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线学堂
其他
数字教育||王国成、陈潭:重建文科:超越传统的计算社会科学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计算思维及其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作者信息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原文信息本文刊发于《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3期,第19—28页。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期转载。摘要计算思维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用工具与必备技能。随着当代科技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思维从科学思维的一般范式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从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视角不断丰富和拓展计算思维及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宜深化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应用计算思维,以便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和提升新时代的思维认知能力;通过对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及作为计算思维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结合的样例分析,探讨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贡献,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创新,努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和新文科教育。关键词新文科建设;计算思维;计算社会科学❖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为鲜明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引领人类社会迈入一个全新的数智时代。这个时代大大推动和改变着科技进步、产业应用和生活方式,也丰富了人们对计算思维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同时也使人类对自身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思维认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知识的积累、传授和创造,以及为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和人才成长、新文科建设等创造了良好契机。一、计算思维:人类科学思维的一般范式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称为当今科学思维的三种基本思维范式。计算思维产生和凝练于人们对自然界和自身社会的探究,也随之不断地在应用实践中拓展、深化,丰富和提升探索者对其含义的理解。按国际学术界较为通行的看法,计算思维(CT:Computational
其他
数字治理||刘建义、瞿秀:数字监察的权利风险及其消解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邮政编码:510006办公电话:020-39366779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南方治理评论》第8辑《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其他
智能治理||陈潭: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未来
作和“机—机”协作的政府样态。协作型政府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也不是局部的、片面化的组合拼凑,而是通过机器、部门、社会的耦合协作,提升政府的数字传输能力,促使“数字排斥”走向“数字融合”,促进经
其他
第一观点||陈潭:党建引领、数据赋能与信息惠民——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三重界面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枢纽,能够有效引领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数字社会的全方位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引领人类社会走向伟大的数字文明阶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1
其他
湾区观察||广东人、广东话与广东的历史
很多外省的朋友们不是很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一些朋友会奇怪:◆为什么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呢?◆为什么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呢?◆为什么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呢?一、广东的历史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顺便说一句,南越国的第二位皇帝,赵佗的孙子赵昩的陵墓在上世代八十年代在广州的“象岗山”处被发现且被完整发掘,出土了“金玉玺”、“金缕玉衣”等众多国宝级的文物。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现今广州的知名历史文物景点(可以进墓参观)。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收南越,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中原地区也形成了一个拥有统一文字、语言、文化、民俗的强大民族“汉族”。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将行政中心(郡)由番禺迁往现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市封开县”,并将封开县城的一条小河命名为“广府河”,寓意汉武帝“广布恩泽”。自此该县城以东称为“广东”,以西为“广西”。封开县城也是四百年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为被称为是广俯文化的起源地。之后是较短时间的三国演义,再到西晋。期间三国时期统治两广地区的“东吴”政权,又重新将行政中心由“封开县”搬回南越国的首府“番禺”,并改名为“广州”。自此“广州”一直是广东的行政中心并一直没再变更名字。但从西晋开始,汉族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内部战乱,这就是史上知名的“八王之乱”;接下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趁汉民族衰退而大举入侵中原,形成了又一个知名的战乱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再到后来的“南北朝混战”,一直到唐朝中原战乱才彻底结束。二、广东人的由来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占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及粤北、粤西地区)、潮汕人(李嘉诚就是这一人群,分布于粤东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于粤东的梅州、惠州)。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这三大群体全部是不同时期、内地不同地区的汉人南迁的后代。从“八王之乱”开始,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的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长时间的大规模南迁,当时是整个家族、整条村庄在族长、村长(称之为“太公”)带领下的扶老携幼式的长途南下,因此把当时的中原汉语、文化、习俗全都带到了广东。几乎所有传统广东人的家族都有“族谱”记录自他们是来自中原何方,何时迁到广东的。例如前香港特首“曾荫权”,其始祖就是山东的“曾子”,其族谱就记载了什么时候由山东南迁到广东的南海县。到曾荫权的爷爷时再迁到香港。当这些南下的汉人族群在终于翻越岭南山脉到达粤北韶关南雄县,不会再受战乱影响时,就都会在那里休养生息。但南雄县毕竟是山区,农业物产远不及平原地区丰富,所以南迁汉人在那里繁衍了几代人后,就又大多会继续沿北江南下、沿西江西进而到达最终的迁徒地——珠三角、粤西、甚至广西东部的平原地区。因此南雄县的“珠玑巷”又被称为广东人的发源地,很多广东的大的姓氏都在那里修建了“太公祠”以缅怀带领族群南下并安葬在那里的“太公”。这一时期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汉人则有部分南迁到粤东地区的潮汕平原,成为潮汕人的祖先,因此潮汕语与“闽南语”是同一语系,与作为来源于中原古汉语的粤语不同。唐朝建立后,中原的战乱终于平息,汉人南迁也告停止,中原汉语再次重新统一,且广东地区到唐朝末年其汉语也由汉朝时期的汉语也逐步演变为唐朝的汉语。唐朝四百年安稳岁月,语言文化上也趋一致。另外,这次汉人的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到唐末全广东就只剩下粤北深山上的一个“瑶族”,其余平原地区全是汉人了。因此广东的汉人后来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读音与“越”字相同的汉字——“粤”,其目的就是要表明现在的“粤”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的“越”了。三、广东古汉语与中原汉语李唐之后,中原不稳定的环境使得语言随之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但之后中原因为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是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了。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为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粤语里“青、平、声、晴”均是同一个韵母的,读来完全符合诗词的韵律美,用粤语一读就能体会出诗词的意境了。但胡化的普通话,“声”字的韵母却变了,结果用普通话读的话第二句完全不押韵,连诗词最基本的韵律要求都达不到,大煞风景!还有唐代著名的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粤语里“流、楼”是同韵母的,符合绝句诗词第二、第四句必须押韵要求。但普通话里这两个字就又不同韵了。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古汉族是男耕女织的农耕型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近距离长时间地面对面交谈,而当时的“文言文”都是很简短的,所以能够在简短的语言内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南宋之后的中原汉语,因为音调大为减少,为避免过多的同音字而严重影响到交流的弊端,其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声母,即在原来从没有卷舌音的古汉语基础上,通过把“z、c、s”三个声母发卷舌音而新增加了“zh、ch、sh”这三个声母。这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卷舌音的由来了。四、南宋开始再次汉人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接前面的历史讲述,到了南宋后,中原的汉语已经较汉唐时有明显区别,音调有所减少。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再次引发了中原汉人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广东。这次的汉人南迁一直到清朝初年才结束。因为当时广东的平原地区均已被之前南迁的广府人及潮汕人全部占据,所以这次南迁的汉人只能迁到粤东北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梅县山区,并被称为“客家人”,即“客居他人地方的人”,他们所说的南宋中原汉语就被称为“客家话”。后来部分客家人又再主动迁徒到台湾,又有部分在清政府的安排下迁徒到原广府人居住的地方。五、粤语和普通话的最终形成广东省内广府人的生活一直安稳,所以语言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特征,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宋朝时广州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一些阿拉伯语也由此传入从而影响到广府语言的词汇。清朝260年的稳定岁月,使得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的现代粤语在清朝末年彻底形成。同期,现在的普通话也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调只剩下四个调了,彻底与北方胡语相一致。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在口音上会有差异但差异不会过大,例如粤北韶关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和广西东部的人进行粤语交流。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公认的标准粤语发音是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发音。六、土客之争和广东华侨清朝初期,客家人大量聚集在粤东北的山区,而广府人居住的珠三角及粤西平原区物产丰富且人口并不密集。于是在清朝政府的安排下,部分客家人由梅县、惠州一带迁往了珠三角东岸的增城、宝安县,以及粤西的肇庆、五邑(即“台山、鹤山、开平、恩平、新会”五个县,现江门市范围)。但迁往粤西地区的客家人就完全不同了,和原居当地的广府人爆发了长时间的暴力冲突。据肇庆、五邑等地的地方史记载,清朝中后期发生了多次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往往都是需要政府由广州派军队过去才能平息,史称“土客之争”。土客之争持续了几十年,最终以客家人有些重新迁回梅县、惠州一带,有些继续向西迁徒到广东、广西交界处,余下的以通婚等形式彻底融入当地广府人族群而告终,因此现江门、肇庆地区再无客家人村落了。表面上看“土客之争”以广府人胜利结束,但持续了几十年的械斗也使得五邑地区的广府年青人对留在当地感到厌恶。因此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五邑青年宁愿通过“卖猪仔”卖身去美国、加拿大做华工修铁路。于是开启了清末广东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浪潮。大量广东华侨的形成,使得广东人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就“国际化”、“现代化”。这为之后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诞生、以及辛亥革命的发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七、香港粤语的发展香港但开埠后因为大量广府人的进入,再加上当时广州、广府文化的绝对龙头领导地位,使得其使用的汉语迅速变为粤语,港英政府也认同广州西关地区的粤语是标准的汉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而后,香港与内地的直接的人员与文化沟通完全中断,香港的发展逐步超过了广州,自此香港的语言文化发展也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了,不再受广州的影响。为此从七十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即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的广州粤语。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七十年代时香港曾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引进一批广东的中年妇女去香港做家佣,但被广东省拒绝。无奈之下,香港只好向菲律宾、印尼、泰国引入大量的菲佣、印佣、泰佣,结果很多香港的小孩出生后学到的第一种语言竟然是菲律宾语、印尼语、泰国语。于是粤语懒音现象在八十年代再次广泛出现。八、何文汇与粤语复古音粤语在清朝晚期正式形成后,其读音相比起汉唐时期虽然大部分保留,但肯定会会有一定的改变,且改变是以语言的表达更为流畅、清晰为前提的。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文汇教授并不认同这点,他认为标准的粤语发音应该是严格按照北宋初年的《广韵》的音。例如“构、购”两字应该读为“救”音,而不是“扣”音;于是他藉着香港政府推行的“粤语正音运动”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制作了一系列的电台、电视节目,推广他的复古汉语,结果粤语产生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广州话为代表的现代粤语,一派就是复古粤语。现在香港是两种发音并存(但新闻播报则以复古粤语为主),中学生毕业时按规定要用粤语流利朗读一段文字,也是随便采用那种发音都可以。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与广东的电视台在发音上会有一定区别的根本原因。九、粤语相对普通话的优势粤语有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的优势外,更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义字的区别。普通话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完全继承自古汉语,但读音却被“胡化”,从而出现很多常用的近义字读音完全一样的情况,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极大混乱。在粤语里完全符合“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的要求,所以懂粤语的人完全不会搞混淆“的”与“地”与“得”,也不会用错“做”与“作”。但北方地区的人经常会搞乱这两组近义字。因此要想汉字能够正确地使用的话,让北方的人学一些粤语非常有意义!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北方地区的人也经常搞混淆的“z、c、s”与“zh、ch、sh”,所以粤语的表达往往能够比普通话更为清晰、明确。总结粤语(Cantonese)成了保留古汉语最好的现代汉语,也是除普通话(Mandarin,洋人认为是:满大人的语言)外,唯一拥有完整的文字系统的汉语,即所有粤语发音均有对应的文字,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记录发音。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粤语也被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现在粤语除了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外,也是美国、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澳洲的第四大语言。因此粤语在海外的地位明显高于普通话。现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为此联合国早已将粤语定义为“语言”而非“方言”。相信以后广东人及广东文化的发展史,也必将继续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其他
湾区观察||博社村:“第一毒村”的浴火重生
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委干部蔡龙秋: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我们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干部,把博社村所有村民以前那些坏习惯全部改掉,让村民过上美丽宜居的生活。博社村:古村落之美三甲新传媒
其他
湾区观察||三元里:从看图识字到阅读理解
没事儿别去三元里瞎转悠【导语】2014年6月8日下午3时许,广州三元里大道棠溪路段有数百人聚集,与执法人员对峙。在现场的目击者称,执法人员到附近一带临租房仓库检查消防工作,其间出现强行撬开门窗和搬走货物的行为,引发众人不满。现场人群站满马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现场发生数次冲突,未知是否有人员受伤。一次不大的群体性事件,又将“三元里”这个地方送到了公众的眼前,在普通人眼中,这里永远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集合。三元里是广州城北近郊最大的村落,也有可能是全中国最早一条“城中村”,一度戴上了黄赌毒的帽子,号称“抗英之乡”的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开端之地,现在这里更是聚居着难以计数的非洲人……许多广州人对这里唯恐避之不及,但对于许多外地打拼者来说,对这里又怀着复杂而亲切的情感。●中学近代史第一课:三元里抗英任何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不会对三元里感到陌生。所有教科书的中国近代史都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而发生在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算是那次规模并不大的战争中,中国人少有的反抗亮点。由此,也将三元里载入史册。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4人,20多人受伤,英军逃回四方炮台。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现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三元里建立“1841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烈士纪念碑”。(香港九龙城寨,曾是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贫民聚居地)●三元里曾经种菜,如今“种楼”抗英事件后,三元里回归平静,一直到1949年以前,三元里都还是整个广州北一带最大的村落,比现在的三元里还要大许多。而在此时,三元里人基本上以种菜为生,每天一大早,村民们就担着自家种的菜到城区一德路去卖。三元里也种水稻,但本村人很少种,都是请人帮忙或者干脆把田租给别人。这种生活到1949年之后就不行了,村民必须自己种水稻,不种不行,会挨批斗的。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才被改变,三三两两的外地人开始走进三元里,提出租房子住。当时,一些胆大的村民私底下把房子租了出去,一个月租金还不到一百块,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那时在三元里租住的主要是广东人,潮汕的,湛江的,大多数是做走私生意的。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量北方人涌进广州,至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成群的北方人来到三元里租房。因为三元里靠近广州火车站,外地人下了车,抬腿就到。租房客多,导致三元里的出租屋价格不断攀升,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套80平方米的套房,一个月仅需120元。但到了90年代,就翻了几番,1993年、1994年那两年租房价最高,50平方米一个月要1500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元里几乎天天在建房,白天建,晚上建,大家加班加点建,仿佛在搞暗中竞赛似的,一家比一家的楼房建得高,所有的空地都被“见缝插针”。根本不用担心租不出去,唯一发愁的就是自家的老宅院太小,手里可供建楼的钱太少。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握手楼”、“贴面楼”开始大量出现,街巷变成了“一线天”。一位三元里村民讲述了这么一个细节:上世纪90年代初,他站在自家的三层楼上,能看到白云山脚下刚刚建起的东方乐园,白云山更是尽收眼底。但到了90年代后期,“别说站在三楼,就是站在七楼,也无法看到当时仍然存在的东方乐园,白云山虽近在咫尺,也已不是抬头就能看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是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贫民窟,其充斥的血腥、暴力在电影《上帝之城》中得到完美诠释)●白粉公开卖,发廊多涉黄在人们现在记忆中,三元里是广州最有名的治安黑点之一,毒品、小偷、站街女、发廊,三元里是乱、黄、毒的代名词。三元里之乱,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西北人来到这里,在三元里纪念碑公园对面开了近20家无牌无证饮食店,店里店外长期聚集着一帮人,起初还是在暗地里贩卖白粉,后来竟然在白天也肆无忌惮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复杂的治安状况愈发严峻,1995年7月,三元里被列为全国17个制贩毒重点地区之一。发廊多也是三元里当时的一大特色,曾有媒体用“发廊多过米铺”来形容该村的乱象:三元里总共10多条街、百多条巷,只有1.2万常住居民,却遍地开花地开了263间发廊,其中就有154间根本就没有理发业务,只做“卖春”生意。最出名的松柏街全长才200米,发廊却有70多家,人称发廊一条街。在三元里,一个个红纸黑字的招聘贴纸则在昏暗的小巷里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酒店夜总会直招娱乐公关、房间公主,17-28岁,每月5000元加小费;招私人助理,男,17-25岁,思想开放,能出差,月薪1万元以上……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在三元里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很多本地人都会对初来广州的外地朋友说:没事别到三元里转悠!●新的族群:昼伏夜出的非洲人如果不是2009年发生的那次非洲黑人围攻派出所的事件,公众和舆论可能还会继续漠视这个已经在广州存在了差不多有20年的群体。三元里作为最典型的城中村也不例外,在三元里的区域里:登峰街多是尼日利亚人,下棠西是赞比亚人的聚居地,东至增槎路,北至马务,三元里大面积地居住着难以计数的非洲人。这一带的非洲客多在服装城里做生意,他们以极低的价格倒卖大量服装贩回非洲,最主要的是牛仔裤。三元里的非洲客中有大量人口,住在无数不见天日的接吻楼、鸽子笼里,常常是十几个黑人住一间,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做搬运——为非洲或中东老板打工,以躲避警察对居留证的搜查。在三元里一代居住的中国人,认为黑人是治安隐患的基本上成为坊间共识,其中以尼日利亚人声誉最差。对黑人的体味、生活习惯和外形作风的不接纳,构成了这些隔阂的主要基础。近年来,警方加大了巡查力度,却也引起了非洲人的反弹,2009年黑人聚集抗议就是最著名的一次。(美国波士顿北区是新移民的聚居地,新鲜血液的注入使那里充满活力,并更加多元化)●三元里却又是很多外地人的人生起点三元里其实对很多广州人来说,意义并不大,但对很多外地人来说,却意义非凡。很多在三元里住过、混过的人,对三元里都有点念念不忘。一位曾经在三元里住过五年的河南人说:“我要是成了名,成了大老板,将来写回忆录,一开始就写三元里,因为我是从三元里走出来的,三元里是我的历史的关键点。”也许再过20年,可能很多影视作品要到三元里来拍,因为不少成功人士都是从三元里走出来的。三元里不仅仅有黄赌毒,还有励志故事,不少人曾经把这里当作走向社会、打拼人生的第一站,通过苦苦挣扎和艰辛努力,开创了未来。尽管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并不都是好的,甚至有很多心酸和愤怒,但他们还是对这里充满了情感,形成了独特的“三元里情结”。(北京郊区的史各庄村,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进入这座城市落脚的第一步)●贫穷和混乱并不意味着就是悲惨世界不少人喜欢把中国城市中存在的城中村类比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认为这里充斥着不安定的因素。而城市规划者们,也总是热衷于摧毁这里的一切,再造出一个他们看起来会舒服很多的高楼林立的世界。只是,这里边充满了对低收入者和城市新移民的歧视和偏见。里约热内卢贫民窟里的血腥和暴力,通过电影《上帝之城》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那种情形实际上并不存在于中国的城中村。其实,中国的城中村更接近于美国波士顿的北区,同样是低收入者聚居区,同样是充斥着新移民,当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之后,那里并没有被暴力和混乱所裹挟,反而由于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贫穷和混乱并不意味着就是悲惨世界。作为泰戈尔的故乡,加尔各答就像一位自由散漫的诗人的房间,是旷野创造力之城,相比起来,中国那些被过度清洁的城市,历史被洗刷的城市,似乎反而容不下这样多的诗人和杰作。“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近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那里混乱,或许贫穷而残酷,但是给了所有人平等的机会,因为,城市并不只属于有钱人。凤凰新闻客户端撰稿人
其他
湾区观察||“亚洲第一省”:财政为何面临新挑战?
“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是改革目标之一。“只有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界定清晰了,才能做到权责匹配,形成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在财力许可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说。
