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湾区观察||深圳:奋力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南方治理 2024-06-27



深圳:奋力建设市域

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编者按: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央政法委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为期3年的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广东13个地级以上市被确定为第1期试点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市在中央政法委有力指导和省委正确领导下,聚焦“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深化市域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即日起,省委政法委联合南方日报推出“广东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经验巡礼”专栏,充分展示我省试点工作创新做法、显著成效。



       从边陲农业县到超大型城市,深圳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然而,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挑战。       如何迎难而上?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深圳: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深圳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以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首批试点城市为抓手,把平安深圳建设置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全局中谋划推进。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多项改革实践在全国推广: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平安建设条例,颁布施行国内同领域首部涉及全类型矛盾纠纷、囊括全种类化解方式、涵盖全链条非诉流程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群众诉求“光明模式”获中央政法委总结推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经验先后多次在全国、全省试点推进会上作大会发言……如今,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圳正继续以赶考姿态奋力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超大型城市治理能力建设的深圳实践,只是广东深化市域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切入点和发力点,严密构建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亮点1:制度建设制定及修订各领域法规30余部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获表决通过,以立法形式对矛盾纠纷多元治理进行制度创新。这是国内同领域首部涉及全类型矛盾纠纷、囊括全种类化解方式、涵盖全链条非诉流程的地方性法规……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试点以来,深圳针对治理亟需、群众急盼的制度需求,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先后出台全国首部平安建设条例、个人破产条例、数据条例等,制定及修订各领域法规30余部,以良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保障善治。深圳还注重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此,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均落实一把手责任。
市民来到光明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寻求帮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近年来,深圳还从强化制度建设着手,出台了30多项制度文件,搭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时,印发全市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49项具体任务,压实党政部门工作职责,有力督促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创新经验项目“盆景”变“风景”,在全市推广16个实践创新项目,有的通过立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
      在此背景下,深圳全面推进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同级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智慧管控中心、网格中心、人民来访接待厅等社会治理平台融合建设。目前深圳全市共建成1个市级综治中心、10个区级综治中心、74个街道综治中心、659个社区综治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亮点2:“智治”支撑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整合8000余项服务
       流动人口多、出租屋数量大,是超大型城市开展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建设“深平安”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是深圳破解上述难题的抓手。在此过程中,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社会治理要素建筑房屋属性分类编码规范》,建成涵盖2000多万人口、400多万法人、60万栋房屋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库。
      “建立房屋、人口两大基础标准,相当于每套房都有了‘身份证’编码,为社会治理提供精准信息资源,有效解决基层治理服务和管理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深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走进龙华区福城街道澳门小区,大门口贴有三色二维码,代表出租屋管理等级:绿色是“宽管级”,黄色是“严管级”,红色是“禁止级”。上述等级根据业主守法纳管等指标动态调整,有关部门对不同级别出租屋实行不同管理措施和巡查频次……如今,这项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措施已在深圳推广。
龙华区出租屋分类分级管理
      这是深圳通过科技手段为基层治理赋能的生动实践。据悉,近年来,深圳通过推进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用科技为社会治理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不断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治”体系。
      科技手段的有效运用,改变了过去相关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如深圳在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整合8000余项服务。近期,“i深圳”与卫健、应急、公安、网格办等部门推出手机“亮码”“扫码”无接触通行模式,助力精准防控。又如,以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为抓手,深圳积极推动政法各部门的业务系统跨网对接,推进政法机关刑事案件全流程无纸化协同办案。
      科技不仅助力基层有效治理,也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办事。
      如坪山区试点以“民生诉求”为核心,整合数字城管、网格管理、12345等6个主要事件分拨系统和分拨人员,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该系统去年受理事件19.84万宗,其中民生诉求事件8.9万宗,总办结率达99.78%,平均处置用时3.62个工作日,同比减少0.44个工作日,处置最快仅用时5分钟。
      宝安区则以块数据为底板开发建设“智慧宝安管控系统”,实现微小事件由网格员即巡即办,专业事件通过智慧平台自动分拨给各级业务部门进行跟进处理。如在防御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该区利用块数据信息发现防灾薄弱环节和重点隐患,充分调动网格员参与灾前排查、灾中巡查、灾后复查等工作。
亮点3:协同共治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志愿者参与治理
      日前,两名工人走进光明区新湖街道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反映包工头拖欠工资问题。街道受理诉求后,立即向相关部门“发令”,要求其于当天下午到场处理。最终,在各方推动下,工程项目方同意先行垫付工资……围绕给基层赋权,深圳建立“社区发令、部门执行”运行机制,变“群众上访”为“部门下访”,改变以往基层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弊端。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近年来,深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目前,该市已建成各级群众诉求服务大厅791个、服务站点226个,累计化解群众诉求17万余宗。同时,还建成近千个党群服务微站点、近百个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站点。
      深圳法院推动诉源治理改革,在全市全部74个街道和深汕合作区4个镇建立非诉解纷的工作站,并在社区、商圈、厂区等建立诉讼服务站、非诉解纷工作站、司法确认室共346个,在293家行业内建立诉调对接联动机制。通过司法赋能,深圳去年诉前化解纠纷8.4万件,是上年的1.8倍。
光明区平安员可通过小程序实时上报矛盾纠纷
      人人参与,就是治理高效的最好方式。深圳作为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正大力建设“志愿者之城”升级版,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朝着更专业、更精细、更规范的方向迈进,让全市280万志愿者深度参与社会治理。龙岗区正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带共建、公众参与促共治、盘活资源齐共享”的龙岭模式,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社区,变“条块分割”为“协同治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治理”,变“单元治理”为“多元治理”。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深圳将见义勇为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和平安深圳建设考评体系及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见义勇为表彰奖励慰问形式、真心实意为勇士办实事解难事等形式,推动形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崇德向善蔚然成风的生动局面。
      “一系列市域社会治理的创新务实举措,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正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高地”,为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权威访谈
深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余新国:善用法治之力破解治理难题
余新国
深圳在创新超大型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有何经验?下来有何工作计划?近日,深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余新国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南方日报:深圳在创新超大型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有何经验、成效?
余新国: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的谆谆嘱托,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高规格”带动“广参与”,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书记抓治理的体制机制,将社会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覆盖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283万名志愿者、40万名社区义工深度参与社会治理。“良法规”促进“善治理”,出台多部在全国先行先试的法律规范,确保社会治理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高整合”实现“高效率”,推动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全市99.94%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99%的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无需跑。“大投入”确保“惠民生”,持续将财政支出近七成投向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项目化”破解“硬骨头”,已在全市培育推广2批16个创新项目,精准攻克服务难点、办事堵点、民生痛点。
南方日报:深圳在健全网络安全机制、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等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余新国:健全网络安全机制方面,深圳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强化三突出”:强化打击整治,突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对网络黑产采取“本地化、集群式、融合型”聚合打击,有力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强化法治保障,突出保护信息数据安全。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对数据权益、数据安全等进行全方位规范保护。强化全民参与,突出网络安全共建共享。推动互联网企业群防群治,成立网络义警分队化解网民矛盾,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方面,深圳的经验包括:突出法制建设,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覆盖全类型矛盾纠纷、全种类化解方式、全链条非诉流程。善用心理服务,推动社区心理服务室实现全覆盖,服务触角延伸至商圈、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强化平台建设,建设各级各类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站点)1000余个,2021年解决群众诉求17万宗。彰显智慧赋能,建成社会治理大数据库,推动“块数据”广泛应用于公安要素报备、12345热线信访投诉、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等。
南方日报:接下来有何具体计划?
余新国:接下来,深圳将继续巩固深化试点工作成果。持续加强制度建设,运用特区立法、建章立制等方式,将试点工作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和治理优势。持续强化项目推进,紧盯治理难点堵点痛点和急需问题,在全市培育推广创新项目,不断提升整体治理水平;持续增进公众参与,持续提升街道社区议事协商能力,丰富居民自治载体;创新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建立社会责任评估和奖惩机制。
来源|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

