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刘伟、瑞·达利欧等研判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投资策略

PFR 北大汇丰PFR 2024-01-08


针对当前中国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升级与创新等领域的问题,《北大金融评论》深度对话从全国两会归来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他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到来之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仍将处于下行阶段,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逐步下降至5% 左右。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要素禀赋优势在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引致的鲍莫尔效应和恩格尔效应也在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要求。



在接受《北大金融评论》采访时,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表示,投资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投资范式的转换,在上一个阶段获利的投资组合在新时期并不能继续获利,投资者将从持有糟糕的头寸不断转变为持有过多的头寸,同时头寸不断转移会让投资者误以为范式转变会持续进行。对此,达利欧给出的投资建议是,“既不要持有现金或债券,也不要做空这些资产。最好分散投资现金和债券以外的其他资产,尤其是能够在通胀环境受益的资产。”



在被问到本轮40年来最严重通胀的成因,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学高级研究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第一副总裁安妮·克鲁格表示,通货膨胀是“钱多商品少”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新冠疫情,许多地方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已经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人开始居家办公,他们对服务的需求变少,但对商品的需求变多。所有国家都陷于两难选择之中:如果过度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结果是通货膨胀率将下降,但经济活动增长率将放缓;如果收紧得太少,通胀将持续存在。



面对关于高通胀的同一问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GeorgeC. Pardee and Helen N. Pardee讲座教授巴里·艾肯格林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当前的通胀背后,是强劲的需求(为应对新冠大流行而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的遗留问题)和持续的供应中断的矛盾,即使通胀现在正在见顶,它也只会非常缓慢地下降。央行政策取向、地缘政治事件、全球能源价格等都会影响中美两国的资产价格。



为有效抑制通胀上升的势头,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都是进一步调整供需之间的矛盾。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大中华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认为,这一点和我国的宏观政策的主要矛盾是有出入的。她盼望今年财政政策继续发力,“虽然今年财政预算赤字率低于市场预期,但如果用广义财政的视角来看,四本账综合起来的广义财政赤字应该会明显高于去年,政府经营性预算、国企和其他各种预算都还有空间。”



厚朴投资董事长暨创始合伙人方风雷与厚朴投资执行董事殷索亚合作撰文指出,私募行业近年出现基金存续期延长的趋势。一些基金打破了10 年存续期的传统规制,生命周期延长至二三十年,甚至出现了所谓“常青基金”的永续产品。此外,许多私募基金已成为“门口的绿衣骑士”。譬如,通过“负面排除”的方式,避免投资于对环境、社会造成伤害的公司;通过“正面筛选”,投资ESG表现良好的“模范生”,如清洁能源、零碳技术等。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中国境内财富管理业务负责人王菁发文探讨了资管行业在买方时代的演进。她表示,资产管理在逐步与财富管理相融合,“基金投顾制度试点和逐步推广意味着以客户盈利而非产品销售为导向、与客户利益一致的买方投顾业务模式在我国落地。从监管部门的意图而言,基金投顾的重点在“顾”,目的是基于对客户的了解,在全市场众多基金中筛选出最适合客户的基金产品,并在投资过程中为投资者答疑解惑。”



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处处长张涛撰文探讨了资管新规背后的经济背景。他指出,与三年前相比,资管新规实施的时空起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处于迈入高收入前的关键阶段,如何借助金融对实体的有效支持来让近乎陷入困境的生产率摆脱困境,就成为资管新规的首要任务。但是总杠杆率带给宏观政策空间的局限性与监管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又对实施资管新规的政策空间上予以了限制和制约。这些诸多变化都需要投资者、市场机构和监管机构作出大幅度的调整。



平安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之江通过参考海外经验,认为我国资管行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首先,我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阶段,人均可投资资产有望持续快速积累,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将有显著变化,专业的资产管理需求旺盛。其次,2035年之前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监管层发言频繁提及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利好第三支柱发展。再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市场基础制度和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完善,财富管理产品的供给也将更为规范、丰富和专业。



维世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徐莹通过对比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资管行业的发展历程,试图为读者厘清我国资管行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逻辑。她强调,业绩长青的资管机构总是归因为持有长期盈利突出的公司,因此要形成在专注领域上长期持续使用的投资哲学,基于对其深入洞见进行资产定价,通过分散化组合进行风险管理,这样才有助于资管机构形成差异化的长期竞争能力。



上海大学副教授,云通数科创始人巫景飞看来,中国公募基金可以吸收和超越美国经验,寻找自己的发展出路。他认为国内养老金入市可以为普通居民养老金保值增值提供新渠道。“对照美国,国内养老金空间市场十分巨大。仅仅依靠第一支柱养老金体系,恐怕难以支撑后续庞大支出。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经验,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前提之下,适时实行养老金入市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养老金入市,引导中国居民将养老金配置于长期回报更高的证券资产。”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数据中心主任兼金融工程实验中心主任、金融实践副教授郑海洋提到了金融科技在资管行业中的重要性。然而,创新型金融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新型数字经济模式等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让金融监管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郑海洋教授认为,监管机构急需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创新业务分析工具,能够自动化风险识别和合理演化业务发展机制的模型和框架,使得金融创新始终在审慎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前提之下。



