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铮:长寿时代下的老龄金融探索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意见》强调坚持整合资源、协调发展,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
中国平安人寿党委书记杨铮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指出,保险业支持老龄金融发展,应充分借助行业和政策优势,走出以下三条兼具前景和可行性的发展路径:首先,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建设,助力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不断丰富兼具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供给。其中,长期护理险可作为重点之一。其次,充分探索打造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并与保险产品相嫁接,加速布局养老产业。最后,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扩大养老服务半径,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本文即将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0期。
当前,全球社会步入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老龄化更是呈现出“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加快”“预期寿命仍持续延长”三大特征。在迎接长寿时代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对老龄化,需要各方群策群力。保险行业更应发挥商业保险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借助险资的长期优势和险企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弥补国家养老资源缺口,从供给侧、支付端整合养老服务产业链,催生和繁荣养老生态。
老龄化程度加剧,机遇与挑战并存
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催生了亟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第一,老龄化使社保、医保负担压力增大,也带来国民经济潜在负增长可能。与多数国家进入高收入水平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在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时就迎来了快速老龄化,即“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国家用于老年群体的社保和医保费用增加,一定程度上或将影响财政支出和投资取向。同时,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将进一步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二,老龄化对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挑战。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个百分点。10年间,每100个劳动力人口需要抚养的老人数量从12个提升到了20个。“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无形中加大了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难度。如若老人脱离子女独自生活,则空巢老人将面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照料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老龄化进程与我国养老市场发展严重失衡。诸多企业瞄准了养老领域这一巨大蓝海,但在实际运营中却困难重重。养老行业准入成本高、审批环节多、投资回报周期长、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等问题,都使得行业整体发展呈现出水平低、供给不足的状态,标准化、市场化程度亟待提升。
老龄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潜在增长点。这样的机遇在金融产品、老龄用品、养老服务等领域均有体现。
金融产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产品类型相对较少,选择单一,未能很好贴合老年人心理和生理需求设计。老龄化加剧,将促使针对老年群体设计的具有养老属性的金融产品逐步丰富。老龄用品方面,老年群体的扩大,将推动老龄医疗保健品、生活用品以及文化休闲用品需求的增加,老龄用品市场将进入细分、深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养老服务方面,基于老人的“居、养、乐、医”等需求,打造包含居住、家政、旅游、医疗、护理、康复等医养与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产业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事实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明确提出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服务,加强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等。
换言之,“十四五”时期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全社会都需要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未来,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将加速发展,迎来黄金增长期。
保险业三大优势促进老龄金融繁荣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在养老产品、服务市场上大有可为。
加大金融对养老行业的支持力度,可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金融产品和中长期资金供给为养老行业注入活水和动力;另一方面,老龄金融成为金融机构拓展新业务的重要机遇,是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保险业为例,险企及其开发的商业保险产品及配套服务,在银发经济时代大有可为。
伴随经济发展和健康理念进步,全社会对保险价值的认可度不断加深,保险需求亦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定制型转变;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引发养老保险需求激增,低利率环境催生中长期财富管理需求,外部需求的变化对险企的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险企具备三大天然优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养老服务和保险行业共荣发展。
险企作为商业保险的开发、设计和提供者,专业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卓然。在养老问题上,围绕长寿风险、健康风险的风险管理和精算厘定正是保险行业相比其他金融行业的优势所在。险企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结合市场需要,设计诸如年金保险、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保险、终身寿险等产品,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多样化保障方案,同时也可优化险企的产品结构,实现不同产品之间的风险自我对冲。