其他
湾区观察||武装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加快广州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是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推动创新发展、打造优质生活圈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将南沙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二)空间布局。本方案实施范围为广州市南沙区全域,总面积约803平方公里。按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建设时序,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区块作为先行启动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充分发挥上述区域依托交通枢纽快捷通达香港的优势,加快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南沙全域发展,逐步构建“枢纽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南沙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初步构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加速集聚,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基本确立,先行启动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南沙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更趋成熟,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生产生活环境日臻完善,公共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内港澳居民数量显著提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二、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四)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创新科技合作机制,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鼓励相关科研设备进口,允许港澳科研机构因科研、测试、认证检查所需的产品和样品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新业务新模式,为在南沙的港澳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在南沙的港资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五)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整合中科院在广州研究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试和应用推广基地。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加快与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加快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大科学装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海生态环境创新工程研究院、新一代潜航器项目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公开交易体系。(六)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链。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推进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推进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系统产业发展。发展数字产业,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行业应用示范、下一代互联网算力服务等业务发展。发挥国家物联网公共标识管理服务平台作用,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建设国际光缆登陆站。建设好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可燃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海洋能发电装备、先进储能技术等能源技术产业化。对南沙有关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按程序制定优惠产业目录。(七)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面向港澳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在人才引进、股权激励、技术入股、职称评价、职业资格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支持南沙实行更大力度的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对国际高端人才给予入境、停居留便利。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以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载体建设,鼓励国际高端人才进入南沙。大力发展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搭建国际人才数据库,建设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允许符合条件的取得内地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三、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八)协同推进青年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众智汇众力,更大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优化提升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等平台环境,拓展服务内容。鼓励现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开辟拓展专门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空间。营造更优双创发展生态,整合创业导师团队、专业化服务机构、创业投融资机构等各类创业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协同,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打造集经营办公、生活居住、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创客社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一站式创新创业平台按规定享受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到南沙创业的,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可同等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当地扶持政策。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青年发展基金”、“创意智优计划”资助的创业团队,以及获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青年创业援助计划”资助的创业团队,直接享受南沙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创业导师”、“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赛事和培训活动,发掘创业典型案例,加大对南沙创业投资政策环境的宣传力度,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圈。(九)提升实习就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港澳青年“百企千人”实习计划,落地一批青年专业人才合作项目。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扩大“内地专题实习计划”,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专题实习岗位。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为在南沙就业的香港大学生提供津贴。探索推动南沙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国有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人才。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南沙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维护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权益。加强就业配套服务保障,在住宿公寓、通勤、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帮助港澳居民解决到南沙工作的后顾之忧。(十)加强青少年人文交流。在南沙规划建设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总部基地,创新开展粤港澳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研学旅游合作,打造“自贸初体验”、“职场直通车”、“文体对对碰”等品牌特色项目。定期举办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会、青年职业训练营、青年创新创业分享会等交流活动。携手港澳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引导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积极参与重大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四、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十一)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依托广州特别是南沙产业和市场基础,携手港澳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发挥外国驻穗领事馆集聚优势,深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整合珠三角优势产能、国际经贸服务机构等“走出去”资源,加强与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国际投融资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共享、项目对接、标准兼容、检测认证、金融服务、争议解决等一站式服务。集聚发展香港专业服务业,在做好相关监管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降低香港专业服务业在内地提供服务的准入门槛。完善内地与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印刷业对外开放连接平台。(十二)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作用及海事专业服务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重点在航运物流、水水中转、铁水联运、航运金融、海事服务、邮轮游艇等领域深化合作。加快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充分利用园区已有铁路,进一步提高港铁联运能力。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拓展航运交易等服务功能,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加快发展船舶管理、检验检测、海员培训、海事纠纷解决等海事服务,打造国际海事服务产业集聚区。遵循区域协调、互惠共赢原则,依托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宗原料、消费品、食品、艺术品等商品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工程塑料、粮食、红酒展示交易中心,设立期货交割仓。(十三)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全面加强和深化与日韩、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支持南沙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率先积累经验。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水平自贸协定规则,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加强与欧盟和北美发达经济体的合作,推动在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对接,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打造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十四)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鼓励引导港澳商会协会在南沙设立代表处。支持港澳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主要自贸区、自贸港区和商会协会建立务实交流合作,探索举办“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展会,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办好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等国际性主题活动,积极承办国际重要论坛、大型文体赛事等对外交流活动。五、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十五)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开展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涉企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创新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完善“互联网+”审批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即刻办+零跑动”。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搭建一站式民商事纠纷解决系统平台,促进诉讼与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信息互通、有机衔接。(十六)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投资者依法申请设立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南沙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设立。支持南沙在跨境机动车保险、跨境商业医疗保险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粤港澳三地保险市场融合发展。支持开展移动支付创新应用。加快研究按程序在南沙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支持推进外汇管理改革,探索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等政策试点,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能力。(十七)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水平。推动粤港澳三地加强社会保障衔接,推进在南沙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提高港澳居民社会保障措施的跨境可携性。配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医疗机构“白名单”制度,扩大香港“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推动将“白名单”内的南沙医疗机构纳入香港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单位,并逐步将支付范围从门诊扩大到住院。组织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在南沙开展国际医院评审认证,便利国际保险偿付。建立健全与港澳之间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港澳的交通衔接,加快建立南沙枢纽与香港的直接交通联系,进一步优化南沙客运港航班和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等经停班次,推进实现“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等前提下,稳妥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细化完善港澳游艇出入境政策体系、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六、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十八)加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合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抓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乡土树种、古树名木保护,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引入高水平规划策划设计单位及专家团队参与南沙规划编制、设计研究,探索引入港澳规划、建筑、设计、测量、工程等顾问公司和工程承建商的准入标准。对具有香港协会(学会)资格的香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筑测量师与内地相应协会会员资格互认。强化工程建设领域合作,借鉴港澳在市政建设及服务方面的经验,邀请港澳专家以合作或顾问形式参与建设管理,支持港澳业界参与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文体设施和连片综合开发建设,允许港澳企业在南沙独资或控股的开发建设项目采用港澳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推进建筑师负责制和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香港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经备案后直接提供服务。(十九)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卫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加快南沙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全覆盖,提高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交通信息感知设施,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城市综合交通管理和服务系统,全面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建设南沙智能电网、智能气网和智能供排水保障系统。(二十)稳步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在南沙划定专门区域,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支持依法合规引进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到南沙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等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完善在南沙设立的大学对港澳考生招生机制,参考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自主招生方式,进一步拓宽港澳籍学生入学渠道。鼓励港澳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内地院校、企业、机构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和实训基地。深入开展姊妹学校(园)交流合作活动。规划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校,落实港澳居民在内地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有关政策,鼓励发展0—3岁托育服务。从就医、购房跨境抵押、资格互认、创业支持等方面优化就业创业配套环境,实现教育、创新、创业联动和就学就业互促,增强对港澳青年学生就学吸引力。(二十一)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积极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携手港澳共建国际健康产业,加快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参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投资运营管理模式,在南沙建设由地方政府全额投资、引进港澳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大型综合性公办医院。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率先在南沙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加快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允许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由广东省实施审批。支持国家药监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区域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工作。增强南沙养老机构对港澳老年人吸引力,提高南沙公办养老机构面向非户籍人口的床位比例,试点赋予港澳居民申请资格。支持香港扩大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将南沙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其中,香港老年人入住享受与香港本地同等补助。(二十二)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加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交流合作,在合作开展珠江口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建立健全环保协同联动机制。坚持陆海统筹、以海定陆,协同推进陆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风险防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精细化管理,加强生态重要区和敏感区保护。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构建低碳环保园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消除黑臭水体,提升河流水质。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减少船舶污染排放。七、保障措施(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南沙建设发展全过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一流党建引领南沙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南沙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二十四)加强资金、要素等政策支持。2022—2024年,每年安排南沙1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并统一计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结合地方财力、债务风险情况以及项目融资需求,广东省在分配有关财政资金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方面对南沙予以倾斜支持。对主要投资港资澳资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基金注册、营商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探索建立刚性和弹性有效结合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耕地保护,在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不突破城镇开发边界的前提下,按程序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和广州市要采取用地指标倾斜等方式,合理增加南沙年度用地指标。支持按程序推进解决龙穴岛南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二十五)创新合作模式。探索采取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方式,积极引进港澳专业人士、国际化人才参与南沙建设和管理。支持港澳积极参与南沙开发建设,优先导入符合本方案产业导向的港澳项目。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商会、智库机构、专家学者等代表共同参与的发展咨询委员会,为南沙建设提供咨询建议。(二十六)加强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在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跟踪服务和督促落实。按照南沙发展新要求,研究修编南沙发展规划。广东省要与港澳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为南沙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给予大力支持。广州市要落实主体责任,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和管理,整体谋划、分步实施。要强化底线思维,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确保南沙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来源|中国政府网2022-06-14
其他
湾区观察||深圳:奋力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这是深圳通过科技手段为基层治理赋能的生动实践。据悉,近年来,深圳通过推进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用科技为社会治理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不断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治”体系。
其他
湾区观察||广州: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我们还充分突出党建引领,推动重点项目创先创优,加大市域品牌培育力度。”广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已立项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38个,其中认领全国试点项目3项,形成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群。
其他
第一观点||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里德后来困陷红都,历经折磨而不得归,有一部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红帮》(Reds),重点就是描写里德后期那段经历。有幸能看到《红帮》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只要耐心读一遍《旧制度与大革命》,也已经足够。
其他
第一观点||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他
南边随笔||张竞:无辣不欢:中国人的吃辣史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他