平安理财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孟小宁以银行理财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其在资管新规下的创新与发展的创新与发展。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银行理财子公司应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为导向,聚焦“专精特新”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发展优化理财资金配置结构。例如,部分理财公司积极把握北交所成立时机,推出了一系列“专精特新”主题产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多数资产管理机构具有较强的转型诉求,其中“公募化”转型方向在行业内呼声较高。但国海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固定收益总部副总经理杨倞认为,“公募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公募基金同以上资产管理机构均需要在新的规则下,重新争夺市场。最大的难点在于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参照系,“公募化”转型所能提供的参考支持有限。




在探究中小券商如何打造差异化特色资管业务体系方面,万和证券副总裁黄长清认为,“资管+投行+科技”的业务模式与“资管投资+资产证券化+REITs”的产品配置是关键。“资管投行”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不能仅仅充当买方被动接受金融市场上的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在某些时候要成为金融产品的创设者。产品方面,资产证券化和公募REITs可以成为资管投资的重要配置品种之一。


本期杂志的精彩还不止于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金融学教授、量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林健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撰文探讨了智能化时代需要怎样的资产管理人才。他指出,资管从业人员需要积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以理解市场,还需要根据市场状态来快速反应,动态调整其投资决策甚至投资理念。做好新时代资管行业的从业人员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启发化的教学方法。

本期杂志的精彩还不止于此本期的精彩远不止于此今年3月9日,由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牵头和推动,拜登签署的数字资产行政令,在行业中引起很大反响。这是白宫第一次承认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数字资产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但纽约KGA联合创始人柯映红认为,行政令的调研工作没有具体到针对目前行业所面临的监管挑战,例如不同机构争夺管辖权,各行其是;监管者缺乏对去中心化金融这一新兴行业的清晰定义和监管框架,旧的监管框架与法规例如豪威测试、美国证券法、美国证券交易法、存在明显缺陷与不足等。她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立法的途径。”




宝新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撰文探讨了一个很难却无比重要的问题:金融和经济预测。他指出,行为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所做的单次选择或判断会同时受到认知偏差和情绪扰动的影响。只有认知偏差最小、情绪最平稳的情况下,选择或判断的结果是最优的。所以说,“要改善判断或预测质量,先要降低情绪噪声,通过学习和科学训练提高认知能力,或者退一步讲,保持认知模式的一致性,也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法规咨询部(研究部)主任、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肖翔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与治理实践出发,结合《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主要关键词的词云图分析,系统梳理了《规划》的亮点内容,解读了《规划》相关任务举措的出台背景和政策意义,并分析了“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郑联盛指出,《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提高现代金融管理水平,我国金融标准化有望逐步实现四个重大转变:一是供给体系将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供给并重转变,二是金融标准化发展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金融标准化工作将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交互提升转变,四是金融标准化将从行业管理向行业服务转变。




我们正在进入美国互联网观察家伊莱·帕里泽所说的“阿德拉社会”——注意力被牢牢地拴在感兴趣的事物上,正在日益错过许多重大的事件和想法。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刘柏霄研究的重点正是媒体叙事、行为偏误等,会对资本市场、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工作中,刘柏霄是主动“勘误”、追求“理性”的人,生活中他却是个感性浪漫、喜欢天马行空的人。通过了解他的专业研究和人生选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两个帝国既然不明白彼此‘挂钩’的重要性,那么凭运气得到的东西,就会凭实力丢掉。”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笑宇通过分析东西方16世纪的“挂钩”与17世纪的“脱钩”,阐述了“挂钩”给双方带来的利益和“脱钩”的严重后果。他指出,历史规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要妄言“脱钩”。因为在17世纪的那场“脱钩”中,东西方两大强国,谁都没落下什么好处。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教授唐克扬阐述了对于“空间创新”的理解:创新空间并非奢侈品,代价可能极低:假如素养完备、判断无误,最基本的工具和资源也能有效进行艺术表达和社会沟通,“空间”不再高不可攀,它的进步可以成为日常生活基本的推动力——建设者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永远努力“筑未来”,是一种“建设性”的人生态度。


香港著名“铺王”邓成波的一生,是“富贵险中求”的一生。邓氏家族的故事,不仅是老一代香港创富者的故事,也是华人家族财富传承的缩影,更加是香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房地产市场的典型呈现。财经作家、《钱的第四维》作者许骥撰文回顾了邓成波的传奇人生,他说,“世上没有第二个‘波叔’,亟需整顿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现状的香港,未来也绝无可能创造第二个‘波叔’。”


本期目录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现在征订《北大金融评论》全年刊,

即可免费获得新刊(第11期)1本,以及往期随机1本!

快扫码订阅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