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随笔||陈彬彬:洋务领袖晚清柱臣刘坤一

陈彬彬 南方治理 2024-06-27

清朝政府先后敕封重臣为两江总督(油画左起: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字岘庄,人;晚清宿将。1855年参加湘军作战。累擢,赏戴花翎。1862年,升布政使。1864年升巡抚。1874年,调署。1875年9月,授,次年兼。1891年受命“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后,刘坤一以钦差大臣身份驻守,节制关内外陆军,一战而败。1895年成立,他致函各省督抚,表示支持,并捐五千金列名入会。1900年爆发后,刘坤一与等联合倡导“”。1902年卒,追封一等男爵,赠太傅,谥忠诚。其代表作品有《刘坤一集》。


史、 济、 智、 忠、 

——晚清洋务领袖、柱石之臣刘坤一


        新宁县,古称夫彝(夷)侯国,隶属于市,境内崀山风景区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风景区”,相传南巡路过新宁,见这方山水美丽,便脱口而出“山之良者,遂称之为崀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新宁一中校园内,有一个被遗忘了的老头和6棵白玉兰古树,曾在在晚清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日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百日维新变法、辛丑条约都绕不开这个人的名字。


       一、六棵白玉兰,半部洋务史

       新宁一中校史骄傲的记载着“新宁一中,现址为晚清重臣、两江总督刘坤一私宅……”,我特意查了下百度关于清朝总督品阶的介绍“总督,从一品,封疆大吏顶阶”,仅次于内阁大学生(宰相)的正一品;刘坤一完整的职务头衔应该是: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两淮盐政,兼管五口通商事务,兼南洋通商大臣。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职务,文职职位应该是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任两江(江苏、江西、安徽、上海)、两广(广东、广西)省委书记、人大主任,兼中纪委副书记,国资委副主任、商务部常务副部长、副国级待遇;军职方面职位应该是军委委员,兼国防部长,曾任南部战区、东部战区司令员,海军司令员,上将军衔,位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序列。

        新宁一种校园内古木竹林间,曾存在这位晚清重臣印记,目前只剩北边教学楼下的6棵百年白玉兰。按照学校铭牌介绍,推断应该是他1876年,在两广总督任上,从广东回老家省亲途中,路过广西带回的树种生长而成。秋去冬来,朝代更迭,150年过去了,千古功名利禄,都化作一抷黄土;而当年的小树苗早已亭亭如盖,朵朵白骨玉兰,目送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从校门出发,走出大山,散落各地;亦如刘母当年,某个清晨的朝晖里,依在刘家的茅屋前,恋恋不舍的目送青年刘坤一,一把油伞,一袭长衫,一卷包裹,一步步走出家门……

        承刘氏余荫,有3年的时间,每天上学都要从这6棵白玉兰树下走过,将单车放置在树下的停车棚。惭愧的是,除了知道“刘坤一”这朗朗上口的名字和不明觉厉的官衔外,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只知“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不知“6棵白玉兰的主人,背后半部洋务史”,更不知“刘坤一”这三个字背后嵌入的那段充满割地赔款、屈辱图强的晚清历史。

 

      

        二、他乡遇故人,追根溯源觅先贤

      7月南京行,因公夜宿前朝旧都南京,在秦淮河畔,大总统府内(前两江总督官衙、太平天国皇宫),意外发现在历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江西、安徽、上海四地军政)的长长的名单里,竟然有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刘坤一”。展厅内配有照片和文字介绍的只有6位,每个名字都如雷贯耳、彪炳史册。他们分别是、张之洞、刘坤一”,而“刘坤一”这份名单的出现让我感到惊讶,于是第一时间微信上@原高中班主任蒋老师,确认其是否为我们学校那6课白玉兰古树的主人。

        同样让我意外的是,在南京大学校园内寻访国立中央大学遗迹,在南京大学的主校区校史馆中,也意外发现关于刘坤一的记载。国立中央大学曾经作为亚洲最好的大学(1948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居亚洲第一),前身就源自刘坤一主导的《江楚三折》中力推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解放后被整体肢解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9所高校,而刘坤一和张之洞作为其近代创始人。