湾区观察||广州缘何成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优等生”?
“网购式”智慧开办企业服务。今年以来,这一平台的功能再“升级”,将改革红利惠及粤港澳大湾区。从3月29日起,广州开通“穗澳通”一站式商事登记服务,便利澳门特别行政区申请人在穗创业投资,快捷落户广州。
其他
湾区观察||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日前,记者从省委改革办获悉,在深圳、江门、肇庆市部署开展的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试点地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一批改革经验成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市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中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江门市“互联网+监管”模式获国务院通报表彰,房屋交易“云链签”获评2020中国数字政府特色评选50强;肇庆市数字政府改革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01以数字政府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试点地区以数字政府改革为先导,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圳市依托“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实现企业设立“一次配齐、拎包入驻”,企业开办一天内办结;推出政务服务“免证办”,实现第一批393种电子证照替代实体证照,覆盖全市5528个政务服务事项。江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实现“微信+智能审批”,全程无人干预,“异地可办、就近即办”;率先建立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即发证”工作机制,实现“一码通行”“拿地即开工”;不动产登记实现“交房即发证”“税证联办”“零跑动”“零材料”。肇庆市实现“企业开办1天办成”全区域全业务覆盖,二手房登记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办理”。02以数字政府改革推动便民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地区持续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政务应用向移动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群众办事便利度大幅提升。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推出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服务,实现“秒报”事项539项,“秒批”事项350项,“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165项;推广“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达2085个。江门市全市1520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办理,即办率99.38%、时间压减率95.38%;1300多个事项实现“跨境、跨省、省内、市内通办”,建成全国首个地级市政府设在港澳的综合性政务服务专区。肇庆市推出1695项“零跑动”政务服务事项,率先实现高频公积金业务“不见面审批”。03以数字政府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试点地区推进数字政府与本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筹谋划、同步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城市治理创新。深圳市建成集运行监测、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数据集成等功能于一体的指挥中心,共接入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20万多路视频数据。江门市建成“一网统管”基础平台、融合通信基础支撑平台,建成防灾减灾“三十合一”、“一图防疫”、智慧应急、智慧水利、智慧生态、基层治理等社会治理创新应用。肇庆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与国家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联网对接,为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2800余万条数据支撑。04以数字政府改革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试点地区加快政务数据汇聚共享,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地市数据中心分节点,政务信息资源实现集中管理、数据互通。深圳市积极推进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资源目录累计14877类,累计数据归集量达79.6亿,日平均交换量达2720万条;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在南山区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江门市试点实施首席数据官制度,开展涉税、经济分析等专题数据治理,发出全国首张“自然人参保缴费”数据资产凭证。肇庆市完成省政务大数据中心肇庆节点部署,汇聚共享医保、金融、信用、税务等业务部门数据1.4亿条,有效解决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发放难”、企业“融资难”、信用“修复难”、涉税数据“采集难”等问题。05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数字政府改革试点地区加快数字政府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布局“一张网、一片云”,支撑深化数字政府改革。深圳市加快推进云、网、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云为全市71家单位提供8350余个云主机服务,承载599个业务系统,上线试运行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初步构建地上下、室内外、海陆一体的城市空间数字底板。江门市建成启用省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地市节点,共承载江门市105个单位累计302套业务信息系统,云资源整体使用量、业务系统上云数量及服务单位总数居全省前列。肇庆市电子政务外网接入116个市级单位、400多个政务服务应用,100%覆盖市直、县区、乡镇政务部门和实体政务大厅。
其他
湾区观察||广州:法治镇街指标体系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率先出台法治镇街指标体系打造基层法治建设“广州经验”近年来,广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市方面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创新实践,法治广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2020年起,广州启动法治示范镇街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基层法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经过实地调研、广泛论证后,市委依法治市办梳理总结创建实践为理论指标,在全国率先制定《广州市法治镇(街道)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为广州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和目标,为广东乃至全国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广州智慧”。坚持目标导向,突出指标的引领性基层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整体推进的基础环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引导。但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份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明确标准和详细指引,以致基层在推进落实法治工作时难免存在理念不清晰、认识不全面、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在指导首批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创建过程中,市委依法治市办系统梳理总结各镇街关于法治创建“创什么”“怎么创”等问题,通过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了《指标》。《指标》为全国首个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权威指引,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具体相联结、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建立在首批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的法治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凝练总结出符合基层实际、具有广州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的设计在于形成一套法治镇街创建的目标框架体系,为全面依法治镇(街道)“建什么”“怎么建”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引,强调镇街在达标基础上发挥自主性,以“创”促“建”、“创”“建”并行。此外,在指导部分镇街先行创建的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激励作用,辐射带动全市镇街共同创建、主动创建,切实稳固提升广州基层法治建设基础,努力打造更多的法治建设“金字招牌”。坚持系统集成,突出指标的全面性《指标》旨在修正对镇街法治建设范围内容的碎片化认识倾向,统一镇街对法治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思想认识。故而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定思路并同时兼顾“自下而上”,强调基层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拓展深化依法治国“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设计提出“7+1”创建指标(7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支持公正司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加强法治建设保障,1是创新项目),设置22项二级指标,84项三级指标,涵盖基层法治建设的重点方面和关键领域,突破以往对法治建设限缩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一隅的局限,实现了法治建设内容的全覆盖。《指标》框架体系及内容领域的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确保指标能真正发挥导向作用,进而实现以点带面、连线成片,为广州全市域乃至广东省、全国镇街一级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系统规范的“广州经验”。坚持精准施策,突出指标的实效性《指标》充分吸收首批广州市法治示范镇街一年来在创建工作中探索、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聚焦基层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紧盯法治建设责任主体、信息公开、依法执法、普法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法律服务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力求实效,简明扼要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实操性的解决措施和应对建议。《指标》注重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依法治区工作的纵向衔接,同时横向上注重与中央、省、市关于法治建设相关指标体系的赓续发展,不仅强化了基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法治建设的整体、系统认识,也易于基层实践理解操作,又起到了切实为基层减负的目的,使镇街一级的法治建设可量化、可证明、可比较,真正实现有力有质有效地推动各项指标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发挥《指标》在全面基层法治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中的“引航灯”作用,打造基层治理法治化“广州方案”。来源: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处朱云汉:数字经济重塑人类文明许成钢: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江小涓:数字时代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与平台治理范如国:平台技术赋能、公共博弈与复杂适应性治理刘晓博:体制强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周
其他
南边随笔||张维迎:恩师何炼成引我进入经济学
我师从何炼成老师整整7年。不,应该说整整41年了。不论我在什么地方,导师的教诲和宽容总在伴随着我。是何老师将我引入经济学的殿堂,教给我经济学知识,滋养了我自由的习性。这份师生情,值得我永远珍惜。
其他
第一观点||倪光南:信息核心技术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砝码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他
南边随笔||金观涛:我的思想历程(1990-2021)
我的思想历程(1990-2021)金观涛原编者按这篇推文是金观涛老师新书《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的序言,在这篇长序中,金老师追忆了数十年学术生涯,回顾了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以及他和刘青峰老师缘何会转向“真实性哲学”的研究。在这本书中,金老师通过剖解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指出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其他
湾区观察||广州: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路径探索
广州: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路径探索2019年,广州市将“三旧”改造升级为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乱”整治),以城市更新成片连片改造为实施路径,为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迈出了关键一步。推进“三旧”改造组合实施打造产城融合示范点近两年来,围绕城市有机更新的新发展理念,以城市更新成片连片改造为实施路径,鼓励开发主体统筹片区策划方案,系统性、规模化推进城市更新,广州市涌现出如太古仓、聚龙湾、环市东、南洋电器厂等多个连片改造的重要实践。自2019年以来,全市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7亿元,盘活存量用地85平方公里。
其他
第一观点||江小涓:数字时代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与平台治理
数字时代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与平台治理江小涓、黄颖轩市场有效运转需要秩序,秩序可以内生于市场和社会,即自发秩序;也可以外生于监管和法治,即制度秩序。自发秩序内生于市场运行自身,是规范市场行为的基础,但时常不足以保护市场有效运转、消除市场产生的负外部性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制度秩序不可或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监管就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数字时代,市场结构和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市场交易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交易形态和交易内容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交易规则和交易关系的快速变化调整前所未有,传统市场秩序受到重大挑战,对新秩序需求强烈。特别是大型数字企业成长于宽松的监管环境,超大规模平台受到反垄断法真实约束的情况罕见,数字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量级呈几何式增长等。这些状况致使社会对数字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的广泛担忧和不满,加强监管的呼声和期待日渐高涨。市场经济在许多国家实践多年,大多都能维持总体有效运行。为什么在对数字平台监管“失效”问题上,各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根本原因是数字时代技术、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的重要变化对自发秩序和制度秩序有效发挥作用产生了广泛强烈的约束力量,给市场运行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旨在从学理角度观察和分析这些变化和挑战,提出适应数字时代的秩序结构和监管目标,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三种传统市场秩序:理论概述所有社会都需要秩序,构成秩序的要件是规则,包括多种形态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政命令和法律条文等。在市场经济中,秩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事关“交易”和“预期”。市场经济是大量交易基础上的经济形态,而且有许多跨期交易,属于长期投资;更有许多创新投资,不仅长期而且高风险。对即时交易者而言,需要有规则来防止各种欺诈;对长期投资者而言,需要有规则来保护产权和执行远期合同;对创新投资者而言,需要有规则来分散风险和为成功者提供高回报;否则,交易中的各种避险行为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一)传统市场秩序的三种形态市场秩序的形成、维护和再造有多种途径。在数字时代之前,最基础的有三种:自发秩序、监管秩序和法律秩序,后两种统称为制度秩序(Djankov
其他
第一观点||朱云汉:数字经济重塑人类文明
数字经济重塑人类文明朱云汉导读:2021年10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政治前沿对话—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指出了数字经济的残酷现实,以及“算法吃人”等现象。目前,数字科技革命最紧要的事情是建立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社会契约,并且开启零边成本社会,塑造新阶级结构。朱云汉: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政治思潮与世界政治变迁”研讨会上应邀做主旨发言,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云端见面。我今天想和大家报告的主题是《数字文明时代对政治思潮创新的呼唤》,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课题,我今天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激发同行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人类社会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数字技术革命将重塑人类文明,所有社会都面临路径与制度选择难题我个人的一个基本观察是,人类社会现在正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数字科技革命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变革,而且发展会非常的快速。所有社会都会面临社会制度选择还有发展路径这道难题,可能通往两个不同的发展终点:黑暗或者光明。而且我们并不能保证数字科技革命会通向光明,有很大的可能是向黑暗的方向逐渐发展。因为如果放任全球资本主义体制作为一个主导力量,由资本主导数字科技的应用,我们可以断言跨国垄断性数字资本必然取得支配社会和操控国家的权力,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寡头独裁以及社会不公正、贫富两极分化,同时,也必然会拉大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鸿沟,甚至会严重威胁全体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说我们有能力、有新的指导思想,能够设计出更周严的、更理想的一种新时代的社会契约,以及树立必要的全球性规范和治理机制,让数字科技带动的生产力爆发出巨大的普惠效益,再加上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以造福人民为核心的超级透明社会与超级智慧政府,我认为人工智能革命是很有机会将人类带往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数字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察。新的阶级矛盾与压迫正在涌现:数字经济与全球化正在塑造新阶级结构但是今天,我们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甚至是危机。过去20多年,数字科技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架构下,科技发展在产生新的作用,那么就出现了新的阶级矛盾和新的压迫形态。所以有些社会学家认为,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出现一个阶级结构,而这个阶级结构和以往工业社会的阶级结构不完全相同,它凌驾于管辖权处于割裂的、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国家单元之上。在这个架构之下,出现了极少数、在人类社会里占1%甚至0.1%的跨国富豪阶层,他们有全球行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累积财富,而且可以穿越国界,影响到每一个国家的政治,操纵每一个国家社会基本的游戏规则。同时,这些富豪们又可以让自己摆脱传统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极为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此同时,传统的一些社会阶级阶级,尤其是我们一般说的中产阶级、白领以及蓝领,实际上他们的数量相对来说都在削弱,而且出现大量在底层的低度就业或者是半就业半失业状态的无产阶级,还有些社会学家把这类人群称之为——“朝不保夕无产者Precarious
其他
万木书香||《新治理 :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他
第一观点||许成钢: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
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许成钢今天要与大家讨论的题目是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和制度。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题目,更是非常现实的、正在发生的、势不可挡的一个事情——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快速兴起中,显现出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今天就以这个作为中心的问题,讨论和产业革命相关的一系列基本制度问题。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快速兴起主要发生于美国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目前正在快速兴起之中。由于尚在早期,一切在极速变化之中,没有人能够比较确切的预见具体内容会是什么。但可以看出,一个已经发生重大影响的是人工智能。它事实上对整个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全面性的改变。以90年代以来的机器学习为基础,近年来开始在各产业及商业层面呈现大量实际应用,伴随而来的是美国劳动生产力在近一两年里开始表现出大幅提升,甚至新冠疫情以来,都仍保持着持续大幅提升,这非常特殊。尽管势头迅猛,但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算法仍然处于该领域发展早期,仍有待重大发明和重大突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会发明它?谁会突破它?怎么样发明?怎么样突破?……和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另一重大发展是量子计算。理论上讲,一旦量子计算实现突破,会呈现出成万亿倍于当前的算力。这种质的变化,会革命性改变计算的概念和能力,并将由此产生一系列基本变化,如人工智能、密码相关的安全、制药、新材料等,以及更多我们今天尚且无法预见的领域。同时由于量子计算原理和目前的数字计算原理有本质不同,因此量子计算还涉及到整个算法的改变。因此未来在绝大多数领域利用模拟量子计算机的算法将有待发明。产业革命还涉及以人类基因组为基础的生物医药领域革命性的发展,实际上目前人们已经看到了它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如mRNA疫苗。mRNA,其原本研制目标是癌症,由于新冠疫情的紧急性,mRNA相关研究机构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便用全新技术制造出来新一类疫苗,这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还有好几大类第四次产业革命会涉及的领域,比如说高超音速可持续动力、新能源、新材料等。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回望中国,过去三次产业革命里都没有机会参与,每一次都是在产业革命发生了之后,再去努力追赶世界前沿。正在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产业革命兴起的阶段就已经参与。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我们来看清楚产业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看这张图,上面这条线是全世界的前沿状态,前沿是指经济的前沿,经济和技术的前沿同基础科学的前沿是直接相关的。定量的度量是人均GDP,这里是用对数表达的,可以把拉开很大的差距表达清楚。横轴是时间,经济史家能够用经济史材料、原始材料推算出来历史上人均GDP,最早能推算到一千多年前,时间也是按照对数表达的。中国是什么状态?在1900年之前中国的人均GDP大体上在全世界都是属于平均状态。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前,全世界的发达经济和平均状态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全世界的经济真正快速的拉开距离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中国实际上从1900年一直到1978年,七、八十年的时间里面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一路下跌到全世界最贫穷的状态,谷底大体上是1950年。从1950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里,中国在全世界的状态没有显著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迅速,在全球对比表现的是从最贫穷的状态恢复到全球平均状态,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等收入水平。产业革命基本性质是创造性破坏全球来看,富裕国家和普通国家第一次拉开距离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然后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接着是第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会把前沿国家和平均状态的国家距离进一步拉开。产业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当然是大量科学技术创新,但又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创新。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产业革命的最重要的性质是什么?这里需要非常清楚的理解——产业革命不都是很舒适的事情,产业革命实际上带着创造,也带着破坏,它最基本的性质是创造性的破坏过程。首先,创造是哪里来的?创造都是从市场制度里面产生出来的。