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木书香||王泽应:《伦理学原理》

南方治理 2024-06-2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





新编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着眼于当代中国人们道德生活的实际需要,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伦理道德生活、现象和问题,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伦理学研究,试图建构一个涵容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伦理思维和道德智慧,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相适应并能引领其发展的道德行为品质,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和人类的伦理文明建设。


本书目录


第一章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类型
第二节 伦理学的性质和基本问题
第三节 伦理学的使命和任务
第二章 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目的论伦理学
第二节 道义论伦理学
第三节 德性论伦理学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种新规范伦理学
第三章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第一节 人存在的二重性与人的道德需要
第二节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第三节 道德之于人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章 道德生活与道德律
第一节 道德生活及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 道德生活发展的趋势与评价
第三节 道德律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章 道德原则
第一节 集体主义原则
第二节 人道主义原则
第三节 公平正义原则
第四节 诚实信用原则
第六章 道德规范
第一节 忠于祖国
第二节 仁爱人民
第三节 敬重劳动
第四节 崇尚科学
第五节 善待自然
第七章 道德范畴
第一节 善恶
第二节 义务
第三节 良心
第四节 荣誉
第五节 幸福
第八章 个体道德生活
第一节 道德心理
第二节 道德行为
第三节 道德品质
第四节 道德人格
第九章 社会道德生活
第一节 道德共识
第二节 道德认同
第三节 道德治理
第四节 道德建设
第十章 伦理精神的陶融与追求
第一节 伦理精神与文明创化
第二节 至善、不朽与终极关怀
第三节 精神家园的建构和守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优秀社会科学专家获得者;中央“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1982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职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被评为副教授,1997年7月被评为教授,1999年9月被遴选为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出版《义利并重与义利合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义利观与经济伦理》等专著、合著数十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0篇;担任《哲学大词典》《伦理学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编委,参与修改《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并新撰词目20余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一般项目3项,承担省部级等各类研究项目多项。

王泽应教授在国内较早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作出总体性的评价与分析,对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予以展望,认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将在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的基础上获得重大发展,将在深入研究科学发展伦理思想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和理论突破,在总结人类伦理文明规律和顺应人类伦理文明发展大趋势的历史进程中获得繁荣并走向新的更大的发展。


广识博闻,大道至简

公听并观,管窥蠡测



万木书香

欧甸丘:《决战武陵山:新华社记者贵州挂职扶贫记》

喻晓坤:《遇见墨脱:一个援藏干部的三年心路》

陈家刚:《广东治理现代化实践探索研究》

刘允强:《“一窗式”:互联网时代的政务服务变革》

刘建中:《幸福人生的七堂课》

《工业4.0》入选2016年度十大好书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出版

《南国公共管理文库》系列作品陆续出版

《南国政治学人文库》系列作品陆续出版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