       新宁县作为一个没有新闻的N线城市,若非世界自然遗产地5A级景区——崀山,其在地图上几乎被忽略。正是因为刘坤一彪炳史册的功绩,而得以在惜纸如金,一字百年的近代史书上,留下了“新宁县”这三个字。“他乡遇故知,后辈愧先人”,作为故乡来人,对先人功绩无知的羞愧盖过了初始的兴奋。从南京回来后,对这个老乡的生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搜集和阅读刘坤一的资料。

      8月广州行,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近现代历史展》上,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内,我再次看到“刘坤一”的名字。1875年,刘坤一在担任江西巡抚近10年后,他的官衔变成了两广总督,历任两广总督名单中和他名字并列的是“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两广总督任上,刘坤一由一个满清顽固保守派汉族官员,开始向“睁眼看世界”的洋务运动支持者转变;5年后刘坤一第一次出任两江总督,他也开创了一项纪录,成为满清历史上唯一的3任两江总督。同时,随着曾国藩的去世,他也成为了湘军的二代领袖。

       中日甲午战争,因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成为北洋水师溃败导火索,最后全军覆没。战后,刘坤一的政治对手李鸿章为慈禧背起黑锅,被削职贬出中央;洋务派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刘坤一取代李鸿章,后与张之洞并称为洋务运动晚期领袖。如果刘坤一再长寿十年,再提洋务运动,也许只知刘而不晓张,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9月扬州行,慕名来到号称中国最著名的四大错别字之一的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落款又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刘坤一”。据说是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原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扬州任上是个“风流太守”,在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风流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其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拍案叫绝。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牌匾,因其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与康熙所题的承德“避暑山庄”、杭州“花港观鱼”、山东曲阜孔庙“圣府楹联”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四大错别字”。

       扬州行遇“刘坤一”的心情不像在南京、广州时那样沉重,压抑,而是带有轻松,猎奇的心态。忆及7月杭州行,腻腻的东坡肉里,在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调侃中,挑逗起不忍直视又极具猎奇的即视感;8月株洲行,在株洲城市规划展览馆里,读到被秦桧祸害的胡铨一句“梨涡浅笑”的成语里,脑海可以浮想到当时满堂老男人暧昧的相视一笑;9月扬州行,在平山堂“风流宛在”的牌匾下,原来还有一个这样耿直忧民,满屏萌萌哒的“刘坤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传统文人的出世和入世的二元路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坐标,“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其现实追求。刘坤一从新宁出发,出江西、入两广、跨两江,秉忠君爱民之心,立真知灼见之言,施兼济天下之功。


        三、“离经叛道”,洋务领袖的思想涅槃

        回长沙后,有一点疑惑一直萦绕我心头。刘坤一走出闭塞边陲小城,受老乡江忠源提携,学曾国藩弃笔从戎,发迹于行伍,最后成为晚晴柱石之臣。由信奉儒家传统施政的封建,有勇气扔掉了顽固保守派的帽子,“离经叛道”的向西看,转变为拥抱新思想的洋务运动后期领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和风云际会。作为传统儒将,刘坤文武双全,“上马可作战,下马治天下”。当年石达开在天平天国内斗落败后,带兵20万太平将士负气出走南京,刘坤一率满嘴鸦片的清朝残兵剩勇,从江西到湖南一路追击,进入新宁境内后,在崀山一线天景区(原名牛鼻寨)血战石达开。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父亲曾带我游牛鼻寨,指着“一线天”后面几堆破壁残垣的石寨说:“天平天国石达开,包括后来抗日战争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都在这里打过仗”,但是他没有告诉我,当年和石达开PK的就是新宁老乡刘坤一,不过即使说了,年幼的我也会一脸懵懂。