市场制度为发明家、企业家提供了巨大的激励机制,这是产业革命的基础。激励机制核心内容就是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就破坏了。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核心成分是垄断权,没有垄断权就没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就是对新发明进行保护。怎么保护?就是给他垄断权。当人们讲反垄断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反的是什么垄断,一刀切式的反垄断会把知识产权破坏掉。市场制度为发明家和企业家提供激励的另外一个重要机制就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的核心是筛选,原因是创新,尤其是革命性的创新,在产生之前,没人能够预测。市场的判断则会对创新进行筛选,即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可以在大量发明里筛选出来最好的东西。要保护民间投资。所有过去已有产业革命和正在兴起的产业革命,其中重大的发明都来自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具有灵活性,服从市场判断等特点。保护民间投资是产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保护民间投资实际上就是保护个人发明,保护发明家。产业革命都产生于市场,而不产生在政府组织的活动里,原因是政府无法复制市场制度提供的激励机制。如果政府强行推动,就违反市场的规律,破坏市场的机制,往往会起反作用。产业革命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最前沿的创新没有捷径、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赢得创造性的破坏,一定是造出来了革命性的新产品,用来取代已有的体系,这个破坏一定靠的是你的创新产品本身。比如,谷歌和苹果都特别努力要和微软竞赛,最终谷歌发展安卓,苹果发展IOS,只有他们的操作系统能够在实质上超过微软的WINDOWS才有可能战胜它,别无他法。如果没有基本科学技术上的创新,靠行政、计划、仿制、改进,是不可能在产业革命中取胜的,最多只能缩小差距。我们通过历次产业革命能够看到内在规律。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于英国的制度,核心内容是机械化。第二次产业革命产生于英美制度,具体地点是英国和美国,核心内容是电。电不是在技术里摸索出来的,而是物理学的突破带来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产生于英美制度,以美国为主,核心内容就是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期间,制药业还是以化学制药为主;到现在第四次产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非化学类型制药。三次产业革命的共同规律是,每一次产业革命发源都是发明家、企业家个人的创新,他们的创新,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都是自发产生的。每次自发产生的革命性的创新技术都把过去老的技术基础上经济破坏了,这个破坏非常残酷,非常痛苦。发明家企业家自由发展的成就都取决于所在国的制度。正在快速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表现出来的规律跟过去的三次是相同的,回望过去才能更好展望未来。产业革命与制度过去三次产业革命发源制度基本都是英美制度,重要原因首先是法治环境。从法治体系来看,世界上有英美法系和欧陆法系两大法系,差别是欧陆法系是高度的自上而下的法系,而英美法系不是自上而下的法系,也叫做判例法。判例法是法院在判例的时候,判例自动就变成法律。相比之下,英美法系比欧陆法系在保护产权和自由方面更具体灵活,更好保护个人的自由,因此使得这个制度下能够有更大的创造力,更容忍、更鼓励企业家发明新东西。中国属于欧陆法系,民法、商法、企业法、合同法等都是二十世纪初才刚刚从国外引进来的,基本源于德国。英美法系保护和鼓励高度自治的大学的制度,这是产业革命中创新知识和人力的源泉。其次保护企业家,有没有企业家决定了新的知识有没有可能在商业上使用,其中重要内容是保护知识产权。再次保护和支持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历次产业革命的资源配置中心。从经济的角度,最直接影响革命性创新的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的衍生物。全球来看,最发达的金融市场都集中在英美法系的地点。例如纽约伦敦之外的香港、新加坡,统治其领域的法治体系都属于英美法系。在英美法系的法治环境的制度里面,创新制度基本特点是以法治为基础,通过市场和竞争,整体上解决创新各个环节的激励机制。通过金融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产品市场,人力市场这四个市场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来选取创新项目。产业革命是每一步都是在破坏,以及产业革命高度依赖资源配置里面提供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政府无法模拟的。在近一个世纪的百余项革命性发明中,绝大多数都产生于市场经济国家。以上世纪40年代的半导体研究为例,二战后美国、苏联都在大力发展,但在过程中苏联计划优先选择了微电子器件,而没有选择半导体器件;在半导体里面其优先权也是在氧化铜,而不是在硅。为什么会产生优先权的判定?因为苏联的举国体制,集体讨论决定了重点发展方向。而在美国没有人做决定,不同的实验室选择不同的道路进行研发,而这些研发都是有风险的,都是个人行为。不止政府计划不行,大公司的计划也很难成功,所有革命性成果早起都是小公司产生的、风险投资资助的,只能靠市场竞争告诉大家谁最终会胜出,谁就最具有竞争力。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我们早就了解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了。用计划的方式来控制做研究的人,实际上跟创造是不相融的,任何创造性工作是不可能有人告诉你的,一旦有人告诉你,那就已经不是创造了。爱因斯坦还说,如果人们只是因为畏惧惩罚和贪图奖励努力工作,我们就成了无可救药的一群人。真正的创造性的研究背后的动力不来自于奖励和惩罚,真正伟大的创造都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创新分为两大类的工作,一大类是突破性的、革命性的创新,从事这些创新的人的动力是好奇心;此外还有应用性的工作和跟随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下要给这些创新的人更多名利激励。所以,要给企业家很大的激励,让其得到商业利益,否则也不会有企业家的诞生。革命性的创新依赖不可少的制度:第一要有法治,从法治才有知识产权。第二要有自治的大学,必须是教授自治的大学,关键在于要保障探索的自由,基本特点是教授治校,人事自治,资源自治。以全世界各国的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为例,截至2018年,美国最多,英国第二,这也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风险投资制度对商业上实现创新十分重要。以创新药为例,每发明一个新药,要好多企业联盟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因为真正的革命性的重大发现几乎都不产生在大企业,但是新药都是大企业在卖。实际上是,创新药多是由个人发明的,获得了风险投资,这些个人拿风险投资弄出来小企业,很多的小企业跟大企业形成了联盟,最后才变成了市场上见到的药,真正的革命性的发明都来自于这些个人和风险投资。大药厂往往做的是下一步的研发,多数是开发,以及进入市场的工作,而不是发明。全世界创新药的100%都诞生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近七十年来,包括整个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所有的革命都是靠风险投资起家的,风险投资制度是市场优胜劣汰筛选创新项目最重要的基本机制。原因是革命性的创新只能靠有效的事后筛选机制,不能靠事先筛选,事后筛选必须要有制度,这个制度能够帮助及时终止已经做出来但是没有希望的项目,从而降低成本,才有可能事先增加项目数量。总之,从历次产业革命的历史事实来看,革命性的创新基本都产生在英美法系上的市场制度。欧陆法系的法治环境支持了市场制度,虽然不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但能够跟得非常紧。国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善于模仿追赶,但由于制度特点,很难创新出革命性内容。决定革命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归结为三个大类:第一,法治制度,严格保护私有产权。第二,市场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和产品市场四大市场的制度。第三,保障个人自由的制度和大学自治制度,其中重点保障的个人包括研究者、发明家和企业家。历次产业革命和中国自己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面对正在兴起的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决定性的问题是制度。只有朝着法治发展,朝着建立法治下的市场制度,才有可能不重蹈历史覆辙。斯坦福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伦敦帝国理工客座教授许成钢围绕“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和制度”这一主题走进领军CEO课堂,并在线与清华经管学院高管教育中心300余名学员iLIVE平台深入交流。来自“清华管理评论”征稿公告||“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解读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中国31省市区2022年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重点
其他
地方治理||中国31省市区2022年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重点
【编者按】目前全国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全部出炉数字政府建设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证照分离”、“免审即享”等热词亮点频出,政务服务从网上掌上“可办”转向“好办易办”的趋势明显…2022年各地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重点有哪些?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有何新要求?“互联网+监管’有何新情况?征稿公告||“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解读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
其他
大国治理||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
【编者按】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营商环境的改善正激发出强大活力,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引领,中国大市场正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扎根、成长。征稿公告||“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征稿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解读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
其他
地方治理||“菠萝的海”:一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农业变革
“菠萝的海”:大陆最南端的农业变革【徐闻百科】徐闻县,广东省湛江市辖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东经109°52'-110°35',北纬20°13'-20°43',东、西、南三面环海,即东和东北临南海,西濒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海口市新港至徐闻县海安港)直线距离14.6海里(即27公里),北接雷州市,面积为1605平方公里。徐闻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上,历史上属于雷州府管辖在内,传统文化有: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剧、雷歌等。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当地民俗、民居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雷州文化"特色。是最具代表性的"雷州文化"城市之一,通用语言:雷州话。徐闻县城历来都是雷州半岛南部经济贸易的繁华集市,是通向海南岛必经之路,是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中心。来源|人民日报人民号-码头青年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解读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
其他
征稿公告||“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稿约启事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他
第一观点||范如国:平台技术赋能、公共博弈与复杂适应性治理
平台技术赋能、公共博弈与复杂适应性治理作者:范如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平台系统:复杂适应性生态网络及其悖论(一)平台作为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网络(二)平台复杂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资本(三)平台悖论:多重属性间的背反关系二、平台技术赋能:幂律法则与增量式赋权(一)平台赋能及其“幂律法则”(二)平台技术的增量式赋权与外部整合重构赋能(三)平台的多重属性及其赋能三、平台异化:公共博弈与公共风险(一)平台的责任、伦理及其异化(二)平台的技术滥用与“技术利维坦”(三)平台权力异化与公共博弈(四)平台异化引发的经济、社会与公共风险四、平台的复杂性禀赋与复杂适应性治理(一)平台的复杂性禀赋(二)平台复杂性治理的内在要求(三)平台的复杂适应性治理机制(四)平台的复杂网络生态化治理五、构建平台治理的系统化机制(一)构建平台多主体协同的复杂适应性治理机制(二)优化平台的技术结构与数据安全监管机制(三)构建防止平台异化对公权力侵蚀的监管机制
其他
地方治理||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
中国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政策及其路径近年来,数字经济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地抢抓机遇布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热度不减,成为2022年地方两会高频热词。我们汇总了部分省市两会上关于数字经济有关关部分,帮助大家熟悉各省市数字经济的核心路径和相关政策。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现状:涌现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重大发现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了“长安链”等一批具有重要产业带动作用的底层技术。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带动作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北京成为全国半导体领域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区。系统设计智慧城市架构,加强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大数据上云上链共享,“七通一平”数字底座成型,突出底层共性技术攻关,发挥全域孵化平台牵引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数据灯塔项目,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运行,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稳步推进。加快建设车路云网图深度融合的软硬件体系,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迭代升级。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首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网上零售额增长超过20%。制定实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措施,指导企业合规发展,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政策部署: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加强战略谋划,布局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前沿产业项目和产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加快新型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生物前沿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加速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进程。优化调整高精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小米汽车开工、理想汽车建设。分层分类精准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培育更多硬科技独角兽、隐形冠军和科技领军企业。积蓄数字化新势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需求侧管理,顺应数字化趋势,持续实施“五新”政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深入落实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算力算法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出20个重大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开展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指导支持平台企业在合规中转型发展,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纵深推进“两区”建设。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研究制定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发展现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规范平台经济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落实,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高端通用图形芯片实现量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运行,8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神舟十二号、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保障有力。全面系统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发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十四五”规划,启动实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出台实施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配合制定数据条例,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数字新基建有力推进。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5.4万个,推进双千兆示范应用超过700项,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数字标杆应用加快落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积极培育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40家智能工厂,布局打造“长阳秀带”“张江在线”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启动建设首批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政策部署: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产设备、零部件、材料、设计软件等补链强链固链计划,高标准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加快打通临床研究及应用的快通道,推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攻关和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瞄准产业链高端和核心环节,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拓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市场化应用,布局电子信息和民用航空、空间信息、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首台套设备、首版次软件、首测试场景、首批次新材料等创新成果先试先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贸易投资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分拨、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深入推进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促进流量线上线下融合,全面建设国际数据港,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落实国家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在电信、医疗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聚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率先应用新技术、转换新动能、探索新经验,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经济数字化。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供给能力,建设一批大数据、区块链等开放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启动建设虹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深化数字商圈、云上会展、洋山港智能重卡等场景应用。加快生活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和重点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数字医学创新中心,打造便捷就医2.0版。基本建成“文旅通”智能中枢,加大数字场馆、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力度。着力打响一批地产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努力打造高精尖农业的标杆。持续打造嘉定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奉贤东方美谷、南汇数联智造品牌。天津:推动数字赋能转型发展发展现状:重点产业链加速提质。大力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骨干作用突出,产业链薄弱环节加速补齐,产业联盟带动作用有效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倍、54.3%和53.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6.1%、15.5%。“链园结合”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信息安全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细胞谷”“北方声谷”等加快建设,认定“信创谷”等10个产业主题园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区成功获批,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成为首个部市共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环半导体智慧工厂三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数字赋能提速加力。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数字经济“1+3”行动方案,打造“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和41个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拓展,现代冶金、轻纺产业加速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海尔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灯塔工厂”。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建设,“云服务”“云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用云量规模和赋智量增速位居全国上游。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一大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投资、贸易、金融、数据等领域一批创新发展项目取得新进展。政策部署:培育信创、生物医药、汽车等上下游协同的区域产业链。支持推动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深入推进信创、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推进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两化”搬迁二期产业链项目、空客A321、新奥物联感知科技产业园、联想创新产业园、中航工业天津民用直升机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数字赋能转型发展。深入实施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坚持应用引领,强化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场景,推动数据更好互联互通,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1+3”行动,发挥“津产发”产业智慧中枢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突出平台作用,新打造1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一批标杆企业,不断提高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提升数字消费,发展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数字消费新业态,落地一批民生领域数字应用新场景。促进金融、数据、人员等要素有效配置,打造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充分释放政策外溢效应……加快数字、中医药、文化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大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活动。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数字人民币试点,打造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万个……加快推动京东集团、元旭半导体等项目投资落地。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建造。