倪光南:信息核心技术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砝码

余英时:辛亥后的中国一直在往前走

张维迎:恩师何炼成引我进入经济学

秦   晖:走出帝制

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金观涛:我的思想历程(1990-2021)

赵汀阳:作为方法论的中国

葛剑雄:中国人的六十年迁徙史

葛剑雄:学术写作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与学术规范

王树国: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

张异宾:斯蒂格勒的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

江小涓:数字时代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与平台治理

洪永淼:数学、模型与经济思想

邱泽奇:数字化与乡村治理结构变迁

许成钢: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

许成钢:民主在中国的常识与误解

朱云汉:数字经济重塑人类文明

范如国:平台技术赋能、公共博弈与复杂适应性治理

欧阳静:简约治理能力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王国成:数字世界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王国成: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唐任伍:花样百出的诬告形式与千奇百怪的诬告动机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专辑征稿启事


     

      一、征稿目的

      自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以来,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新时代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在新文科教育引领下必然承担起回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使命和责任。如何推进新文科教育理念充分运用于一流专业建设实践,实现多学科交叉创新和多技术融合发展;如何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之中;如何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当前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议程。为此,《南方治理评论》特向海内外征集“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专辑论文,籍此凝聚专业建设力量,展现专业建设新动向,共同推进新文科教育与一流本科专业发展。

       二、选题范围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稿件征集主要围绕新文科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教材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手记等议题。

      新文科教育:新时代变革、新技术发展呼唤新文科教育和新文科建设。如何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是新文科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产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影响,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探究的话题。

      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需要夯实专业建设内涵、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学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实验、实践等方面改革,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知识、方法、品格方面充分受益。

      协同育人创新:加强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建设,完善政学携手、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机制,通过院地、院校、院企的有效协作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除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的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意义至关重要。社会实践机会多了,实践能力提升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教师教学手记:教学相长是一个悠长而又深刻的命题。如何为师为学,如何改进教学呈现,如何与学生一起成长,如何享受育人快乐,因而教学需要反馈、教育需要反思。

      三、投稿要求

      1. 投稿论文应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投稿体例详见《南方治理评论》中的“辑刊体例”。

      2.投稿论文可为理论综述、研究性论文或案例分析论文,投稿者须严守学术道德,严禁抄袭、剽窃,论文在6000字以上为宜,鼓励图文并茂进行阐述。

      3. 征集稿件仅接受邮箱投稿,来稿请投至:gdgzpar@163.com,务必在投稿邮件主题栏注明“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专刊论文投稿。

      4. 征文截止日期为2022 年8月30日。

      四、联络方式

      咨询:彭铭刚老师

      邮箱:pengminggang@gzh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