      “一将功成万骨枯”。刘坤一用二十年的时间,左手圣贤书,右手砍匪首,剿灭太平天国、天地会、捻军后;从广西布政使,初任江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三任两江总督,位列满清中兴明臣之列。天才总是特例而非常态,凡夫俗子只能仰望,无法复制;比如“全才圣人”王阳明(王守仁),“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剃头),“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他们的存在就是碾压和证明绝大多数人的平庸与短视,证明“大海航行靠舵手”式偶像崇拜的必要性,他们的经历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刘坤一的自我救赎和思想转变,符合常识中“保守—改良—革命”的路径设定,如佛家禅宗所言“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刘坤一的思想转变,放在中国近代日渐僵化的官僚体制下背景下,放在其背后庞大的汉族官员群体基础上,更具有标本性、代表性和普遍性意义。

       1、思想保守的“军转干部”

        江西巡抚任上十年,算是刘坤一最保守的十年。客观上,僻居内地,且忙于军务,用现在的话来讲,“维稳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没时间、没兴趣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熏陶;主观上,这位老乡成长于民风强悍的邵阳,出生就自带“不怕死、不畏难、不服输”的“宝古佬”的气概;知识上,从小饱读儒家经典,又没有海外留学经历,长期在各地剿匪,可以想象到,他对提出的“洋为中用”、“师夷之技”等思想和学习西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相信、不热衷、不掺和,一副典型的、保守的、顽固的“军转干部”形象。

       2、边干边学的“跨界总督”

        受惠于湘军系第一代领袖曾国藩全力栽培,刘坤一离开了“不东不西”的江西,被派往岭南中心城市广州,接任两广总督。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没有多久,刘坤一成为湘军系第二代领袖,随后三任两江总督。当时封疆大吏的主要任务也由镇压起义,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一时期正逢晚清勃兴,各项洋务新政措施在全国各重要地区得以推行,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邓公曾有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显然洋务派推行的改革政策是一只能抓住老鼠的好猫;所以,不管是形势的逼迫还是GDP增长的需要,刘坤一从最开放的珠三角到最富庶的长三角,都要需要与洋务派和洋人密切接触。最终,刘坤一的心中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在慢慢改变,由抗拒,开始学习,进而重视,最后倚重。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诚不欺我,这个满身匪气的 “宝古佬”军转干部,以前只会打仗,也没好好操心过经济建设工作,但是邵阳人善学习,不服输,边干边学,坐稳了两广总督。马放南山后拿起酒杯招商引资,穿上西服谈外交,卷起裤脚搞经济,变成“军事、外交、经济”三界通吃的跨界总督。

       3、政治弹劾的“无剑将军”

     “制衡”是满族问鼎中原后的国策,皇帝玩的就是平衡,最喜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把戏,所以就有和珅PK纪晓岚,曾国藩PK李鸿章的帝王平衡术。做为湘军系第二代领袖刘坤一,在曾国藩死后,也必然被满清皇族树立成淮军系李鸿章的政治对手。所谓“铁打的慈禧,流水的大臣”,由于满清皇族忌惮湘军系的强势崛起,削弱湘军系成为政治导向,1881年,刘坤一两次被人弹劾。

       百度百科“刘坤一”的词条中,对他1881年被两次弹劾而辞官的原因语焉不详,南方周末《刘坤一与晚清政局》一文中也没有交代。真相隐藏在不经意的地方,从一个隐蔽角落里搜索到的一条线索,可以对刘被弹劾的原因做合理推测:“1881年,洋务派干将铁路大臣盛宣怀(据称为末代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太爷爷),被刘坤一弹劾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时抽取花红,中饱私囊,因李鸿章力保免于惩处”,或许因此刘和盛宣怀接下大梁子,也有后话传新宁百年铁路发展步履艰难皆因此过节。从零散的资料中,可以推断,当年刘坤一两次被弹劾,发起弹劾的人,最有可能就是“怀恨在心”的盛宣怀,幕后策划的应该是洞察圣意的李中堂,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刘总督只被“双规”,但没有“双开”,而是被撤职,回家面壁思过,在老家新宁县赋闲九年。哎!真所谓“前人挖坑,后人遭殃”难怪百年来新宁没有留下一根铁轨,若真跟现在的铁道部末代部长盛光祖盛宣怀的后人有关,这梁子结的真够深……