重庆市: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发展现状: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成投用……获批设立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计算机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台,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产线正式投产,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康宁显示玻璃基板前段熔炉等项目落地,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7.3%……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上合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智博会;“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不断壮大,新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1000余家,新认定智能工厂38个、数字化车间21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二级节点20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590G、骨干互联网直连城市达到38个;“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速聚集,京东、中科曙光等高性能算力设施相继布局,建成5G基站7.3万个,上云企业达到10.1万户;“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不断丰富,部署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打造城市安全、智慧交通、基层智慧治理等融跨平台,提档升级礼嘉智慧公园,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双智”试点城市……落地中国农业银行数字化风控中心和一批金融科技总部……培育市级软件产业园7个,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4.6%。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制定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获批共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上线“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加强平台经济规范监管。政策部署:优化商圈业态布局,发展智慧商圈……鼓励区县开展新能源汽车促销、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推动国家实验室基地、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落地……开工建设卫星互联网等科创项目……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聚焦“智慧+”“创新+”“绿色+”,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广阳湾实验室,探索打造零碳示范产业园,培育零碳工厂、智慧交通、智慧建造等应用场景。优化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速软件产业发展,突出工业软件、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重点方向,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重庆软件园产业集聚,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深化智能制造实施,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推进产品智能升级,紧跟5G、AI+、云化赋能、软件定义产品趋势,扩大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市场份额,导入智能监测、智能安防等新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向中高端迭代升级。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构建“8611”一体化场景建设体系,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中心。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云长制”改革,持续加大5G规模组网建设力度,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规划布局空间互联网,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加快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促进跨境数字贸易,拓展实施商务、农业、人才培训、文旅等合作计划。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建成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构建“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的城市智管新格局。河北省:加快建设数字河北发展现状: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点燃新引擎。举办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新建5G基站2.2万个,县级以上主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张家口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投用。秦皇岛中信戴卡入选世界“灯塔工厂”。华为云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10%。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实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22个专项。政策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创新土地、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定制、绿色、体验消费,支持传统商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规范发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企业,全省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促进城市消费,推进6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支持25家省级智慧物流园区做大做强,新增800家品牌连锁便利店,升级改造步行街、商业街,打造夜经济示范街区。挖掘乡村消费,完善县乡村电商体系、快递物流体系,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以结构优化增强经济稳定性。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设张家口国家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0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30个,新增上云企业1万家。办好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实施场景驱动行动,推动5G、新能源等新技术示范应用。开展跨境电商健康发展三年行动,电商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江苏省:加快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发展现状: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着力强链、固链、补链、延链,软件、物联网等6个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2%、26%和30.9%。加快推进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见面审批”“一件事”等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政策部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5%左右。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创新……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一件事”改革,推动“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一定要把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强化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发展互联网服务和相关产品,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改数转”)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动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支持5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鼓励优秀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型平台输出“智慧脑”,带动中小企业开展“智改数转”,让广大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加快形成“雁阵效应”。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实施“产业强链”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部署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重大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努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行业单项冠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他们以独门绝技赢得竞争优势。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窗口期”,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区块链等新技术场景化应用。浙江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发展现状: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启动实施36个产业集群新智造和33家“未来工厂”试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跨境电商、数字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化改革引领体制机制重塑。数字化改革取得硬核成果。坚定不移把数字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有力推动省域治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省市县三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全面上线,“浙江外卖在线”“浙江e行在线”“车辆检测一件事”“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一大批标志性应用上线运行,“浙里办”日活跃用户260万,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85%。加速数字长三角建设,10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3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互认。政策部署: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主动作为、积极变革,推动体制机制实现系统重塑。强化市场主体全过程公正监管,全链条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加强平台企业合规治理,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万亩千亿”、开发区(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为支撑,围绕“415”产业集群和网络通信、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标志性产业链,统筹招大引强和激活内资,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1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以上。推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推动杭州片区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数字物流先行区。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积厚成势。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新增“未来工厂”15家、智能工厂150家。办好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着力深化数字化改革,持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优化数字化改革体系架构,全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业务流程优化、制度重塑、系统重构。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成功能强大、支撑有力的数字资源系统。围绕党建统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和基层治理等系统,加快打造一批管用实用好用的重大应用。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确保数据安全。扎实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精准识别和摸清扩中提低重点对象底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设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长三角、科创产业共同体、世界级港口群等关键领域一体化合作取得新成果。全面推行“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应用,使全省域都能享有便捷化、智能化、有温度的卫生健康服务。安徽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发展现状:江淮大数据中心建成运行,5G网络实现县城以上主城区全覆盖……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2.9%……智能家电销售增长52.3%。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蜂巢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晶合一期、安芯功率器件芯片等项目竣工投产。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发展,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53家,全省首家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上线运行,新增“皖企登云”企业7300家……建成省市县三级贯通的“投资安徽”调度平台。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120项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40%以上。坚持把专业化建设作为提升政府效能的关键,加强专业学习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专项培训。政策部署:加强重点行业产业链产销供需对接,着力缓解缺煤、缺电、缺芯、缺柜、缺工问题。推广应用“徽采云”平台,提高中小企业采购份额。实施创业筑巢工程、新徽商培训工程,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业。省市要依托主导产业扩容多层次创业平台,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办好“1024开发者节”等活动,建设一批“创业咖啡”、孵化器、加速器。组建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行动……推进5个数字乡村试点县和8个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培育数字农业工厂100个……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超千亿元……加大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深化数字赋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加快“双跨”平台培育和引进,扩容升级“羚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更多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成为平台服务商,为各类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新增上云企业6000家,推出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200个。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和以旧换新,培育县乡消费、数字消费等新的增长点。加快建设一批软件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培育认定大数据企业500家,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实施“新基建+”行动,创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集群,新建5G基站2.5万座以上。深度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G60科创走廊建设,设立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开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联合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多嵌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皖北振兴,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组建数字江淮公司,设立省大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建设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一批智慧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培育一批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小结:2022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位置,明确了八大重点任务以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等十一项专项工程;同时,各省市也在不断加速数字经济布局,足以见其分量。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个重要课题,各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并积极搭建促进数字经济创新的服务平台:首先应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打造差异化优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其次应数字化转型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发展并重。加快推进一体化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数字治理和政务服务水平,带动数字产业发展。三是应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和共享,加强多方数据融合。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解读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南方治理评论》稿约《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邮政编码:510006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喜欢就点赞·在看
其他
大国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8]临时救助是指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其他
湾区治理||《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解读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其中多项“硬核”举措,将支撑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2022年2月22日上午,广州市新闻办举行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这份广州科创领域最新的五年发展蓝图中,广州首次明确了到2025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三个城市定位: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具体目标提到,届时广州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将提升至15%;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超过60家;引进海外人才数达1.8万人……为此,广州将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强化战略前沿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重点产业、城市治理与民生科技三个重点领域的部署。整体来看,《规划》力图实现举国体制与市场导向紧密结合;创新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有机统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网、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南方治理评论》稿约《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邮政编码:510006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其他
政策法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21年12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十三五”时期,在党和国家重大规划和政策意见引领下,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一是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备。涉老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优待政策等不断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运营、发展的标准和监管制度更加健全。二是多元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基本社会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得到提升。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明确了两批共49个试点城市,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作出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三是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下同)和设施从11.6万个增加到32.9万个,床位数从672.7万张增加到821万张。各级政府持续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强特困人员养老保障,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含失智,下同)老年人给予补贴,初步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机构养老服务稳步推进,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顺利实施。四是健康支撑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人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7.9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获得健康管理服务。医养结合服务有序发展,照护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全国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床位数达到158万张。五是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机构持续增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文教卫生等活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持续加强。老年用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科技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健康养生、旅居养老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了专门部署。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本、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有待加强、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尚需提升等方面,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为重点,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二)基本原则。——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统筹把握老年群体与全体社会成员、老年期与全生命周期、老龄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系统整体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以人为本,顺应趋势。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加快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保障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发展质量,确保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兜好底线,广泛普惠。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促进资源均衡配置,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到位。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改革创新,扩大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制造业创新示范高地。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坚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各尽其责,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引导老年人树立主动健康和终身发展理念,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均衡合理、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家庭养老照护能力有效增强,兜底养老服务更加健全,普惠养老服务资源持续扩大,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优质规范发展。