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技术角度谈谈To B项目的投资考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程序员练功房 Author 熊节

-Value-

-Trend-

-Future-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To C市场的红利逐渐褪去,以5G、IoT、云计算等新兴数字科技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并给B端投资带来了新的机会。


本文作者熊节,曾在跨国IT咨询公司ThoughtWorks任职,拥有20年IT从业经验,感兴趣于技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互动。


"重视软件卓越,会给未来的创业公司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 | 程序员练功房

作者 | 熊节

整理 | 阿法兔

   面向B端的风口 

最近投资圈的风口开始聊To B了。不止一个搞投资的朋友跟我说,To B的项目不容易看,看不懂。比如有个(不完全算搞投资不过也沾边)的朋友发了一个数据中台的公司给我看,看着创始人团队也挺光鲜,赛道也靠谱,起点项目也是大客户,营收也有了,问我怎么看。我打眼一瞧,又是一个阿里出来的中台大佛爷团队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呢?
投To B的团队为啥看不懂呢?

要聊投To B的逻辑,还得从投To C的逻辑聊起。照我的理论,投To C的互联网项目,有一个最根本的度量,我把它叫做 “软件到客户的可扩展性”(Software-to-Customer Scalability),或者简称“S-C扩展性”。这个度量是啥意思呢?比如说,我做一个网站,服务1千个用户也是它,服务1亿个用户也是它,那么这个网站就具有很好的S-C扩展性。

整个To C的互联网投资逻辑,都是在寻找良好的S-C扩展性。

具体怎么找呢?很简单。你把这个网站做出来了(MVP),已经有人愿意付费使用(模式验证),现在付费的用户跟未来的目标客群是差不多的人群(客户典型性)。剩下的问题就是花钱买流量,提高转化率、留存率和复购率。

当一个具备良好S-C扩展性的业务开始大规模扩展的时候,可能需要增加一些软件的范围和复杂度,但软件的扩展是少量的、线性的,而客户的扩展是大量的、指数的。理想的结果是用5倍、10倍的软件,服务千倍、万倍、十万倍的客户,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互联网基因”。

因为软件的扩展是少量的、线性的,另一个比值,即「软件开发者人数对软件规模」的比值(D-S值),在To C的增长逻辑下是无关紧要的。要做10倍规模的软件,那就投10倍的人进去好了。甚至因为团队协同的额外成本增加,投20倍的人进去做10倍的软件也无所谓,因为10倍的软件服务的是万倍的客户。

这个逻辑甚至会对软件开发者的技能进行反向筛选。那些能把做软件的效率提高2倍、3倍、5倍的程序员,在这个逻辑里是不被鼓励的。因为这样的人少,无法低成本批量获得,缺乏简单可替代性,说白了,不是标准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带来的收益体现在D-S上,然而D-S对于To C的增长逻辑是无关紧要的,所以这些出类拔萃的程序员就成了纯粹的风险,To C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是不欢迎这种「出类拔萃」的。

  To C vs To B市场

然而到了To B的这个市场,好了,事情发生了一个根本的改变:想在To B市场获得良好的S-C扩展性,非常困难。说白了,你倒是想用一个软件服务20家银行,那也得人家银行乐意才行。人家怎么说也是打了报告、上了会、批了预算才拿出这几十百把万来采购一套企业软件,你想说光是拿现成的软件出来配置组合一下,满不满足功能需求都还在其次,你怎么满足人家当一回甲方需要的爽感?

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看见腾讯也在做To B、阿里也在做To B,看来看去,大家得出个结论:这些互联网大厂,没有To B的基因。什么是To B的基因?是没有服务客户的习惯吗?肯定不是。干这个事的人有一大批是从A厂I厂O厂挖过去的,服务客户是老本行,还不至于换个办公室就忘了怎么服务客户。所谓To B的基因,关键还是在于:你得承认,大B给你一个几百万的单子,你就得给他做相当大的定制。你不能喝两顿酒然后派俩小弟配置两天就交付项目,这么干项目客户自己都交不了差。所谓To B的基因,就是你不能把做产品放在做项目之前。项目做得不爽,你那产品再优秀也是白搭。

于是,To C的投资逻辑,到To B这个市场就算不过来了。你给最头部的客户做成了一个项目,不代表你就能用这套软件服务另外20家客户。很可能为了服务另外20家客户,你的软件规模也得增长到5倍、10倍,维护这个软件的成本甚至上升到了15倍、20倍。没有了S-C扩展性,从哪里获得高利润率?

这事麻烦就麻烦在,投资人没法从一个初创企业做的头一两个项目推测它后面的发展。一个初创企业可能做了最领先企业的项目,拿着这个案例在打腰部三五个企业的单,你可以确定它的规模会变大,但你没法确定它的盈利能力会变强。没准两年后它就成了这个行业里一家外包公司,几百人做几十个项目,毛利率10%,投资人咋弄?

然而不要忘了,即使S-C扩展性不好,「软件开发者人数对软件规模的扩展性」(Developer-to-Software Scalability),D-S扩展性仍然可以改变企业的盈利能力。大白话说:如果注定要用10倍规模的软件来服务20家大B客户,我是否可以只用2倍、1.5倍的人力来开发和维护这些软件?

如果不能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复制
是否能做好面向客户的大规模定制?

这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对于相信「软件工程」、「软件蓝领」那套东西的人来说,D-S扩展性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在这些人眼中,程序员都是同质的、可替换的「人力资源」,软件都是越大越难维护和演进的焦油坑。有体系地、成规模地做到「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软件」这件事,他们既不认为有价值、也不认为有可能。在他们眼中,D-S值是个常量,没有研究的必要。

然而另一些企业、另外一些人从来就知道怎么实现D-S扩展性。他们把这个东西叫做「软件卓越」。他们通过卓越的软件技术和工程实践,有体系地、成规模地提高程序员个人和团队的能力。这样的企业在To B的市场里获得了更高的利润率,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可以大规模复制的产品,而是因为他们做好了面向客户的大规模定制。

于是这就成了摆在投资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识别一个To B的团队是否靠谱、是否能实现D-S扩展性?比如再具体一点,有些团队已经知道如何衡量一个程序员是否靠谱,有些组织已经掌握了有体系地、成规模地提升程序员能力的方法。而这些东西,看赛道、看创始人背景、看初创企业做的头一两个项目,是看不出来的。

中国软件业的历史造就今天这个行业普遍不重视软件卓越,普遍不知道、不理解、不相信D-S扩展性。如今To B的风口给D-S扩展性赋予了更大的重要性,这将造就一个新的蓝海市场,而这个蓝海市场是为过去二十年坚信软件卓越、扎实苦练软件开发基本功的人和企业准备的。那些过去二十年在软件行业里招摇撞骗、无视软件开发基本规律的人,在这个蓝海市场中注定被大浪淘沙。

这将是行业回归正常的时代。这将是勤奋者得到回报的时代。


End



阿法兔研究笔记:

文科生

技术社群创始人

爱好是研究编程

思考商业项目的投资逻辑

谢谢你可以看到这里^_^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