      4、谪居一隅的“洋务领袖”

     “谪居文化”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在被贬生涯中完成了巨大的思想转变,如白居易、苏东坡、林则徐等。刘坤一被迫赋闲后,在现新宁一中校园的私宅中度过9年时间。

        我想,他在这9年中,有足够的时间总结几十年宦海沉浮经验,用更冷静、更客观的角度分析洋务运动的价值和利弊;反思被鸦片战争轰开闭关大门的晚晴,为什么一直被欺负的鼻青脸肿,却毫无还手之力的原因;我想,他在这9年中,肯定翻阅过邵阳老乡魏源的《海国图志》,重新审视“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价值。最后思考的结果,必然指向洋务派所倡导的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发展近代工业,救国图存的唯一路径。可以说,刘坤一是在赋闲期间,完成了思想颠覆性的转变,由思想保守的顽固派大臣转变为积极倡导洋务运动的洋务派后期领军人物。

        新宁一中校园就是完成这场颠覆性转变的重要场所。也许百年前,就在这6棵白玉兰下,玉兰花的芬芳里,舒缓过他的沉思紧锁的眉宇;科教馆的荷塘月色里,蝉聒蛙鸣陪他渡过夙夜忧思的漫漫长夜;百年罗汉松旁被拆掉的回廊里,留下他捻须踱步的徘徊;刘坤一,新宁一中内,遥望西洋,眺望京城,忧国忧民,夙夜难寐。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慈禧,在满清风雨飘摇中,又想起了崀山脚下赋闲在家的刘坤一。


        四、九年磨一剑,四大国策尽“忠诚”

      1890年,蛰伏9年的刘坤一重返权力中枢,再任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帮办海军军务,在其去世的前十几年里(1890—1902年),全面拥抱新思想,接过被贬的李鸿章递过的洋务运动大旗,参与并直接影响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如中日甲午战争、日俄东北战争、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百日维新变法都有他的身影。在来日不多的预感中,刘坤一用最后的生命之火,殚精竭虑,为大厦将倾的帝国燃烧完最后的忠诚。1902年刘坤一去世,慈禧对他的评价是“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并力排众议赐谥“忠诚”,使刘坤一成为清朝赐谥“忠诚”的惟一人。

       从来源不多的资料里,整理刘坤一对晚清政局的影响,尤其是在去世前的十几年的经历,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动洋务运动,加速晚清近代化进程。刘坤一在三任两江总督后,顶住顽固派的疯狂反扑,在两江地区(江苏、安徽、江西、上海)从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全面推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文化方面,兴才办学,积极倡导举办商学、商报、商会;经济方面,求富图强,全力支持支持民族资本办企业,修铁路,以末代实业状元张謇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发展,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春天,都与他推行的政策直接相关;军事方面,练兵强伍,撤冗员,练新兵,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摈弃门户之见,三次上书慈禧保荐政治对手李鸿章的淮系将领袁世凯,接办练新兵及裁并北方军队事宜。据此推断,刘坤一算是袁世凯崛起的重要伯乐,让袁成为近代化军队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也使得袁通过辛亥革命亲手结束满清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最重要的基础,这是后话。

        二是最早提出战胜日本的“持久战战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血战日军后,刘坤一痛心的感受到了两军的巨大差距,如果硬碰硬,无法战胜日军;但中国地大物博,日本地少资源匮乏,只要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日本是无法长期坚持,“相持”二字是战胜日本的最佳法宝。刘坤一的这一战略虽然没有被清政府采纳,却给后人提供了直接的启发和思路,40年后成为抗日国策。如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之一《论持久战》,蒋介石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都抗日战略都受到过刘坤一思想的影响。

