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点||倪光南:信息核心技术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砝码
信息核心技术:
网络安全重要砝码
倪光南
【光明日报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指出,“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本版刊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和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潭)两篇文章,就保障国家数据安全、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等问题,阐释了认识和思考。
伴随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实施,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受核心技术制约,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严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大数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大力发展信息核心技术,推进网络强国进程。
大数据安全和大数据发展要同步推进
近日,美国科技巨头Facebook卷入数据泄露丑闻,其5000万用户数据被泄露给英国剑桥分析公司。该事件再一次凸显了大数据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这一事件并非个案,美国网络安全分析机构Risk Based Security(RBS)发布的《2017数据泄露报告》显示,2017年公开的数据泄露事件高达5207起,被泄露信息多达78.9亿条。数据安全问题正日益引发各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以此为遵循,我们要将大数据安全和大数据发展同步推进,不能等到大数据应用出现了重大安全事件后再去补救,而应未雨绸缪,从一开始就抓大数据安全,以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为大数据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进,大数据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持续升温。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存在的一个弱点是,由于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量采用外国技术设备,再加上安全法规制度不完善,安全意识不足,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态势,保障大数据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就属于非传统安全,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安全的特点。例如,网络安全要求安全性和可控性,其中安全性要求和传统安全相同,但可控性要求则是传统安全没有而网络安全所特有的。例如,当传统汽车发展为自动驾驶汽车时,它的安全不仅取决于汽车本身的安全,还取决于它是否能抗拒网络攻击,不被黑客所干扰。换言之,传统汽车只需做到安全,而自动驾驶汽车必须做到安全可控,在“安全可控”中就包含了安全性和可控性。
以安全可控为尺度衡量,我们看到,尽管现在我国的某些网信应用包括大数据发展很快,但我们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的核心技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以大数据为例,无论是支撑它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还是无数利用或提供数据的信息终端或物联网终端,其核心技术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就像是“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加快推进自主可控替代计划以应对信息核心技术挑战
鉴于网信技术往往构成技术体系并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因此,在网信领域,发展核心技术必须有技术体系及其生态系统的支撑。中国要想在核心技术上不受制于人,必须大力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以此替代目前垄断市场的外国技术体系。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卫星导航体系。我们已经基本上构建起了“北斗”体系,可以替代原来垄断市场的GPS体系。今后,其他网信领域应当以此为榜样,例如在一般计算机领域(包括桌面计算机和部分服务器),努力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来打破Wintel体系的垄断。
Wintel体系是指由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架构的CPU所构成的计算机技术体系,目前它在世界桌面计算机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这两项都是该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所以采用Wintel体系就必然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既无法保障网络安全,也无法保障产业发展。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是市场换不到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这已为我国信息领域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今,Wintel已走过20多年历程,目前无论是作为技术体系还是商业联盟,都已明显地走向衰落,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对它的替代。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建设自己的技术体系替代Wintel。经过多年发展,由国产Linux操作系统+3种国产CPU(申威/飞腾/龙芯)组成的国产技术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了。
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和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发展“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重大专项,其目标就是要以基于高端通用芯片(CPU)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所构成自主的技术体系来替代Wintel体系,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忘初心,牢牢把握“核高基”的大方向,以此为抓手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按照工信部最近的评估,国产软硬件已从“不可用”发展到“可用”,正在向“好用”继续推进。实践表明,推广国产自主可控不等于“保护落后”,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从政府和重要领域开始,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和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对我国网信技术的短板,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和设计工具以及大型软件(如EDA、CAD/CAM等工业软件)等方面,还需要大力加强,尽快弥补。
以制度建设保障网络安全
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做到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例如,在网信建设中推进“多维度测评”,即除了实行一般的质量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功能、性能等技术指标进行测评)和安全测评(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评)外,还需实行自主可控评估,即对产品/服务/系统的自主可控性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可以是针对CPU、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产品,也可以是针对其他软硬件或服务,甚至也可能是针对一个信息系统或一项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对于网络安全的可控性要求,一般测评不能反映,需要通过自主可控评估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主张在网信项目的规划立项、方案制订、招投标、评审验收等等环节中都应实施自主可控评估,因为达不到可控性要求,就不能保障网络安全。例如,目前已有的自主可控评估方案,是从知识产权、技术能力、发展主动权、供应链安全、厂商资质、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比较适合CPU、OS这类产品,但对于云计算、大数据等云服务,除评估这些指标外,还应重点评估所用软硬件是否自主可控、基础设施是否部署在境内、敏感信息是否不出境、用户隐私信息是否不泄露、是否能防御网络攻击等。总之,我们要通过实施自主可控评估,增强包括大数据在内的各种网信事业的安全,推进建设网络强国的进程。
(作者:倪光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光明日报》2018年04月09日 11版)
中科院院士倪光南和陈潭教授在2015贵阳数博会
【院士名片】倪光南,1939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倪光南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64年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参与的119机研制项目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968年参与717机显示器研制;1981年至1983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访问研究员;1984年初组织课题组研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即“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11月应邀出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总工程师;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倪光南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9年被联想集团解聘;2002年至2011年担任第五、六届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2011年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倪光南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
