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买到幸福?

伯凡时间 伯凡时间 2022-11-05


幸福和金钱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有关幸福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金钱的多少能否决定幸福的程度,时刻都在引发着人们的争论。但是这种讨论常常会走向一种极端场景,比如第欧根尼的木桶之乐,或者某个彩票中奖者的悲惨结局。类似这样的极端场景,会把这个话题变成一个无法落地的哲学议题,而大多数人其实处于中间地带。那些纯理念层面的议论可能无法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更期待一些能够指导自己生活的实践指南。


我们常常面对的问题是,有一些可分配和利用的资源,但是又不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做各种选择,以通过合理的分配有限资源而将自己的幸福最大化。



对于普通人而言,金钱的多寡必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在《稀缺》一书中,作者通过展示大量的研究案例让我们看到,拮据和贫穷不仅会降低我们客观生活的舒适度,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格局更小,眼光也更短浅,这也在主观层面恶化了我们的处境。


因此,在谈及金钱和幸福的关系时,要提前设定一条线——基本生活能否得到保障的贫困线。在贫困线之下,个体的幸福与金钱几乎是完全正相关。因为收入每增加一点,生存压力就会被抵消一部分。


但是,突破了贫困线之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走势又会如何呢?


根据一些学者从各个角度开展的研究来看,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金钱与幸福的关联程度似乎在不断衰减。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一项调查研究揭示,在过去的60年里,平均个人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感觉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占比却一直很稳定。


甚至,当收入到达一定程度后,收入的增长不仅无法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中过彩票的人和普通人相比,他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什么分别,但是对于一些日常的乐趣,诸如看电视、生活中的小幽默、和朋友的交流等,中过彩票的人表现更为平淡,很难从中获得快乐。


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教授罗尔·格雷厄姆在全球范围内经过一番调查后,也得出了“人均收入越高不等于幸福感水平就越高”的结论,尽管日本人的收入比尼日利亚人的收入高出了近25倍,但是尼日利亚人的幸福感却是日本人的两倍。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研究结论就去刻意追求安贫乐道,但是它们是一种提醒,让我们从每天追着钱跑的状态中醒悟过来,意识到似乎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账户上的数字奔忙。我们当然要努力赚钱,但是钱只是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一个工具而已,我们应该学会用钱去获得幸福,而不应该让钱成为我们获得幸福的阻碍。


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提升,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外在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主义主导的世界。商业世界的竞争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营销影响的对象,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营销的逻辑常常是,先营造一种场景诱发个体内心的焦虑,然后再宣称自己的产品能够治愈这种焦虑。


这其中不乏有我们真切需要的、能够实质改善我们生活的产品,但是更多的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创造的伪需求。我们刚刚通过一次购买行为平复了内心的焦虑,但是它们随即又会为新产品造势,引发下一波焦虑。就这样,我们在不断花钱的同时也在持续焦虑着。



内在原因,则是根植于人性当中想要追逐更高社会地位的倾向而引发的攀比。尽管我们早就告别了早期社会那种等级鲜明的生活,但是我们如今将社会地位转嫁到了具体的物质上——好地段的大房子、高配置的品牌车、名牌服饰、奢侈品牌的包或手表等。我们通过每一个局部的攀比,让自己获得一种虚假的安慰,暂时缓解了我们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焦虑,但是马上又会因为别人的更胜一筹而变得更加焦虑。


地位焦虑和消费主义构建成了一座物质主义的囚笼,将我们困在其中,我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因而忽略了内心的建设。我们错误地认为购买物质就是抚慰内心,但是最后得到的不过是瞬间的快感和随之而来的更为强烈的空虚和焦虑。我们可以通过花钱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所承载的效用实在有限,我们应该另觅他途。


美国阿默斯特学院心理学教授凯瑟琳·A.桑德森在其著作《反消极》一书中提供了一些如何通过花钱来提升幸福感的建议。



既然幸福是一种感受,那么相比于物质,我们的体验其实更容易影响到幸福。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不再痴迷于具体有形的物质产品,而应该考虑花钱制造更好的体验。结合一些研究,凯瑟琳教授认为,相比于购买昂贵的鞋子、汽车等,花钱用于旅行、看现场演出等体验性活动,产生的幸福感会更高,也更持久。


因为体验能够从期待、分享和回忆三个方面,分批次刺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得到一种持续的幸福感。


以旅行为例。有过自由行经历的人都知道,光是提前查攻略、看交通的准备过程,就足够让人感觉到兴奋,因为准备得越深入,就越让我们心怀期待。这种期待又不同于对一件具体产品的期待,这其中既有对确定性的追求,又有对意外偶遇的畅想。光是想想一路上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听闻不一样的故事,就会比期待一件具体产品带给我们更强的快乐。


不同于大多数物质商品是自己使用,体验的过程往往是与人分享的。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与其他个体的关系是决定我们幸福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类似旅行这样的体验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已有关系的亲密度,还可能因为碰到志同道合的人而建立起新的社交关系。


当我们结束一次旅行,这次旅行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并不会就此终结。日后的每一次重温,不论是定格的照片还是动态的视频,都感觉像是重新体验了一遍旅程,记忆和快乐被同时唤醒,在我们内心荡起一层层幸福的涟漪。


凯瑟琳教授提到,获得幸福的前提,是我们要意识到时间比金钱宝贵,而不是相反,而良好的体验则是我们与时间开展亲密互动的过程。我们要花钱增加那些有益于幸福度提升的体验,同时也要学会花钱去避开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体验,将省出来的时间用于那些正向的体验上,从而最大化自己的幸福感。


重新意识到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感受,能让我们看到过去企图通过物质来谋求幸福的做法无异于水中捞月。我们应该走出物质主义的迷思,重视体验的价值,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能够明显提升自己幸福感的地方,学会购买真正的幸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音频课程


推荐阅读:

在考虑理财之前,先连续问自己五个问题

当我们感到舒适时,要告诉自己“此地不可久留”

除了现金流,创业团队还要管理情感流

要欣赏世上的奇观异景,同时不要忘记汤勺里的两滴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