愚钝、商数一般、度数不高的从业者能够相对轻松地在这个学术江湖里“谋食”和“行走”。

感谢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严强教授对于鄙人的经常性教导和持续性支持,一些文章不免闪耀着他的学术传承和光辉思想,也感谢他为《南国政治学人文库》丛书所作的精彩序言。他的儒雅与睿智仍然是我等学术粗人的思想坐标,他的指点与教导仍然是我等不断前行的指路明灯。

感谢父亲陈宗才和母亲肖发弟,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和对子孙后代的牵挂是他们最近的“功课”。父母的高寿和健康,让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打理在他们眼里看来所谓儿子的“伟大事业”。他们仅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家族私塾的教育经历,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苦难记忆永远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感谢夫人程瑛博士和儿子陈童语,家人的支持一直是我奋斗的源泉和力量。从岳麓山下的赫石坡、湘江边上的黄鹤村到麓湖边上的登峰街,从坐我腿上看动画到自己占座打游戏,随着儿子的坐标轴不断增高和父亲的立体感不断增强,父子的占座博弈从没消停,但这不并不妨碍父子两人的共同成长。

感谢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他们的好学和勤奋让始创于2004年的草根学术部落“斯为盛学社”展示出思考的天性与合作的欢愉。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用他们所受到的思维训练开展他们质朴的工作,并能持续地对鄙人的学术工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感谢研究生卢捷同学开展的辛苦的前期编辑工作,也感谢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东琳博士对于部分文章在中南大学就学期间的早期编排。

感谢多年来一起共学共事的同窗、同事、师友。尽管与我同学、同事不一定是光辉的舞台呈现,但一定是人生戏剧镜头中某段特殊的片花。正直坦诚、吝啬交流也许是鄙人的为人程式,但肯定不是人生技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一个积极进取、和谐高尚的学术社区和育人家园,同事们对我的包容和支持让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行。我们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铺就集体书写的绚丽篇章。

感谢丁春晖先生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编辑工作是项技术活,也是项辛苦活,编辑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却不容犯错的工作,这些文字的出版无疑耗费了他们许许多多的心神脑力、拆散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闲暇时光。

对于生活在学术地理边缘的学术边民而言,我们深知,学术并非名利场,学术需要高尚者寂寞而又孤独的探索,学术研究需要勇气,学术从业者需要一如既往的公共责任和人文关怀。                                            

2016年夏于广州大学小谷围校区


(来源:《寻找公共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寻求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  的后记;作者:陈潭,广州大学教授;编辑:万木学堂。题目为编辑所加)


  

严强:政治学有望再度成为显学


       在当今中国,存在两个不争的事实,支持和呼唤着科学的政治学研究。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经济变革、经济发展顺利时,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唱主角的;而当经济变革、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仅仅靠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就不行了,需要的是其他领域的知识及其生产者,尤其是政治学和政治学家。

      第二个不争的事实是,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造成的庸俗政治曾一度使得正直的人们对政治和政治学厌恶、冷漠的时期已经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滞后的政治改革才是经济改革不易深化的重要原因,任何有志于对中国总体社会变革作出客观、科学的解释、设计和预测的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政治领域、政治生活才是他们需要特别关注和研究的方面。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活出现了,研究政治和政治学的兴趣明显增强了,政治学有望再度成为显学。

       在当今的中国,政治,也只有政治才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总体社会变革、开放、转型、复兴的钥匙。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大的总体社会变革,都是由政治领域、政治生活的变革为先导,又是以政治领域、政治生活的创新发展为后盾的。中国总体社会的改革、开放、转型和复兴也不例外。

       虽然经济学家们特别看重经济领域、经济生活的革新在中国总体社会改革、开放、转型和复兴中的基础作用,但是,不充分估计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领域发生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经济领域变革的先导作用,就无法对这场举世瞩目的大变革的发生做出客观科学的解释。因为没有对文革政治的断然否定、没有对阶级斗争政治的决然摒弃,以实践标准讨论为内容的思想大解放就不会出现,后续的经济领域、经济生活的改革、开放也不会出现。

      虽然经济学家们喜欢从经济领域、经济生活中寻找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动力,甚至有的人试图将政治变革撇在一旁,谈所谓的纯经济改革。但是,不充分估计当代政治中民主和法治的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看不到正是政治领域、政治生活变革的迟缓,成为全面制度建设中的短板,从而极大的阻碍了总体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推进,就无法正确的设计和确立持续深化改革的战略。因为政治生活嵌入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之中,政治说到底不仅影响着资源的配置,还决定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权威性分配。总体社会的改革、开放、转型和复兴,最终都避不开、绕不了彻底、真实的政治领域、政治生活的变革。