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老年健康服务资源供给不断增加,配置更加合理,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老年人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身休闲、金融支持等服务不断丰富,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康复护理的老年用品产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行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更加有力,从业人员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更加健全。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三、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四)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适时适度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完善基本医保政策,逐步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扩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药报销范围,将更多慢性病用药纳入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老年人用药负担。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协同促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职工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相适应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待遇保障范围和基金支付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认定、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保障项目。做好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以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的衔接。健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相应社会救助范围,予以救助。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为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补贴,并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地方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五)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统筹现有的老年人能力、健康、残疾、照护等相关评估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推动评估结果全国范围内互认、各部门按需使用,作为接受养老服务等的依据。研究制定可满足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需要的国家标准,提供统一、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估工具。推动培育一批综合评估机构,加强能力建设和规范管理。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服务。各地要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健康、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适宜服务。清单要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动态调整。(六)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各地要根据特困老年人规模确定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下限,做好规划建设和保运转等工作。在满足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公办养老机构重点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以下统称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管理制度,明确老年人入住条件和排序原则。引导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养老机构优先接收特殊困难老年人、作出特殊贡献的老年人。鼓励地方探索解决无监护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难的问题。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加大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改造力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能力,增设失智老年人照护专区,在满足政策保障对象入住需求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失能老年人入住。支持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针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增设隔离功能,改造消防设施,配备必要的物资和设备,加强人员应急知识培训,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应急保障能力。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各类养老机构完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机制。(七)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通过支持县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改造、将具备条件的乡镇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扩建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综合利用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等方式,因地制宜实现农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为依托,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支持乡镇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增加养老服务指导功能,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对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原地改造升级项目,不需要调整规划用途,不额外占用建设指标。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村民自治组织和邻里互助力量,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督促家庭成员履行赡养扶养义务,提供必要的援助服务,帮助解决基本生活安全问题。四、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八)建设普惠养老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深化“十三五”时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改革成果,培育一批以照护为主业、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推动集中管理运营和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家庭养老床位,将服务延伸至家庭。支持物业企业发挥贴近住户的优势,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在乡镇(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供需对接、资源统筹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支持建设专业化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推动其在长期照护服务标准规范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储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养老机构针对失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引导养老机构立足自身定位,合理延伸服务范围,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新建护理型养老服务设施和照护服务能力改造提升项目。引导地方对普通型床位和护理型床位实行差异化补助,到2025年,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完善对护理型床位的认定办法,尽快建立长期照护服务的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规范。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委托经营机制,改革以价格为主的筛选标准,综合考虑从业信誉、服务水平、可持续性等质量指标。引进养老服务领域专业能力较强的运营机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委托经营的养老机构项目工程建设,支持规模化、连锁化运营。探索将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或拓展为连锁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城市养老服务联合体,“以上带下”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九)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各地要严格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结合实际适当上调标准。加强常态化督查,确保新建居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开展城镇配套养老服务设施专项治理,全面清查2014年以来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情况,定期进行全国通报,2025年前完成整改。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支持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空间用于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利用配套设施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具备条件的可重点开展失能老年人全日托养服务,无偿或低偿使用配套设施的,应当以普惠为导向确定服务价格。鼓励地方探索对相邻居住区的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利用,统一管理运营。定期组织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状况检查,对于未按养老服务用途使用的配套设施产权方,支持地方探索依法实施合理的经济处罚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养老服务,扩大供给,提高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场原则下的普惠价格形成机制,“十四五”期间,各地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建设运营成本、政策支持情况、消费者承受能力等因素,推动普惠养老服务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价格水平显著低于当地同等服务水平的市场化养老服务机构。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制定支持性“政策包”,带动企业提供普惠型“服务包”,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大国有经济对普惠养老的支持。建立国有经济对养老服务供给的补短板机制,强化中央国有经济在养老服务领域有效供给,加强地方国有经济在养老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引导地方国有资本积极培育发展以普惠养老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国有企业。对主要承担养老服务功能的国有企业,重点考核服务质量、成本控制、运营效率等情况。五、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十)构建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综合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闲置房屋等资源,打造一批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重点补齐农村、远郊等助餐服务短板,支持当地养老服务机构、餐饮场所等增加助餐功能,推广邻里互助的助餐模式。丰富和创新助餐服务提供机制,因地制宜采取中央厨房、社区食堂、流动餐车等形式,降低运营成本,便利老年人就餐。支持高质量多元化供餐。围绕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就餐需求,鼓励助餐机构开发餐饮产品、丰富菜色品种、合理营养膳食。建立助餐服务合理回报机制,由经营者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适度利润水平确定收费标准,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助餐服务。引导外卖平台等市场主体参与助餐配送。推动助餐机构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十一)开展助浴助洁和巡访关爱服务。发展老年人助浴服务。支持社区助浴点、流动助浴车、入户助浴等多种业态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连锁化助浴机构。研究制定老年人助浴服务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养老护理员助浴技能培训。支持助浴服务相关产品研发,推广应用经济实用型产品。鼓励助浴机构投保相关保险,提高风险保障程度。引导助洁服务覆盖更多老年人。支持家政企业开发被褥清洗、收纳整理、消毒除尘等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保洁服务产品。引导物业企业将保洁服务范围由公共区域向老年人家庭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洁服务。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建立居家养老巡访关爱服务制度,实行普遍巡访和重点巡访相结合,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探访等多种形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通过“社工+邻里+志愿者+医生”相结合的方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身心关爱服务。(十二)加快发展生活性为老服务业。提高老年人生活服务可及性。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引导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广泛对接老年人需求,提供就近就便消费服务。组织和引导物业企业、零售服务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拓展为老服务功能,提供生活用品代购、餐饮外卖、家政预约、代收代缴、挂号取药、精神慰藉等服务。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务新业态。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精准对接为老服务需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平台化展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为老服务,鼓励“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培育城市级综合信息平台和行业垂直信息平台。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监测提醒功能,利用大数据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六、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十三)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开发老年健康教育科普教材,通过老年健康宣传周等多种活动,利用多种传播媒介普及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老年人群重大传染病的早期筛查、干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老年健康促进工程。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和心理关爱行动。推动老年健康领域科研成果转化,遴选推广一批老年健康适宜技术,提高基层的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十四)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加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布局若干区域老年医疗中心。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综合征管理,促进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推动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公立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疗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方式收费。提供的医疗服务、药品和医用耗材适用本医疗机构执行的医药价格政策,上门服务费可由公立医疗机构自主确定。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区护理站。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推动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支持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生命教育。(十五)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丰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联体管理,根据服务老年人的特点,合理核定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医保限额。推动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做实合作机制和内容。到2025年,养老机构普遍具备医养结合能力(能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或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支持优抚医院、光荣院转型,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毗邻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服务衔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健全医养结合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数据共享,完善医养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康复服务”,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十六)强化老年人疫情防控。制定老年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指南,分类完善居家、社区和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疫情防控措施。在疫情应急处置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就医帮助、生活照顾、心理慰藉等服务。加强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制度和能力建设。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十七)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大力开发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针对不同生活场景,重点开发适老化家电、家具、洗浴装置、坐便器、厨房用品等日用产品以及智能轮椅、生物力学拐杖等辅助产品,推广易于抓握的扶手等支撑装置以及地面防滑产品、无障碍产品,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乐器等休闲陪护产品。针对机构养老、日间托养、上门护理等需求,重点开发清洁卫生、饮食起居、生活护理等方面产品,提升成人尿裤、护理垫、溃疡康复用品等产品的适老性能,发展辅助搬运、翻身、巡检等机器人。发展老年人监护、防走失定位等产品。促进优质产品应用推广。制修订一批关键急需的老年用品和服务技术标准,促进质量提升,规范市场秩序,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立老年用品产品目录,适时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整。对自主研发、技术领先、市场认可的产品,优先纳入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发展嵌入式康复辅助器具销售和租赁网点,提供用品展示、预约使用、指导教学、售后维修、回收利用等服务。鼓励发展产业集群。鼓励国内外多方共建特色养老产业合作园区,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打造制造业创新示范高地。优先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十八)促进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级。强化老年用品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家庭服务机器人、日用辅助用品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开展家庭、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试点试用。加强老年科技的成果转化。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老年用品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及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创新。支持在老年用品领域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加强老年用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保护相关专利、商标和商誉等合法权益。发展健康促进类康复辅助器具。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健康促进类康复辅助器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训练、认知障碍评估和训练、沟通训练、失禁康复训练、运动肌力和平衡训练、老年能力评估和日常活动训练等康复辅助器具。发展用药和护理提醒、呼吸辅助器具、睡眠障碍干预以及其他健康监测检测设备。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应用。针对老年人康复训练、行为辅助、健康理疗和安全监护等需求,加大智能假肢、机器人等产品应用力度。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支撑平台,建立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编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完善服务流程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十九)有序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引导全社会树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险理念。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研究建立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机制,支持被保险人在失能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用于护理费用支出。支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积极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加强涉老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严禁金融机构误导老年人开展风险投资。八、践行积极老龄观(二十)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支持各类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老年大学(学校)、参与老年教育。鼓励养教结合创新实践,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学习点。发挥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的作用,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筹建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地开放大学举办“老年开放大学”,鼓励老年教育机构开展在线老年教育。创新机制,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二十一)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老年人劳动就业权益和创业权益。支持老年人依法依规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按照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劳动原则,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延长工作年限。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积极开展“银龄行动”,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建设高层次老年人才智库,在调查研究、咨询建言等方面发挥作用。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在城乡社区建立基层老年协会等基层老年社会组织,搭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平台。指导和促进基层老年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二十二)丰富老年人文体休闲生活。扩大老年文化服务供给。改扩建或新建一批老年公共文体活动场所,支持通过公建民营、委托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鼓励编辑出版适合老年人的大字本图书,加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的艺术作品创作,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播放平台增加播出,推出养老相关公益广告。搭建老年文化活动交流展示平台,支持老年文化团体和演出队伍登上乡村、社区舞台。鼓励和支持电影院、剧场等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增加面向老年人的优惠时段。支持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在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健身需求,加强配套运动场所和设施的规划建设。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项目,搭建平台组织相关赛事和锻炼展示活动。