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中国影像方志
湖南常宁
文脉绵延、历经风雨、方兴未艾
湖南省南部,湘江南岸,一座名为常宁的小城在这里度过了千余年的时光,虽然名字里被灌注了安宁的期许,但它的成长历经坎坷。
查看“原文链接”可以观看视频
《中国影像方志》 第480集 湖南常宁篇
来源:央视网2020年03月12日 17:02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解决县重名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取“常年安宁之意”改新宁为常宁,县名沿用至今。
如今,常宁已是超百万人口的县级市。
千百年文脉绵延
宋代理学名士袭盖卿与王居仁在求学时,经常相约在宜水边上读书,后来均进士及第并成为一代名士。相传,江边山腰有块石头,因为恰好形似二人蹲着看书的身影,故而被人们称为“双蹲石”。
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以后,相继辞官回乡的两人,首开常宁建书院之先河,袭盖卿于双蹲石前创办双蹲书院,王居仁在锡爵塘畔建立的鹅湖书院。正是通过这两座书院,常宁学子接触到前沿的理学思潮,常宁一时人文蔚起。
但从元朝到清咸丰年间,常宁战乱频仍,两大书院毁于战火,人才凋敝。
唐训方是清代湘军名将,戎马一生的他,在晚年辞官回到常宁后,选择造福桑梓。
唐训方归乡后,用私田收益改善书院的教育环境;在他的影响下,常宁各大宗族纷纷解囊成立义学,接纳乡党子弟免费入学,常宁文风再盛。
20世纪50年代,常宁在双蹲书院的旧址上建常宁二中,这块宝地再次成为孕育人才的摇篮。
古村历经风雨
中田村古民居始建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仍保留有一百多幢旧宅,但由于年久失修,许多老屋摇摇欲坠。
由郑文武教授带队的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考察团,穿过错综复杂的巷道,他们准备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中田村古建进行诊断与扫描,然后制定出一份古村身份档案,当地政府将根据考察结果展开系统修复。
郑文武一行人来到村里损坏最严重的老屋进行勘察,利用数字化技术,能更精确地发现建筑、地基的变形。郑文武发现,中田村民居的形制迥异于湖南常见村落,民居由青砖建成,无廊无檐,连梁、檩条等木构件也全都藏于墙内。
这些形制独特的宅院正是为防敌人火攻而建,数百年前的中田村民竭尽所能地建起牢固的防御体系,同时,他们也做好随时为家园而战的准备。
郑文武团队将对古村本体进行数字化采集、重建与呈现,并作为“数据”永久保存下来,而当地政府也将据此对古村进行修复。
茶油天然健康
油茶树是中国本土树种,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在常宁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雨水的常年冲刷,使常宁土壤中主要留下铁、铝等不易溶解的物质,为大多数作物所不喜,油茶树却在常年的对抗中适应了这种环境,并成为喜铝作物。广袤的红壤,适宜的坡度,让常宁成为有名的“油茶之乡”。
几百年前,常宁人已摸索出一套榨油方法,而今这项技艺依然活跃在常宁。
古榨坊里,每一滴茶油的诞生,都要经过草木与血肉的对决。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常宁出产的茶油格外浓稠丝滑,角鲨烯、甾醇等含量远高于国内其他茶油。
今天的常宁人,以新的方式让茶油香飘万里。榨油工厂里,通过控制原料的温度、水分等参数能进行热榨和冷榨两种压榨工艺,热榨能最大限度地榨取油脂,保持古法浓香;冷榨则极大地保证油脂的活性成分,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
2014年,“常宁茶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茶油产品。
白沙烧饼外酥内脆
自清朝起,白沙古镇便凭借河面宽广的舂陵河,成为常宁的重要集镇。彼时,男人们经常外出经商,女人们便制作可长期保存,易于携带的烧饼供男人们在遥远的旅途中充饥。
在均匀揉和下,面团吸饱茶油,含有大量疏水基的油脂分子阻止了面筋的形成,使面团内部松散,由于茶油分子结构极为细密,奠定了烧饼烘烤后分明的层次。
揪成剂子的酵面,加入糖酥,擀成面皮,再撒上芝麻,而后贴入烤炉内壁进行烘烤。
冒着热气的烧饼外酥内脆,甜而不腻,芝麻在嘴里爆开的醇香,再加上茶油特有的清香,引人胃口大开,面食带来的强烈饱腹感,让人们从心底升腾起浓浓的满足。
如今,当地又结合本土特产,研制出无渣生姜、塔山绿茶等口味的烧饼,让人们对这种面食的喜爱更上一层楼。
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二十世纪初,常宁这座偏远的小城因丰富的铅锌矿砂产量,而享有“世界铅都”的盛名。
自2007年起,常宁陆续关停重污染企业,开始了对污染土壤的净化工程。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地污染问题已基本有了解决方法,但为了长远发展,要做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水口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内,从精铅提炼生产线上沉淀的酸浸渣,是一种对环境危害极大的工业废弃物。使用氧压浸出工艺,能最大限度地从电解废渣中回收金、银等,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兼得。
凭借这项技术,工业园实现了对氧化锌铅铟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的回收,为常宁有色金属业的困境找到了出路,成功迈出了当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步。
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常宁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探索多元化经济已经刻不容缓,而转型的关键要着眼于常宁独有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
2004年,当地开始着手打造名为“印山”的景区,6年里,由版画艺术家组成的筹备组利用常宁丰富的自然资源开辟出一片石林,将五千多枚名人名章、名言警句印章以及书法石刻作品等镌刻在山石之上,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驻足。
此后,求新思变的常宁人依托本土资源大力开拓旅游产业,历经沧桑的百年老矿区、生机盎然的油茶小镇,都将在常宁人的打造下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已在这片土地初显成效。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常宁篇》
播出时间:3月12日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