险企具备长期资金管理的专业能力,与养老产业投资要求相匹配。与其他金融类资本管理公司不同,保险资金来源相对长期稳定,适合养老资金的长期管理,可有效规避短期波动影响,为客户提供跨周期、安全、稳健的投资收益。同时,养老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回报率较低等特点,与保险资金在久期、资金量、回报要求等方面较为契合,两者相得益彰。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养老、康复、医疗、护理等领域,一方面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增加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助力解决民生问题。以投资建设养老社区为例,无论是泰康人寿的燕园、申园等社区,还是中国人寿的国寿家园等,走的都是重资产投资之路,对资金量和久期要求颇高,这恰恰说明了险资在投资养老产业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险企具备医疗健康、财富管理资源整合能力,可更好地服务养老生态建设。以健康服务为例,险企凭借在医疗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实践,可为客户提供从线上到线下、从病前预防到病后康复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丰富保险业务的内涵,强化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助力提升客户的健康水平。险企通过代理人提供适当的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咨询服务,将客户连接至其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上,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服务,实现资源的多重整合和利用率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保险公司自身的优势外,多项国家政策的出台,同样为险企加速布局养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各项养老政策均鼓励从地方、商业机构等多渠道建立养老制度、提供养老服务并设置服务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曾公开指出,未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还是放在居家和社区。今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水平、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并提出了包括创新发展各类投保简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产品,开发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专属养老保险产品,提供收益形式更加多样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等在内的多项指导意见。
基于此,保险业支持老龄金融发展,应充分借助上述行业和政策优势,走出以下三条兼具前景和可行性的发展路径:首先,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建设,助力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不断丰富兼具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供给。其中,长期护理险可作为重点之一。其次,充分探索打造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并与保险产品相嫁接,加速布局养老产业。最后,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扩大养老服务半径,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深耕“产品+服务”,积极布局养老生态
在全社会养老需求和行业发展机遇迸发的背景下,平安人寿充分抓住老龄化趋势下的机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探索医养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首先,在丰富养老保险产品方面,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从社会大众的健康和财富保障需求出发,创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助力养老生态建设。
失能老人的护理成为愈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不仅给老年生活造成不便,也为家庭增添负担与压力。随着老龄化加剧,这将不仅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风险,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风险。对此,平安人寿推出臻享照护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组合,对由合同约定的意外或12种重疾导致的失能失智提供护理保障,保障期最高可至90周岁,由保险定期给付护理金。品质养老生活还需要充足的养老资金保障,对此,平安人寿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其次,在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平安不断丰富养老服务的内涵,创新探索“高端康养+居家养老”一体化模式,构建养老服务生态,满足差异化的养老需求。
在高端康养方面,为满足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养老需求,平安开拓康养市场,为客户提供金融、健康、生活三大管家式服务,客户退休后即可入住高端康养社区,享受社区提供的高品质养老服务。在居家养老方面,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形成了“9073”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平安加速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10大场景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终身专属管家+科技服务,搭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居家养老一站式服务平台。
再次,在优化长者健康服务方面,平安人寿整合内外部资源,借力平安集团的科技支持,打造“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健康服务体系。
国家卫健委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包括慢病管理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是险企优化养老服务的重点之一。以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糖尿病为例,平安人寿联合平安国际智慧城市,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控的难题,推出血糖防控服务。该服务由多年专业临床医生、国家注册营养师、资深健康管理师组成“三师团队”,为符合服务使用标准的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血糖防控方案。除了鼓励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外,三师团队还会帮助客户监测个人血糖状况并定期随访,协助客户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风险。
得益于平安集团医疗生态圈的优势,平安人寿整合了平安健康互联网、平安医疗科技以及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的众多资源,并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医生资源合作,以专业家庭医生和专业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覆盖健康、亚健康、慢病和疾病四大健康服务场景的管理方案,为客户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健康服务体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无数先哲描述的“淑世”理想。中国老年学会金融分会理事刘广君指出,当今社会,养老文化的核心是“终身自立”,表现为意识自立、能力自立和行为自立等。要实现养老自立,首先个体要做到财务自立,也就是养老金的规划,而保险公司则要针对长者可能面临的问题提供包括产品在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国平安正是怀着“为老人服务”的初心,认真了解客户自立式养老生活中的财务、康养等需求,充分发挥保险的支付保障功能,通过有温度的保险,帮助老人可以不依赖子女,不增加家庭负担,为自己的养老生活选择合适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更有尊严的高品质养老生活,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即将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0期欢迎订阅全年刊!
现在征订全年刊(第11-14期),即可免费获得第10期1本!
蔡咏:深恩永志心中——纪念我的导师、著名会计学家刘文泉教授逝世20周年
文章来源:《北大金融评论》2022年第1期(总第10期)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