发布老年人科学健身活动指南,根据差异化的身体素质推荐适合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强度,推广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鼓励建立老年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指导和帮助老年人科学开展各类体育健身项目。营造良性的体育健身消费环境,鼓励推出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服装、锻炼器材等产品以及健身指导、竞赛参与等服务。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康养旅游基地。鼓励企业开发老年特色旅游产品,拓展老年医疗旅游、老年观光旅游、老年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旅居养老旅游服务设施,结合各地自然禀赋,形成季节性地方推介目录,加强跨区域对接联动,打造旅居养老旅游市场。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修改完善相关规定。九、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二十三)传承弘扬家庭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常态化指导监督机制,督促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防止欺老虐老弃老问题发生,将有能力赡养而拒不赡养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纳入个人社会信用记录。支持地方制定具体措施,推动解决无监护人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监护保障问题。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将家庭照护者纳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等范围,支持有关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并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免费开放,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提供指导,帮助老年人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配备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设施设备。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探索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二十四)推进公共环境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提升社区和家庭适老化水平。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小区路面平整、出入口和通道无障碍改造、地面防滑处理等,在楼梯沿墙加装扶手,在楼层间安装挂壁式休息椅等,做好应急避险等安全防护。有条件的小区可建设凉亭、休闲座椅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的适老化改造。推动将适老化标准融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经济困难的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推动公共场所适老化改造。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等适老化改造力度,在机场、火车站、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设置专席以及绿色通道,加强对坡道、电梯、扶手等的改造,全面发展适老型智能交通体系,提供便捷舒适的老年人出行环境。推动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环境适老化改造。(二十五)建设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对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并向基层延伸。公共服务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名额。加强身份证信息归集和数据互联互通,在更多领域推广“一证通行”。定期开展拒收现金专项治理。推进智能化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优化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持续推进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支持终端设备制造商、应用产品提供商、养老服务机构联动,促进上下游功能衔接。以市场力量为主体推动出台一批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标准。组织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运用新技术。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长效解决“数字鸿沟”难题。发挥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总结各地创新经验和举措,及时推广并适时形成政策文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各地公共服务适老化程度进行评价,相关结果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评估。(二十六)培育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老龄法治建设,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各地争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鼓励各地推广与当地文化风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敬老爱老优待服务和活动。积极发挥多方合力。建立健全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库,鼓励机构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参与,引导在校生志愿服务和暑期实践、相关专业学生社会实习、社会爱心人士志愿服务等与老年人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需求有效对接。围绕关爱老年人开展慈善募捐、慈善信托等慈善活动,依法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扶持和监管。十、增强发展要素支撑体系(二十七)推动有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加大改革力度。按照“脱钩是原则、保留是例外”的要求,推动党政机关等所属培训疗养机构撤销或脱钩,资产统一划转至负责接收的国有企业,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整体转型。坚持“应改尽改、能转则转”的原则,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主要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不得以养老名义经营其他业务。各地要建立绿色通道,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积极协调解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问题。强化示范引领。将培训疗养机构数量较多、分布集中的北京、大连、青岛、深圳、成都、杭州、秦皇岛、苏州、扬州、九江等确定为重点联系城市,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培训疗养机构转型,打造一批转型优质项目,纳入普惠养老专项行动,争取在2022年年底前基本投入运营。制定北戴河地区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规划,建设北戴河地区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集中示范区。(二十八)完善用地用房支持政策。科学规划布局新增用地。根据人口结构现状和老龄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提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规模、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供地计划,分阶段供应规划确定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并落实到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做到应保尽保。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予以安排。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以多种方式供应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优化存量设施利用机制。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存量场所改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存量土地用途的变更程序。利用存量商业服务用地开展养老服务的,允许按照适老化设计要求适当放宽户均面积、租赁期限等土地和规划要求。养老服务机构所使用存量房屋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地主体的条件下适用过渡期政策,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研究制定过渡期后顺畅接续的政策措施,稳定养老服务机构预期。出台支持依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引,由养老服务机构与村集体约定土地使用和收益分配方案。(二十九)强化财政资金和金融保障。强化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适应今后一段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民政部本级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加大倾斜力度,自2022年起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地方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同步考虑运营问题,确保后续发展可持续。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可操作的运营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优先接收特殊困难老年人,鼓励对接收外地老年人的机构同等适用相应补贴政策。推动税费优惠举措落地。落实落细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不得以土地、房屋性质等为理由拒绝执行相关价格政策,因难以计量等操作性原因无法执行的,探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予以解决。拓宽金融支持养老服务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满足养老服务机构合理融资需求。鼓励探索以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贷款,满足养老服务机构多样化融资需求。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有序探索养老服务领域资产证券化,支持保险资金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相关责任险及机构运营相关保险。(三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质量评价等政策,鼓励聘用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完善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险政策。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科学评价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促进养老护理员工资合理增长。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持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业,引导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规定获得补贴。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和为老志愿服务激励褒扬机制。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加大社会宣传,支持地方探索将行业紧缺、高技能的养老服务从业者纳入人才目录、积分落户、市民待遇等政策范围加以优待。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养老服务专业设置,结合行业发展新业态,动态调整增设相关专业并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稳妥推进1+X证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大力推进养老领域产教融合,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养老企业,支持院校和优质机构共建合办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探索将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发展成实习实训点。大力发展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本科教育。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老年学、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老年营养学、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鼓励高校自主培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加大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引才用人力度,为智慧健康养老、老龄科研、适老化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培养引进和储备专业人才。落实医师区域注册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执业。在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中工作的医务人员,可参照执行基层医务人员相关激励政策。十一、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三十一)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监管。落实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备案信用承诺制度,备案申请人书面承诺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开展活动,书面承诺向社会公开,履约情况记入信用记录。督促养老服务机构落实主体责任,主动防范消除本机构在建筑、消防、食品、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风险隐患,提高养老服务、安全管理、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对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以市场主体名义从事养老服务经营活动、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服务机构名义开展养老服务活动、未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擅自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养老服务活动等无证无照违法经营行为,加大依法打击查处力度。严禁利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场地开展与养老服务无关的活动。指导养老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方协议约定提供服务,建立纠纷协商调解机制,引导老年人及其代理人依法维权。(三十二)引领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协同监管,健全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避免多头多层重复执法,切实减轻养老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负担。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行为监管,严防欺老虐老行为。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创新开展智能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建立“养老服务+信用”机制,充分运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完善养老机构备案办事指南,优化办事流程,实施并联服务,明确办理时限,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制定养老服务领域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好差评制度”,持续改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研究制定一批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服务管理需要的养老服务标准。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等级评定与认证体系,推动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的实施,引导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养老服务质量认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养老服务相关地方标准,鼓励社会组织自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要求的养老服务相关团体标准。积极参与养老服务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养老服务领域行业组织和机构开展标准化管理。(三十三)加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切实防范各类侵权风险。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的侵权行为,特别是向老年人欺诈销售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违法行为。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抵御欺诈销售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养老诈骗重点防范和整治工作力度,做好政策宣传和风险提示,对涉嫌犯罪的依法打击。完善养老服务领域预付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对预付费的资金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领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监管。完善养老服务机构退出机制,指导退出机构妥善做好老年人服务协议解除、安置等工作,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涉老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援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做好涉老矛盾纠纷预警、排查、化解。建立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倡导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为老年人减免法律服务费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老年人监护制度。规范中高端机构养老发展。对建设、销售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群体的住宅或居住小区,要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功能定位,鼓励地方建立监管机制,落实信用承诺,强化日常监管,确保经营健康稳定可持续,严禁以养老之名“跑马圈地”。十二、实施保障(三十四)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强化各地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将本规划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三十五)完善法治保障。落实依法治国要求,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推动制定养老服务法,构建以老年人权益保障、养老服务等法律为统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主体,相关标准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政策法律体系,实现养老服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挥养老服务法规在保护当事人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合同管理、调解处理服务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十六)强化组织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履职尽责,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支持城市群、都市圈打造养老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格局,形成服务能力衔接、产业发展协同的合作区域。支持大型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养老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以地级行政区为单位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将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考虑,全方位整合资源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三种路径协同发展。(三十七)健全数据支撑。建立完善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持续开展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依据养老产业统计分类,开展养老产业认定方法研究,推进重要指标年度统计。统筹养老服务领域政务和社会数据资源,加强部门间涉老数据信息共享,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等,汇聚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从业人员等基本数据集,建设公众需求牵引、政府监督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的全国养老数据资源体系。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强疾病预测预警,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个性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老年健康监测能力建设,为老年健康状况评估和疾病防治提供信息支持。积极利用智库和第三方力量,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老龄化趋势预测和养老产业前景展望,通过发布年度报告、白皮书等形式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预期。健全老龄事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三十八)深化国际合作。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落实一批具有技术先进性、理念创新性、模式带动性的示范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动建立健全双多边合作机制,探索与老龄化程度较高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加强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务实合作,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三十九)落实评估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的指导、督促,及时检查并向国务院报告本规划落实工作进展情况。搭建社会监督平台,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细化相关指标,推进任务落实,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见到实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关阅读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南方治理评论》稿约《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邮政编码:510006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其他
地方治理||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
六个城市试点,营商环境如何创新?2021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进一步方便市场准入和退出;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市场主体的活力该怎样释放?营商环境应该如何创新?六城市如何先行?六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北上广深渝杭,营商环境的创新试点,为何是这六个城市?试点要试什么?怎么试?方向和方法又是什么?当优化营商环境,在近些年早已成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国家命题,这一次又有何不同?通过数据看,这6座城市的市场主体数量均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这六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总体上也走在全国前列。以北京为例,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北京的得分甚至超过了部分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成员国水平。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78.2分,比去年提升了4.6分。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等5个指标进入全球前30名。
其他
