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昧军:全产业链创新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3年12月SEMI Japan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投资较去年同期下降11%。从地区来看,中国是唯一增长的国家,增幅高达42%。全球的半导体产能正在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有超过90家工厂投入运营,按地区划分,中国以30家工厂脱颖而出。
大江洪流(珠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姜昧军在《北大金融评论》发文表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但中国大陆半导体前道设备整体自给率仅为约15%。攻克半导体产业链的最关键环节,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解决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卡脖子”,也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抓手和着力点。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8期。
中国产业转型已经取得颠覆性的突破
中国产业转型已经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全新的产业结构将引领中国全要素生产力大幅度攀升。
中国这一轮全产业链升级过程,形象地说像哪吒的乾坤圈和混天绫,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形成以及以城市化升级、“一带一路”为特征的需求大市场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核心技术研发、形成高端产业链以及国内城市群升级和海外“一带一路”需求中,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放大和增强这一相互促进的正循环已经形成了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在现实激烈的以产业和产业链为焦点的竞争中,只有科技创新的“乾坤圈”是不够的,技术突破并不代表一定形成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发展动力,也无法形成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和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
苏联曾经在尖端技术上取得过耀眼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全产业链产业化过程中没有实现“落地”,空有最尖端的技术,却没有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的发展动力,科技创新跟产业发展的割裂使得科技创新无法有效转换成宏观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无法形成宏观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动力。
实现了全产业链创新的“乾坤圈”,没有“混天绫”也无法发挥优势,甚至在产业竞争中可能出现全产业链概念上的破碎化以及在关键技术环节倒退。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印证了构建大市场也就是“混天绫”的重要性。日本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新王者,1988年日本占据了世界半导体市场50.3%的份额,美国在1993年再次超越日本,到了二十年后的2019年,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勉强维持在10%。日本在半导体行业的份额由高峰时期的超过50%跌落,宏观经济上也经历了失去的30年。究其原因,日本本土的需求不足,美国作为需求国以及其产业链核心突破使得日本的全产业链创新崩溃,也就是说在核心关键市场和技术环节失去了控制力,只能退守到原材料等几个产业链环节。在80—9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林贤治事件,引用301条款,以及在1986年9月签署了《半导体协定》等方式,使得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萎缩到原材料和设备环节,无法与美国以苹果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创新引领的全链创新模式相抗衡,最终输掉了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竞争。
相对于日本,中国有广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经济规模,麦肯锡的测算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包含欧盟成员国)覆盖近5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为39万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球总量的70%和52%。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国内引领型全产业链创新提供了新技术标准“落地”产业化以及形成正反馈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方式推动本国和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新的产业中国已经崛起,以引领型全产业链创新带动的生态圈已经形成并日臻完善。
全产业链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新发展新引擎
我们经常提到,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链。这主要是指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可以生产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从原材料到零部件。
但是,通过半导体以及人工智能革命性创新突破,我们能够发现,拥有健全的工业体系并不是天然就具备产业链优势,中国产业链还存在被“卡脖子”的环节,这些战略产业中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才是一国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根据中科院一项研究,中国将35项关键技术列入了“卡脖子”清单,但在动态竞争、瞬息万变的产业和国家竞争中,只有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并且在动态发展中始终引领尖端技术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半导体为例,前道设备中薄膜沉积设备(使用占比18%)、光刻设备(24%)、刻蚀设备(10%)、过程控制设备(10%)、清洗设备(6%)、离子注入设备(2.5%)等在产线中,中国大陆半导体前道设备整体自给率仅为约15%。攻克半导体产业链最关键环节,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个理念很好理解,也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抓手和着力点。
同时应该看到,解决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卡脖子”,核心并不一定只是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从美国半导体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仙童公司成立开始,美国国防部就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客户,但当时的半导体发展的速度并不快,产量不大且对经济影响有限。直到英特尔等公司把半导体的发展与微型计算机发展进程链接起来,形成了微软WINDOWS-INTEL联盟之后,半导体产业开始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战略性的创新前沿,引领一轮轮计算机、互联网以至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热潮。
从苹果当前的“苹果链”来看,2021年,占苹果采购总额98%的190家核心供应商企业中,有91家是中国公司,占比47.9%,共有近150家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且均参与苹果相关业务,占总企业数的79%左右。但是中国大陆供应商在苹果物料成本中的占比仅为4.7%,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即使这样,苹果产业链在中国的部分也带动了中国整体智能手机业务的发展。到了2023年,苹果加大了产业链分散化的努力,苹果正在加速其供应链转移出中国的策略,而东南亚是苹果最看好的转移地。其中,印度制造的苹果产品份额会达到整体出货量的40%—45%;泰国可能会成为MacBook的主要生产地;越南将成为AirPods等其他产品的替代制造基地。
2023年8月29日,华为Mate60上线销售,由于市场反应热烈,华为把2024年智能手机销量预测提高到7000万部。从智能手机的产业链竞争可以看到,产业链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全产业链竞争,尤其是面向消费者的终端环节和技术的核心环节,成为国与国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
但如果没有在智能终端手机方面的庞大的需求,即使中国科研院所掌握了核心技术,突破了“卡脖子”的技术壁垒,也完全可能成为被束之高阁的“技术原型”,没有商业价值,也不可能成为战略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
人工智能革命性创新竞争正在徐徐拉开大幕,算力、芯片固然重要,美国商务部出台各种限制措施阻止我国得到人工智能方面的尖端芯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环节再一次因供应链关键环节而面临压力,但笔者认为,仍然要从全产业链竞争的视角去认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人工智能的全产业链都非常重要,而不单单是芯片环节。
人工智能在商业的应用,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竞争模式以及由此建立的新的产业链格局都是需要全力突破的重要节点。特别是面向客户的应用领域,如果没有强大的应用需求的引领,再尖端的技术也无法形成持续的竞争能力,从而丧失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新兴战略产业全产业链新布局和中国经济腹地发展带动中国经济跨越增长陷阱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以及芯片、生物制药等创新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创造了众多的“高薪职业”,而以创新研发为核心特征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等相关就业的扩散效应是稳定资产价格和大众消费信心的关键,而通过财政直接发钱等短期、应急性的措施从长期看并不会形成持续的效果。
从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布局来看,我国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地域上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积极形成新兴战略产业集群效应,从而重塑中国产业布局。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点,2023年底,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达到14%,绝对领先于其他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成为主要经济龙头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中国超一线城市,尤其是深圳,用了40多年就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一流大都市。
应该看到,进入了新世纪,在保持外向型经济特征的同时,中国经济呈现出以科技创新为典型特征、以产业链为核心的新模式,电动汽车、光伏设备和锂电池新三大件成为出口主力,人均收入的提升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客观上改变了城市发展逻辑,便捷的交通枢纽条件、庞大的资本积累、最具优势的本地人力资本以及宏观产业政策的支持依然是北上广深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只是,土地、人力资源和资本这三个经济学基本的投入要素,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增长模式中,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的投入要素其重要性远大于土地和资本,甚至超越交通地理条件、宏观与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成为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
······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8期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原文标题:《全产业链创新: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
本文编辑:杨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