        三是提出著名的“江楚三折”,成为晚清国策。刘坤一3任两江总督,有了前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全面总结两江地区改革经验,联合张之洞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史称“江楚三折”。他系统地提出了兴学校、练新军、奖励工商实业和裁减冗员等改革措施,旨在适应对外开放后形势演变的需要,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理性的态度与列强竞争;这反映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先进官僚在思想、国际观念上的转变。“江楚三折”这一主张成为晚清新政的主要指导思想。“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坤一提出“江楚三折”后不久因病去世,张之洞全面继承刘的改革思想,接任两江总督,继续推行改革,包括完成刘的遗愿,接力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四是力主“东南互保”,削弱中央权威,加速满清的溃亡。随着义和团运动兴起,委屈了几十年的慈禧悍然对十一国列强宣战,导致八国联军侵华。刘坤一从保境安民的实际出发,押上全部政治前途,联合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公然违抗慈禧命令,拒不与列强开战,保全东南九省免遭战火,被称为“东南互保”;客观上,使地方政治与军事权利进一步扩张,慈禧威信扫地,中央统治日渐式微,加速了满清统治的溃亡这也直接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各省能够轻易脱离满清宣告独立。

        刘坤一主导的晚期洋务运动,主观上通过经济、社会、军事变革,挽帝国大厦之将倾,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为满清灭亡的棺材上订进了最后一根铁钉。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我想,这是刘坤一生前没有想到的结果。


         五、“崀山下、崇先贤、承古今”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纪念先贤需要载体,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遗迹;慎终追远需要形式,仪式感加深内容传播。作为刘坤一私宅和思想的继承者新宁一中,显然已经做了体制内能够做到一切。新宁一中校园内古木竹林间,这位晚清重臣存在印记,所剩无几,只剩下校园6课白玉兰古木,最可惜的是校长办公楼旁被拆除了回廊。古树已有铭牌介绍,有定期养护;巨石雕刻“琢”的基座,有刘坤一的介绍;操场文化墙上,有刘坤一的生平评价。清华大学前校长梅颖琦曾说“所谓大学,非大楼,大师也”,一流名校重软件,讲名师,重文化传承,二流学校重硬件,讲规矩,拼升学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议题,也许新宁一中未来走上名校之路,建完大楼,拼完升学率,是否也会开始重软件,讲名师,重文化传承?

        也许某一天,新宁一中毕业生与四大名校毕业生相遇,面对雅礼毕业生畅谈耶鲁传教士的历史,谈起金岳霖、厉以宁校友的时候;面对明德毕业生谈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校名来历,在谈起校友的时候。新宁一中的毕业生,可以平静而非仰视的谈起凝秀阁旁的金城书院,可以不惧而坦然的谈起《海国图志》”魏源老乡的“睁眼开世界”,可以谈起“史、济、智、忠”的晚清洋务领袖刘坤一校友,力挽大厦于将倾而彪炳史册。雅礼毕业典礼有《圣经》加持作为礼物,明德毕业典礼有《大学》古籍作为礼物,新宁一中毕业有母校赠送的中华书局《刘坤一遗集》做为临别箴言。

        吕端大事不糊涂,东南半壁,五年之间,太保幸在;

        诸葛一生唯谨慎,咸同两朝,众贤之后,新宁有光。

             ——刘坤一去世,状元实业家张謇挽联

      “刘坤一起家军旅,谋国独见其大,晚年勋望,几轶同侪,房、杜谋断之功,不与褒、鄂并论矣。”

             ——《刘坤一传》●


作者:陈彬彬,湖南新宁人,供职于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

时间:2016926凌晨于广东中山写作完成

来源:“木杉耳东”或”msed8414”公众号


南国微课学堂  岭南学术道场


从“万木草堂”到“万木学堂”,岭南一脉,万世师表,砥砺学术,经世维新。搭建零壁垒教学平台,延展无缝隙课堂半径,“万木学堂”乃陈潭教授岭南学术传习所,为岳麓山下草根学术部落——斯为盛学社和斯为盛学堂之姊妹篇。由广州大学中国政务研究中心、大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编辑部、《公共管理教育评论》编辑部联袂支持。

免责声明

本学堂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所用,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