地方治理||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1〕24号),深入推进我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聚焦市场主体关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体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二)工作目标。经过三至五年的创新试点,重庆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全球前列,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能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作出重要示范。二重点任务(一)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破除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展“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便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清理取消对企业注册及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企业跨区域迁移后免于再次办理相关许可证。探索企业生产经营高频办理的许可证件、资质资格等跨区域互认通用,推动客货运输电子证照和招投标领域CA数字证书与其他试点城市兼容互认。着力破除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依法保障外地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二)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组织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执行情况监测、归集、通报制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投诉及处理机制。开展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实现企业名称自查自择。探索企业账户预约账号在线推送模式,银行可根据企业注册登记等信息实时生成预约账号并在线反馈。增强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功能,优化“E企办”手机端掌上服务,实现企业登记信息变更、员工社保登记等全程在线办理。推行涉及市场监管、社保、税务、海关等事项企业年报“多报合一”改革。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建立强制退出制度。建立完善破产预重整制度,引导债务人通过预重整等方式化解债务危机。优化破产管理人选任机制,允许破产企业相关权利人推荐破产管理人,以市场化方式降低破产管理人相关费用。持续巩固府院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破产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信用修复、财产处置等事项。(三)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服务平台,分类规范审批程序、压减审批要件、简化技术审查事项。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一本报告管前期”,推行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适度分离,强化项目决策与建设条件的协同。深化“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避免重复评价。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在土地供应前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和现状普查,形成评估结果和普查意见清单,在土地供应时一并交付用地单位。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中存在的“体外循环”“隐性审批”等行为,将各阶段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审批管理系统。按照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的原则,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涉及的测绘事项,建立成果共享互认清单,统一测绘成果标准规范,实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实施方式,完善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标准,简化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建立健全市政接入工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建筑师个人执业有序发展,探索在民用建筑工程领域推进和完善建筑师负责制。(四)更好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准入准营标准,对食品自动制售设备等新业态发放经营许可,提升市场主体创新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高精度地图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开放使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制定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医学研发、制造基地。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各类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创新。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形成赋权形式、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制度。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开展数据确权探索,有序开放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产生的部分公共数据。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信用金融、物流、会计、税务等领域的探索应用。(五)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单一窗口”功能向国际贸易全链条延伸,打造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推进全流程作业无纸化。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与新加坡探索更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事项。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成渝),强化多式联运衔接,加强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联动合作,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环节信息对接共享,持续降低综合运价水平,提升物流服务效能。深化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便利措施,开展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探索开展科研设备、耗材跨境自由流动,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六)优化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服务管理。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围绕科技、商业、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电力电信等重点领域,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模式、优化市场环境,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深化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涉外商事法律服务,依托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建设国际商事争端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整合推出重庆英才集聚工程,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做好精细化服务管理工作。依托“塔尖”“塔基”政策,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我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健全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举措。优化重庆英才“渝快办”平台,一站式多语种展示投资、工作、生活等政策信息,将更多涉外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探索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市场竞争状况评估体系。加快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有关规定,重点清理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政府采购、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防止通过划分企业等级、增加证明事项、设立项目库、注册、认证、认定等形式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探索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快实施合同签订和变更网上办理、工程款支付网上查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推进网上中介服务超市规范运行,着力纠正各类中介垄断经营、强制服务等行为。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空间。(八)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监管。坚持放管结合、并重,夯实监管责任,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覆盖的监管机制。完善公开透明、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加强政策解读。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监管赋能,强化对监管数据的归集整合和分析运用,探索形成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实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管理。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扩大联合抽查检查覆盖面,制定深入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完善按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完善执业诚信体系,在医疗、教育、工程建设等领域加快构建信用记录形成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健全会员信用档案,形成行业经营自律规范,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平台监管和行业自律作用。完善“免罚清单”制度,逐步扩大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范围。在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探索实行惩罚性赔偿等制度。(九)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行政合同、行政协议、行政允诺等政府承诺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政府失信补偿、赔偿制度,对确需改变政府承诺或者合同约定的,依法对市场主体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赔偿。施行政务诚信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开展政务诚信监督检查,实施以政务履约和守诺情况为主要内容的诚信考核评价。清理涉政府机构拖欠市场主体账款、不兑现政策、未履行承诺等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商标专利巡回评审和远程评审,快速联动处置商标恶意注册和非正常专利申请,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协作。严格落实《重庆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依法履行公众参与程序,增强公众参与实效。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充分论证立项必要性和方案可行性等内容,强化政策后评价规定执行力度和评价结果运用效果,推进评估评价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依法规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罚款设定,严禁乱设罚款。(十)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加快建立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将“渝快办”平台作为全市政务服务的总门户、总平台、总枢纽,全面推行涉企事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充分运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市场主体有关营商环境的咨询和投诉举报实行“一号应答”。探索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一证准营”、跨地区互通互认。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办”,企业仅凭营业执照即可办理部分高频审批服务事项。推进水电气讯等全流程“一站式”集成服务和帮办服务,实现报装、查询、缴费等业务全程网办,对外线工程涉及的行政审批实行在线并联办理。提升不动产登记涉税、继承等业务办理便利度,深化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即办即取”改革。完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探索建立以担保人名称为索引的电子数据库,提升企业动产和权利融资便利度。持续优化企业办税服务,深化“多税合一”申报改革,探索整合企业所得税和财产行为税综合申报表,试行代征税款电子缴税并开具电子完税证明。在货物报关、银行开户、贷款、项目申报、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加强在线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应用,逐步推广在政务服务中互通互认。推进公安服务“一窗通办”,建设涉及治安、户政、交管等公安服务综合窗口。三工作举措(一)细化改革措施。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指导支持,逐项细化改革事项工作方案,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文件、操作规程、办事指南等。要建立改革事项任务台账,按照整体工作安排,倒排时间表和路线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二)强化分类推进。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要坚持系统观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对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改革事项,要率先形成试点成果;对各试点城市同步推进的改革事项,要进一步发掘特色亮点;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的改革事项,要等高对接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三)抓好落地落实。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要强化工作调度,定期组织相关配合部门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加强与其他试点城市的交流协作,并适时向对口国家部委报送有关事项进展情况。要强化市、区县(自治县)和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协调联动,加强业务指导培训,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四)加强事项监管。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要完善全链条监管措施,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健全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监管协作和风险处置合作,做到放管结合、风险可控。(五)开展总结评估。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要坚持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常态化跟踪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加快培育实践案例,注重总结改革经验。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做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评估,争取更多改革成果、典型案例获得支持认可。根据评估意见,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市场主体欢迎的改革措施进行复制推广,对出现问题和风险的及时调整优化。(六)做好滚动试点。市级有关部门要建立改革事项研究储备机制,持续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全面梳理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滚动提出需国家层面授权或支持的改革事项,积极争取更大的地方改革自主权。(七)积极自主探索。市级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创新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地方权限范围内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探索,推出更多利企便民的改革举措,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四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市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各改革事项牵头部门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系统研究、深入推进。各区县要主动与市级有关部门对接,参照市级模式落实相应责任单位,确保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各项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推进。鼓励具备较好改革基础的区县创建市级营商环境示范区,为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更多有益经验。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智库,加强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政策咨询等智力支持。(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日常调度机制,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月调度”,及时掌握各改革事项工作动态,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对于改革有关重大情况、重大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各区县、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报送相关工作信息,动态反映有关经验做法和改革成效。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围绕各项改革任务开展日常督查和专项督查,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级党政机关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三)强化法治保障。市司法局统筹做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法治保障工作。试点内容中,凡涉及调整现行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的,经市人大常委会或市政府授权后实施。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调整情况,及时对本部门和本地区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文件作出相应调整。(四)加强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应用。用好国家授权使用的相关领域政务数据和电子证照,探索实施地域授权和场景授权,实现更多应用场景电子化。优化“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打破市级部门和区县间“信息孤岛”,推动更多数据资源依托平台实现安全高效优质的互通共享。(五)注重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题报道、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持续宣传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改革成效、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强化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答公众疑问,正确引导社会预期,营造良好氛围。相关阅读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南方治理评论》稿约《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邮政编码:510006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其他
政策法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2021年6月3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战略规划,特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建立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探索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二)原则。——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扩大开放合作。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三)目标。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普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依托农广校等平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干部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四、重点工程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依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等设施和资源,打造科学家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激发全民族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自立自强,建功立业,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和科幻主题公园等。——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强“科普中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构建国家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倾斜。(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推行科技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馆免费开放。——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教品创新研发,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功能。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国家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突发事件状态下,各地各部门密切协作,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五)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水平,参与全球治理。——拓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围绕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开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计划,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国际合作内容。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双多边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交流交易。聚焦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青少年、妇女和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科技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探索制订国际标准,推动建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参与议题发起和设置,在多边活动中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促进“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推进科学素质建设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五、组织实施(一)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协调机制,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各部门将《科学素质纲要》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中国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沟通联络工作,会同各有关方面共同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地方各级科协牵头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地区科学素质建设。(二)机制保障。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科普工作评估制度,制定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三)条件保障。完善法规政策。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制定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开展评定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加强理论研究。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学谣言等方面,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开展科普对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学素质建设高端智库。强化标准建设。分级分类制定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实施科学素质建设标准编制专项,推动构建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多维标准体系。保障经费投入。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推荐阅读回望2021:数读中国经济展望2022:预读全球经济读懂广东:回望2021,展望2022读懂广州:回望2021,展望2022躬身南边:致敬2021,展望2022《“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南方治理评论》稿约《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邮政编码:510006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你在看就点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