      看不清政治生活在总体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懂得甚至轻视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固然是一种欠缺,但是,仅仅重视政治的效能和政治学研究的作用并不等于完全解决了政治学研究的问题。在这知识领域中只有善于研究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有不少政治学家已经讲述过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但我认为,在这些众多的方法、技巧和途径中,关键的也是最为基本的是两条。一条就是研究政治学要服务于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要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努力创造出让民众能够知晓、喜闻乐见并加以利用的政治学知识。因为在政治领域中活动的是万千上万的有着不同政治权益和政治诉求的公众,政治过程的因果联系和内在规律并不是那个有权势的人事先规定的,而是如恩格斯所比喻的是无数分力按照平行四边形的法则汇集起来的合力。所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普通的人民和民众才是政治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要科学的理解政治,将政治学变成科学,就要把政治学变成能够被多数人,特别是普通民众所理解、所运用的科学。政治学曾经是少数人垄断的知识门类。政治学要获得发展,既需要将其从少数政治精英的手中解放出来,也需要将其从教条式的、学究式的政治学课堂里解放出来,成为普通民众手中的知识武器。

       另一条是政治学研究要服务于中国政治的变革与发展。有些政治学研究者误把西方的政治学理论视为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强调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要套用和服从西方的标准、概念和原理。有些政治学的研究者则片面夸大中国政治的独特性,强调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要坚决拒绝和排斥任何西方的东西。站在这两个极端上是断然无法对中国政治学作出科学的阐释、概括和预测的。中国的政治是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组成部分的具体政治,坚持联系中国政治的具体实践,梳理中国政治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变革,阐释中国政治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概括中国政治运行、变迁和发展的规律,由此产生的政治学知识必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它既能为人类政治学知识的增长与完善贡献力量,又能为中国政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撑。

       政治学研究不仅是一项充满理性的、理智的事业,还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志业。著名政治学家霍布斯一方面将人看作是有理性的、“大自然”最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进一步将国家看作是人运用艺术才能创造出来的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人只有和包括国家在内的政治生活打交道时,才能逐步学到精致的艺术。与霍布斯持相同见解的政治学家詹姆斯.哈林顿也指出,根据法律或古代经纶之道来给政府下定义,它便是一种艺术。通过这种艺术,人类的世俗社会才能在共同的权利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并且得到保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从更高的层面强调政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比如列宁就明确指出过,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现代政治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政治设施、机构的设计和建构上,还表现在政治生活的治理上。人类曾经长时期处在对抗争斗的政治、暴力统治的政治、随心所欲的人治政治之下。这种残酷无情的低级政治正在离我们而去,虽然某些政治制度、少数的政治精英还在思维和行动上对其留恋不舍,其残余的力量还会顽固的产生作用,但是,和平、变革与发展的政治,互通、协商与和谐的政治已经成为人类期望和追求的目标。暴力政治、统治政治需要的是对权力的支配和掌控,和谐政治、协商政治需要的则是艺术性的治理。 

       由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构成的现代政治生活大厦是要靠人依据政治生活的内在规律来设计、治理的。政治设计需要艺术性,政治治理需要艺术性,政治学研究必须具有艺术性。这种政治学研究的艺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尽量展现现代政治生活的艺术性特征,包括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设计、建构和运行的艺术性,国家治理的艺术性。二是要尽量艺术性的设计政治学研究的过程、方法,艺术性的展示政治学研究的成果与知识。

     《南国政治学人文库》是青年政治学人共同的政治学术家园。这里将聚集一批充满活力、没有多少教条束缚、敢于创新的政治学的研究者。这也是一片沃土,许多关于现代政治生活设计、建构运行和治理的真知灼见会像幼苗一样从这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一学术家园,这片沃土,只要好好照料,定会收获一批批丰硕的果实。


2016年春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来源:《南国政治学人文库》总序;作者:严强,南京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编辑:斯为盛学堂)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南国政治学人文库》系列

《寻找公共政策的制度逻辑》(陈潭著)

《寻求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陈潭著)

《寻找公共领域的意义世界》(胡晓著)

《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形成研究》(刘杰著)

《巴黎公社的民主试验及其当代意义》(李妲著)

《马克思国家学说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伍小乐著)

《跨越“塔西佗陷阱”》(史海威著)

《通往正确之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韩和元著)

《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研究》(刘显利著)

《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研究》(雷石山著)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彭东琳著)

《意义世界的构造:马尔科塞新人本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刘兴云、石小娇著)

《国家、资本家与工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再研究》(王霞著)

《理想与现实之间:美国的对外政策研究》(沈本秋著)


南国微课学堂  岭南学术道场


从“万木草堂”到“万木学堂”,岭南一脉,万世师表,砥砺学术,经世维新。搭建零壁垒教学平台,延展无缝隙课堂半径,“万木学堂”乃陈潭教授岭南学术传习所,为岳麓山下草根学术部落——斯为盛学社和斯为盛学堂之姊妹篇。由广州大学中国政务研究中心、大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编辑部、《公共管理教育评论》编辑部联袂支持。

免责声明

本学堂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所用,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