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杰:“站位要高、定位要准、做事要实”——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三要件
首先感谢北京市法学会和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的邀请参加今天课题研讨会,我也是边听边想、有感而发,特别是刚才黄进老师、石海司长、奚向阳法官给我很大启发。我来自仲裁机构实务部门,也想从仲裁行业这个角度,就打造国际仲裁中心讲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王承杰)
首先来说这个课题研究很有必要,同时带有紧迫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都体现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不论是依法治国,参与全球治理,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我们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建设国际仲裁中心这个问题。仲裁虽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小众的行业,但是它具备开放包容的天然属性,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法律制度,能够促进合作交流,凝聚广泛共识,在国际治理方面、法律共同体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作用都越来越重要。
这个角度来讲,我感觉到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要重点做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站位要高,第二个定位要准,第三个做事要实。站位要高,是指要从大的背景来考虑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次会议的邀请函第一句话“为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法治服务和保障”,更适合改为“以服务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打造国际仲裁中心…”,从而反映课题设置定位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依法治国,以及现在常讲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这都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宏大背景。而且刚才向阳法官也说的很清楚,法治环境建设对北京其他环境建设也必将起到创造性的重要作用。要有格局,要有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做大事。
定位要准。刚刚黄老师专门讲了应当思考重新审视如何定位;石司也讲到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应当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打造国际争端解决中心,或者是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上海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我们北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定位?我想应当定位在打造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
做事要实。石司全方位讲了,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这不仅是北京市的问题,还有仲裁立法等等全局的问题。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还必须要有友善的司法环境,没有法院友好支持仲裁,仲裁环境很难构建起来。所以我同意向阳法官所说,今天会议还应当邀请北京法院的同志参加讨论。此外,应当强调的是,打造国际仲裁中心不是打造一个机构,而应该是一批机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宏观的、真正有实力的仲裁环境;我们的目光既要对外,吸纳国际仲裁机构来华,同时目光也要向内,看到我们自己的仲裁机构。实质上,我们北京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争议解决机构或者国际仲裁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石司基于通盘考虑,刚刚已经把北京资源做了很好的介绍。我认为我们北京已经起点很高:首先从仲裁机构来讲,贸仲、海仲、北仲这几个仲裁机构不仅在国内是领先的,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地位,这个基础很难得。从法律共同体来讲,北京的律师队伍体量大、水平高,在全国可说第一;仲裁员队伍也很庞大,北仲600多人,贸仲1698人,海仲也有几百人;刚才也提到,北京有一流的高等院校,除了高等院校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服务机构。从上面这些基本资源来讲,都是中国其他城市还没有具备的;从世界范围看,北京这样的资源也很少。
刚才提到,北京是中国的北京。贸仲总会设于北京,贸仲的资源也是北京建设国际仲裁中心的资源。贸仲现在国内的定位和国际的地位,也应当成为北京打造国际仲裁中心的重要资源和要素。今年5月6日《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发布,贸仲评选成为全球五大仲裁机构之一,北京被评为第六仲裁目的地,我相信这其中贸仲对北京的贡献应该是重大的。贸仲65年历史凝练的是深厚的仲裁文化,65年涉外经验也代表着中国仲裁国际化的成就。贸仲为此铺设了各类平台:例如,贸仲主办了9届中国仲裁周、7届中国仲裁高峰论坛、2届“一带一路”仲裁机构高端论坛;尤其是《“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和今年落地的合作机制,由30余家境外仲裁机构和组织以及15家国内仲裁机构作为创始成员合作达成。这些机制、平台、资源,对于通过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中心,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来说,实际上都是北京的资源。
关于建设仲裁中心的紧迫性,从国内来说,目前上海已经走在前头,胸怀也很宏大;国际上来看,国际其他的仲裁中心也都在奋力争先、不进则退。那么,北京如何借助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势,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把我们的仲裁中心做大做强?确实是值得研究。
刚刚说到这个课题成果希望精炼成3000字,我相信3000字也能写出好文章。做到站位要高、定位要准、做事要实,开放胸怀,树立格局,把现有资源归纳利用好,我想,北京的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已经成功了一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