【柳倪之争】1994年,联想公司的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和倪光南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柳倪之争后来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企业"贸工技"和"技工贸"两条路线的争斗。
倪光南院士:提升终端产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1年12月23日,在线上举行的2021 5G终端全球创新峰会暨第九届手机设计大赛天鹅奖颁奖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中国智能终端产业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在高端芯片、射频前端、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当前,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持续创新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正在深刻改变和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倪光南认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十四五”时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创新引擎,中国智能终端产业正在驶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不仅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中有三个属于中国,而且在高端芯片、射频前端、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但是,倪光南也同时指出,零部件供应持续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极大地考验了中国智能终端产业,乃至信息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能力。
为此,倪光南为通信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努力提升在终端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智能终端是ICT技术高度集成的产物,融合了通信、计算、感知、安全等诸多领域,是软件、硬件、先进器件的大集成。终端也是检验中国ICT技术成色的试金石。我们必须加强在终端领域的技术自立自强。毕竟,在智能终端领域,国际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获取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终端创新助推ICT产业的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积极培育终端生态体系。在单项技术之外,终端又是一个大的生态体系,既有底层的器件产业,又有终端制造产业,更有广泛的硬件开发、应用开发。掌握好生态主导权也至关重要。当今,中国已经成为智能终端制造大国,但是围绕自主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生态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和培育智能终端产业的中国体系。
三是注重终端安全与自主可控。智能终端是各种信息应用的重要载体,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最后接触点,更是个人数字化信息的汇聚点。我们要高度重视终端的安全,要从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和硬件设计等多个层面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终端安全防护体系,为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数据安全提供必要保障。
年过80的他,依旧不肯停下奔走的脚步,每天的生活就是为了芯片而奔走。
“直到今天,Wintel的核心技术,包括Windows OS和Intel CPU的知识产权,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也没有获得过,也就更不能设想,美国会把这些技术卖给或者换给中国。”
因为清楚技术对于大国博弈的重要性,倪光南才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
“芯片产业有一个摩尔定律,就是说集成电路的性能或者规模,大体上十八个月能翻一番,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21年的采访中,倪光南如是说道,为了中国芯片的这份“不进则退”,他仍然在逆水行舟,中国芯,中国心,他一直都是个纯粹至极的科研工作者,再无其他。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与各行各业逐步融合,已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我国实体经济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做主旨发言时指出,网络强国不能在人家的体系上。房子盖得好,地基也得牢。大数据、互联网,离不开网信基础的核心技术。所有的网信技术,所有的产品融合,网络强国必须要把这些体系打扎实了。倪院士还表示,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将会有特别出色的表现,浙江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他相信浙江作为商业、制造业大省,在与人工智能结合以后,一定会做出非凡的成绩。
万木书香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一、征稿目的
自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以来,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新时代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在新文科教育引领下必然承担起回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使命和责任。如何推进新文科教育理念充分运用于一流专业建设实践,实现多学科交叉创新和多技术融合发展;如何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之中;如何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当前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议程。为此,《南方治理评论》特向海内外征集“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专辑论文,籍此凝聚专业建设力量,展现专业建设新动向,共同推进新文科教育与一流本科专业发展。
二、选题范围
“面向公共管理的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稿件征集主要围绕新文科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教材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手记等议题。
新文科教育:新时代变革、新技术发展呼唤新文科教育和新文科建设。如何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是新文科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产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影响,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探究的话题。
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需要夯实专业建设内涵、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材资源建设:改进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编写适合时代、面向未来的教材,注重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创新性和教材编写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学改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实验、实践等方面改革,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知识、方法、品格方面充分受益。
协同育人创新:加强实践基地和实践条件建设,完善政学携手、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机制,通过院地、院校、院企的有效协作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除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的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意义至关重要。社会实践机会多了,实践能力提升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教师教学手记:教学相长是一个悠长而又深刻的命题。如何为师为学,如何改进教学呈现,如何与学生一起成长,如何享受育人快乐,因而教学需要反馈、教育需要反思。
三、投稿要求1. 投稿论文应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投稿体例详见《南方治理评论》中的“辑刊体例”。
2.投稿论文可为理论综述、研究性论文或案例分析论文,投稿者须严守学术道德,严禁抄袭、剽窃,论文在6000字以上为宜,鼓励图文并茂进行阐述。
3. 征集稿件仅接受邮箱投稿,来稿请投至:gdgzpar@163.com,务必在投稿邮件主题栏注明“新文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专刊论文投稿。
4. 征文截止日期为2022 年8月30日。
四、联络方式
咨询:彭铭刚老师
邮箱:pengminggang@gzhu.edu.cn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