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玮:智慧城市建设赛道上耀眼的选手

胡玮 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2021-09-19

 


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中国城市,并没有出现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情景。城市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丧失“智力”,相反,它切换成了应急状态,变得更加迅捷。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像平安智慧城市这样的新型科技企业崛起,给城市提供了“不停摆的智力”。

 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兼CTO胡玮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指出,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而智慧城市与新基建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这个维度看来,平安智慧城市搭建的“1+N+1”智慧城市体系,对于新基建有着示范性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作家帕特·墨菲在小说《明日城市》(The City,Not Long After)里描绘了20世纪末旧金山遭遇的一场疫情,在她的描述里,整个城市是一座废城,就像被突然切断停摆了一样。所有的疫情都会让城市突然失去了“智力”,变成植物人模式。人们在孤独和恐惧中自我忍受。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中国城市,并没有出现如墨菲描述的情景。城市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丧失“智力”,相反,它切换成了应急状态,变得更加迅捷。因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像平安智慧城市这样的新型科技企业崛起,给城市提供了“不停摆的智力”。应对突发疫情的科技力
2020年7月28日,深圳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深圳的GDP总值为1.26万亿元,实现了0.1%的正增长。在一线城市的队列中,深圳是上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城市。实际上,这有赖于深圳在疫情防控中使用的科学方法。 深圳防控部署的重心在于大数据,通过对人口流入流出、疫情态势、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等数据的实时分析,辅助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同时利用“i深圳”为市民提供咨询、救助、预防到办事的全链路服务以及居家健康服务。“i深圳”就是平安智慧城市的“作品”。依托“i深圳”APP上线了“深i您”“深i企”等系列服务。不仅为市民提供口罩预约、疫情资讯、科学防控指南,以及居家期间心理关怀等帮助,还为企业解决抗疫信息填报、口罩预约等与疫情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时,APP覆盖7786项服务,实现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70%以上法人事项“掌上办理”,使深圳市民办事效率提升了60%,人均办事时间节省2小时。它让整个城市拥有一种高度理性的、条理化应对疫情的能力。 为应对海外疫情输入、保障进口冷链食品风险防控,在深圳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平安智慧城市率先在2020年8月搭建起一套全业务打通、全链条追溯的智慧冻品监管一体化平台。平台通过AI、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打通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运输、出入库、流通、市场消费等多环节业务数据,实现从冻品流向追踪、接触人员监测,再到监督检查、整改处罚,最后到便民查询、风险预警的全链条风险闭环管理。 不仅如此,平安智慧城市还通过科技赋能复工复产工作。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的智慧市监平台,使食品经营许可远程审查,审查人员零跑动,大幅缩短了审查时间。以往需要7天的核查时间,通过视频及AI科技,被大幅缩短到了52分钟。这样的成绩既有中国的体制优势,也有中国智慧城市企业科技力的助力。平安智慧城市充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全面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深圳力量和深圳智慧。 从一城内的纵向应用到城市群的横向推广
助力疫情防控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场景。2020年10月初,《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外发布,将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推动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深圳需要继续充当推动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者”。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秉持“科技,让城市更美好”的原则,目前已在政务、生活、市监、财政、法律、医疗、交通、教育等板块有广泛应用。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涵盖了政府、企业和市民,这是智慧城市服务的入口。这一巨大的流量入口将成为服务和市民之间的“粘合剂”,可能撬动城市更大的提能升级和发展空间。在平安智慧城市的支持下,深圳市连续两年蝉联中国重点城市政务服务能力第一。2019年12月,“i深圳”利用平安BCID区块链技术,上线区块链电子证照平台,实现证照汇聚、一码通行。2020年10月,深圳市再次推出政务服务“免证办”,依托“i深圳”,努力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市。市民打开APP,通过“一码通”核验授权调取电子证照,即可完成相关业务办理。 中国新型城镇化已经进入“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阶段,城市群范围内的协同变得尤为重要。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及,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并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沿着这个思路,“i深圳”的经验已推广至盐城、珠海、北京、绵阳等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继“i深圳”之后,平安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在珠海打造的“最珠海”app,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科技、金融、生态”下的智慧城市全场景竞争力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根本在于平安在场景、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都有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平安智慧城市有机会有能力将它转变为美好城市的数字新基建,让“医行住学安、养保法政财”等城市治理需求都能在平安的“1+N+1”智慧城市体系里得到满足。
首先,平安拥有丰富的场景。依托“金融+生态”战略,平安在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业务场景。借助场景与技术深入融合应用的独有优势,平安不断深化拓展“智慧城市”生态圈,现已全面覆盖优政、兴业、惠民的20+个智慧板块。
其次,平安植根深圳、辐射全国。平安身处大湾区,对改革前沿阵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平安提出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可以让深圳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深圳速度”相匹配。与此同时,在深圳乃至大湾区累积的实操经验,对于平安智慧城市继续以科技赋能其他城市,显然也大有裨益。
第三,平安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平安在过去30年已经积累并提炼了几大技术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方面,都与现阶段技术领域最热门的趋势直接关联。
第四,平安在企业服务领域的长期积累。企业服务平台是平安智慧城市的主要产品之一,通过智慧企业服务一体化地图分析企业运行情况、评估服务效能,实现企业发展的可视、可溯、可控,具备统一入口、精准匹配和全场景覆盖等优势特点。
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群更加美好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把“新基建”圈定为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涵盖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而智慧城市与新基建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智慧城市建设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数字化基础设施。从这个维度看来,平安智慧城市搭建的“1+N+1”智慧城市体系,其实对于新基建有着示范性意义。 与其他智慧城市服务商不同,平安智慧城市的优势是在各大城市与各级政府、医疗及教育机构建立起的,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智慧城市体系。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赋能中小企业是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平安智慧城市从政企合作到企业协同,为所有参与者打破隔阂、共建产业生态圈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示范,有助于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迸发新的活力。 未来,平安智慧城市的战略重点仍将是围绕“优政、兴业、惠民”为目标,服务于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平安智慧城市还助力深圳市人民政府、人民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这是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首次在大众面前亮相,总计超191万名在深个人通过“i深圳”系统成功完成试点预约登记。“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平安智慧城市让平安的“科技+金融“变得更有深度和想象力。
未来城市:一场关于科技的“空间再造” 工业革命后,现代城市迅速膨胀,大都市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污染等诸多“大城市病”。城市本身并不是“病原”,而是对城市认知的误区,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的后遗症。同样智慧城市也不是单纯的信息化,应该从人的维度进行城市治理,逐渐打通各行各业,让智慧无处不在。 归根结底,智慧城市的驱动因素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也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求导向的结果:只要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遵循“盛民”的初心,将科技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砖瓦”,智慧城市同样是“为人而生”的范本。 智慧城市的未来是否已来,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在创造未来的赛道上,平安智慧城市无疑是一名耀眼的“选手”。
现在征订《北大金融评论》全年刊(第7-10期)即可免费获得新刊(第6期)一本(4折,100元5本)购买单期同样有优惠(8折)

扫描二维码即可征订全年刊!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新刊(单本)

 



相关阅读

巴曙松:金融发展是“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的关键动力丨新刊鲜读
大城市群:理解金融与创新未来格局的关键
                                                        

文章来源:《北大金融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6期)

本文编辑:都闻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